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青衣

作品:《怎么你们是真大佬,就我真废物?

    两个年轻捉笔吏捂着耳朵躲在廊柱后,看鞭炮在雪地里炸出一串金红色的花。


    火光映在他们皂袍上,竟显出几分鲜亮。


    轮椅碾过积雪,在长安城安静走着。


    忽有爆竹声声起。


    姜惊蛰恍惚了一下,抬头看去,不知何时天空处处开满了红色花火。


    孟无常追随着姜惊蛰目光看去,轻声道:“过年了!”


    “是啊,过年了。”


    姜惊蛰喃喃应了一声。


    不知为什么,他对过去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了,若不是看到这烟火,他都记不起曾经过年的模样。


    子时长安街头行人绝迹,就连清道夫都不愿在此时出门。


    姜约推着姜惊蛰在街道上漫无目的闲逛,孟无常在一旁撑伞,走到一座院子时,孟无常撑伞的手微停。


    院子门槛处立着一个素衣姑娘。


    姑娘年约二八,头上斜插着一根道簪,她倚在门外,正眺望着巷子,只是眸子却比长安的夜更暗。


    似是听到了熟悉的声音。


    姑娘脸上漾起一抹笑容便要往前探步。


    又被孟无常一声轻咳钉在原地。


    “无常兄若有事,就先去吧。”


    姜惊蛰看着那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姑娘,眼底闪过一丝诧异,微笑道。


    孟无常罕见有些扭捏。


    “您别误会,她是鹿儿,我一个朋友的妹妹,朋友临终前托我照顾她。”


    “去吧。”


    姜惊蛰挥了挥手,这姑娘显然是在等孟无常。


    这都到了门口,他再不放人倒显得有些不懂风情了。


    “您的安全。”


    孟无常看了鹿儿一眼,有些犹豫。


    “去吧,总不能让姑娘久等!”


    姜惊蛰接过伞,姜约推着他向巷子另一边走去。


    孟无常看着两人的影子渐渐远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影子,才转身给那姑娘披上一件褥袍。


    “外面冷,怎么不在里面等我?”


    鹿儿低着头,轻声道:“今天是除夕,我怕。”


    孟无常微微一怔,想到那个早已死去的挚友,知道她怕什么,轻声道:“我不会出事的,走吧,我煮饺子给你吃。”


    “大伯,那个院子你去过么?”


    巷子的黑暗里,姜惊蛰缓缓收拢黑伞,看着院子里漏出的昏暗灯光好奇问道。


    “不曾。”


    姜约摇头道:“孟无常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事情。”


    姜惊蛰手指轻叩轮椅,脑海中重现这一路走来的痕迹,忽然笑道:“他是故意让我们看到她的,咱们这位要钱不要命的秉笔使,身上的秘密倒也不少。”


    姜约说道:“我去查一下那个鹿儿的背景。”


    姜惊蛰沉吟片刻,轻轻点头。


    “这是好事,说明孟无常在向我们靠拢,不过查一查也好,我现在对孟无常的身份,倒是真有些好奇了!”


    话未说完,整条巷子突然暗了下来。


    不是夜色的暗,而是所有光都被某种存在吞噬的暗。


    “好奇是很好的一种情绪,据说当年第一个踏上修行的人类,就是因为好奇天有多高,想要飞上去看上一眼!”


    那沉寂的黑暗中忽然响起一道声音。


    这道声音很突兀,也很可怕。


    在声音响起前,姜惊蛰和姜约都没有发现这逼仄的巷子竟还有第三人。


    而真正可怕的是,即便声音已经响起,近在咫尺,他们依旧没有发现巷子里的第三人。


    仿佛那道声音的主人并不在此地。


    姜约脸色大变,浑身汗毛竖立,死死盯着黑暗处、


    体内气海更是瞬间翻滚,龙象般若功催动到极致,化为一口金色巨钟把姜惊蛰扣住。


    巨钟之上,龙象缠绕。


    宛若黑暗中升腾而起的一轮大日,照亮这条巷子的每一个角落。


    虚空中忽有一只苍白手掌压下。


    如大日升腾的龙象轰然溃散,姜约僵硬立在原地,就连体内元气都仿佛被冻结了一般。


    他已跻身宗师之列,可龙象般若刚起,就被这苍白手掌按碎在虚空里。


    这说明,他在这手掌的主人面前,几如蝼蚁。


    人间唯尔,只手遮天——


    “不要惊慌,我只是路过。”


