第217章 论锦衣卫
作品:《废太子培训班》 第217章 论锦衣卫
“县府的改革,科举的改革……”
朱标只觉得,自己的想法,在苏哲的点拨下,迅速的飞跃。
封建王朝最头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或者,说仔细一些,一个有野望的帝王,最无奈的地方是什么?
答案,或许会很复杂。
但有一点,无论是老朱还是朱标,全都知道。
那便是,集权的基础。
一个强大的帝王,必然要掌控全局。
而这个全局,可不仅仅是京城范围之内。
一代代的王朝,统治者们都在尝试着去想各种办法。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侯王制度。
这里的诸侯王,可不是战国时代那种群雄割据。
而是借由皇家血脉去控制一块块地区。
封出去的皇家子嗣,可以开府,化身一个个小型朝廷。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但反过来,弊端也是经久不衰。
大明选择的方法,是不给诸侯属地管理权,只给兵权。
没错,在大明初期的时候,老朱是让自己的子嗣们,只拿到军事权。
后来历史上朱棣上位,连最后的这个军事权也给下掉了。
造成了,朱氏变成了‘猪氏’。
老朱和朱棣的做法,都不能说错。
因为时间久了诸侯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历朝历代为什么都要削藩?
还不是尾大不掉这四个字惹出来的祸事。
历朝历代削藩都难免伤筋动骨。
好一些的,平稳度过。
不好的么……七王之乱,或者靖难之役,了解下。
总之,事实证明了,这种分封制度有效期或许只有很短的时间。
时间长了,最终只会出乱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集权是越来越明显了。
“呼,看来,这些法子是真的可行。”
朱标在课程结束之后,自己思考着。
在他的判断下,这些新的变革,确实好处多于坏处。
一旦成功,大明的前途自然会非常明亮。
不过,朱标也承认,要改变,面对的困难是一点都不小。
好消息是,只要老朱认可了方案,在大明就没有推行不下去的理由。
所谓的障碍,在老朱的强大压迫下,完全就不存在。
但变革的过程中,大明的内部环境,也会发生各种变故。
说直白一些,就是大明的变革最初绝对会陷入一定的混乱。
“该如何渡过这段时期呢?”
朱标并不想让局势脱离自己的掌控。
“你为什么不先试试,用一个地区作为试点呢?”
就在这时,苏哲面带微笑,给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试点?
“就是选择一个县,或者州,作为新政的变革尝试地区,然后推行这套权力重构。”
对啊!
朱标仿若拨云见日般恍然大悟。
试点,对了,试点!
既然担心,整个大明陷入动荡局势,为什么不一步一步来呢?
这样既可以大胆尝试,同时也能够发现在变革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了先例,后续的地区变革,那就轻松许多了。
并且,还能有效的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虽然说,老朱的名声,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但朱标觉得,让老朱背锅不宜太多……
没看见金融改革开启之后,老朱私下都被人说成什么了。
那群文人,可没少指桑骂槐。
就差说老朱贪婪的要夺天下之利。
文人么,笔头和嘴巴永远是嘴硬的。
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说成黑的。
正好,趁着金融变革的时期,选个地方来一次狠得。
朱标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尝试了。
“计划,预设假想可能遭遇的问题,这些都得仔细的衡量。”
朱标冷静下来,然后开始做计划书。
借助课堂的笔记,朱标一点点的构建大明未来基层的权力结构。
县令的权能必须要分散开来。
将原本可有可无的县丞的位置提拔上来。
军事方面,本来大明就不给县府这些调度权力。
那么,教化、司法、农桑和财政这四大类,就可以完全剥离开来。
县令负责教化、农桑。
而县丞,负责司法。
最后财政,一部分归于县令,另一部分税务全都交给刚刚成立的税务司。
如此一来,就极大的减少了基层‘一家独大’和‘能力不够’的问题。
至于监督权,朱标最终还是决定,直接用锦衣卫来做比较好。
不是朱标喜欢锦衣卫。
纯粹是因为,言官这条路子,朱标是真厌恶。
风闻奏事这种东西,朱标是真没觉得有啥用。在他眼里面,言官完全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的人整天琢磨着怎么阴人。
朱标心里面很讨厌言官,但表面上,他却没有丝毫表现。
为什么大部分皇帝,对言官都是又爱又恨呢?
因为这群啥也不会的玩意儿,本身就是一把刀子。
用得好了,就是皇帝放出去到处咬人的狗。
要是用不好,那就成了摆设。
其实,皇帝用言官,也是迫不得已。
这其中的缘由,还得归于司法体制的粗糙。
诚然,华夏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制定律法。
但,那毕竟只是人治的一种手段。
所谓法治,哪怕是到了后世现代社会,都谈不上完全法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言官的存在,利与弊都是特别明显的。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自信且能力足够的皇帝,使用言官会很有效果。
朱标之所以不喜欢言官,主要还是他觉得,应该到了寻找新的替代方式的时候了。
建立一套,新的覆盖整个官员体系的监察手段,看起来迫在眉睫了。
其实老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从前辈们那边,找到了一个路子。
那就是锦衣卫。
洪武朝后期,锦衣卫的权力虽然依旧被限制,但是其实已经隐隐有了失控的苗头。
后来的大明皇帝,进一步在锦衣卫的基础上,又弄出了个东厂……
这还没完呢,东厂之后是西厂。
本质上,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西厂,其实都是一种监察手段。
老朱用锦衣卫来调查百官。
后来的大明皇帝,更夸张的用锦衣卫以及东西厂,来实行高压统治。
不得不说,这柄刀子,其实没有那么好掌控。
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朝廷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