    一道身影从黑暗里长出来,像宣纸上晕开的墨痕。


    来人是一个男人。


    约莫三十来岁,白面无须,身穿大青衣,看起来儒雅至极,只一双深不可测的眸子给他平添了几分妖异之感。


    见到来人。


    原本浑身僵硬的姜约忽然开始颤抖。


    仿佛看到了世间最恐怖的事物,声音竭力压制着:“见过,见过大人。”


    “免礼!”


    来人微微颔首,而后转身看着轮椅上的姜惊蛰,神色奇怪:“你终究还是活过来了。”


    “惊蛰见过台首大人。”


    姜惊蛰低头行礼。


    他没有见过乌衣台台首,也不曾见过他的画像,但当这个男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


    他立刻便明白了此人是谁。


    仿佛他本身就本该是这个模样。


    此人,正是大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乌衣台执掌,压得无数世家不敢抬头的小黄门,仙人榜排行第九位的王采。


    “乌衣台院子外面立了一块石碑。”


    王采忽然开口,提起了一件世人皆知的事情。


    姜惊蛰微微一怔,想到在乌衣台看到的那块石碑和被抹去的字迹,轻声道:“愿乌衣藏刀归鞘,天下平百姓安。”


    “那句话原是我刻上去的。”


    王采微微一笑:“给你讲个故事。”


    “幼时家贫,求学无门,好在村里的私塾先生允我隔墙听书,后来实在饿得活不下去,只好把自己卖入皇宫,得了三两七钱碎银,给先生买了猪头肉和腊猪蹄,算是补交了束脩。


    初入皇宫,因为年纪小,又有几分机灵,识得几个字,被安置在少府,成了小黄门。


    也是因为年纪小,夜半打盹儿撞碎一盏琉璃,惊扰了先帝,被打个半死丢到了浣衣坊。


    在浣衣坊我识得了七皇子,也就是如今的陛下。


    那时我初入宫,陛下也还天真,所以我们以朋友相称。


    后来陛下开始认字,我随身伺候,零零碎碎又听了些书。


    陛下知道我想读书,便拖关系想送我入国子监做笔童,为太学生们研墨洗笔,这本来是一个监丞就能决定的小事,结果不知怎么被张凤府给知道了。


    张凤府那时候是国子监司业。


    以草纸批了几个字——阉人焉与士从席。


    这几个字绝了我入国子监的可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太子多病,先帝终于记起自己还有几个儿子,请山支先生为他们赐字,也存了让山支先生收弟子的心思。


    山支先生在诸皇子中相中了陛下,允陛下入学宫读书。


    陛下仗着山支先生的势,借此把我从浣衣坊调回了少府,跟随在他身边,成了黄门侍郎下的七十二小黄门之一!”


    说到这里。


    王采眼里露出几分复杂神色,似有讥笑又有敬意。


    沉默片刻后才缓缓开口。


    “山支先生是当世大儒,年少时便轰动士林,成为七十二书院之首庶阳学宫的山长,自是不会为难我这一个偷书的小贼,对我在门外偷听的事视若无睹。


    只是我终究是一个残奴,学子们对我意见颇大,受了不少驱赶。


    好在我脸皮够厚,为他们洗衣扫尘,渐渐他们也就不再赶我,勉强在学宫住了下来。


    不过我也不亏。


    经常趁着替他们洗衣服的时候偷戴们的儒冠和儒袍,也算做过读书人了。


    唯一遗憾的是学宫九重楼,此生都未曾上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