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再见面
作品:《八零军婚,百亿夫人带崽逼婚首长》 四年后,京市,洋房。
沈青枝一家早早起床,吃了早饭后,换上整齐衣服。
沈青枝穿着深蓝色连衣裙,陆战北是熨帖的西装,陆知瑶套着粉色小裙子,蹦着往门口跑。
“妈妈,今天真能见到哥哥?”陆知瑶拉着沈青枝的手,异常激动。
沈青枝点头,“会的,一会儿就能看见。”
陆知衍刚到京市,一开始还能隔段时间见一次,后来随着研究深入,他的时间越来越紧张,安保也越来越严格,最后直接断了联系。
他们全家快三年没见儿子。
沈青枝有时候夜里睡不着会后悔让他来京市。
她没想到会用时这么久。
她低估了这里面的技术难度。
陆知衍以前虽然是系统,但从无到有的过程很简单,不是一蹴而就的。
历时将近四年,终于成功了。
沈青枝心里控制不住激动。
陆战北开着车。
陆战北开着车,往守卫森严的礼堂去。
到门口,士兵检查邀请函时,沈青枝听见两个工作人员嘀咕。
“里面啥事儿?保密这么严,连咱们都不让进。”
“听说通信领域出大事了,你看进去的都是部里、院里的头头,还有军方的人!”
沈青枝没接话,嘴角悄悄翘起。
她儿子的功劳。
进了工信部大礼堂,里面早坐满人。
台上没动静,台下坐着邮电部总工、中科院的多位院士,以及几位肩扛将星、神情肃穆的军方代表。
沈青枝一家坐在角落,陆知瑶挤在中间,突然扯了扯沈青枝的胳膊。
“妈妈!你看台上!是哥哥!”
沈青枝抬头,心脏猛地一跳。
主席台中间,坐着个略显单薄的少年,皮肤白,穿一身板正的西装,是陆知衍。
几年没见,当初的小孩长开了,坐得笔直,眼神扫过全场,在他们这边顿了顿,虽没表情,眼里却闪过一丝亮。
他身旁的人,沈青枝只认识曾经见过的任华森同志。
她还在不远的角落里,看到西装革履的楚阳。
楚阳现在厉害了,随着陆知衍重要性提升,他又被重新特招回部队,专门负责陆知衍的安全问题。
陆知瑶兴奋地挥手。
陆知衍看见,没敢多动作,悄悄点了点头。
周围人顺着他的目光看过来,见沈青枝温柔,陆知瑶甜美,旁边的陆战北一身笔挺的军装,又看陆知衍的眉眼,都笑了。
一眼就看出是一家人。
军方代表特意朝陆战北点了点头。
没一会儿,主席台上的人坐齐。
主位上的老者是主管科技的副总理,清了清嗓子。
“开始演示吧。”
陆知衍起身,走上台前,没说废话,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个没有手大的东西。
黑色的,反着光,比烟盒大一点,顶上还伸着一节可伸缩的金属天线。
台下瞬间响起小声议论。
这就是今天的重点?
可以打电话的东西,这也太小了?怎么用?
“诸位,这是启明一号移动电话机原型。”
陆知衍的声音清清凉凉,带着少年的穿透力。
“用了自主设计的蜂巢数字混合通信技术,可持续通话 45分钟,待机 100小时。”
话刚落下,台下就炸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猛地站起来。
“你胡说!国外最新的机型都有 800克重,待机还不到 8小时,咱们怎么可能搞出这个?”
他也希望国家好,但不能乱吹牛。
华国怎么可能突然间有超越国外这么多的技术?
明明他们落后国外至少两代才对。
陆知衍没急着辩解,拿起启明一号按了几下。
“现在,我连线魔都测试点。”
几秒钟后,话筒里传出清晰的声音:“这里是魔都,信号稳定,无杂音。”
全场瞬间静了。
从京市到魔都,千里之遥,没电话线,声音还这么清楚?
老专家张着嘴,半天没合上,眼里全是不相信。
怎么可能呢?他们怎么做到的?
他是国内通信领域的泰斗,为何这件事他从不知情?
副总理轻轻敲了敲桌子。
“继续。”
陆知衍点头,“我们简化了蜂窝网,用了新的信号编码,单个基站覆盖范围能到 30公里,建设成本是国际同类技术的 1/3到 1/4。”
有人忍不住低呼出声。
邮电的领导相互低语,成本这么低,普及就容易了!
“京市的基站已经在建,过段时间先在京津地区发行民用版。”
陆知衍说完,台下的提问声立刻涌上来。
解答环节由任华森负责。
所有的问题,都事先预想过,他对答如流。
轮到军方代表时,穿军装的少将坐直身体。
“如果军方要用,能不能加精准定位功能?”
这话一出,懂行的人都攥紧了手。
移动通信里加定位,比单纯做电话难多了,涉及信号处理、算法,是另一个技术高峰。
任华森不露痕迹地看了陆知衍一眼。
这群人还不知道呢,这小子最开始的目标就是带定位的手机。
任华森点头。
“可以,启明一号底层协议预留了定位接口,现在已经做了辅助模块,基站支持下,开阔地带定位误差能在 10米以内,就是会加一点硬件成本。”
少将眼睛瞬间亮了,身体前倾:“10米以内?”
任华森“嗯”了一声,没多再多说什么。
陆知衍只告诉他这些,再说下去就露馅了。
军方的人也无意多问,有些东西,他们可以私下谈。
虽没明说,台下的专家却都懂了。
定位,现在属于是战略级的技术。
有这东西,部队执行任务,通讯、定位都有,安全系数能提一大截。
沈青枝坐在台下,看着儿子的背影,突然红了眼。
她想起陆知衍一开始来京市的初衷。
因为陆知瑶被人贩子拐走的事,他真正下定决心研究通信和定位。
陆战北轻轻拍拍她的手,眼里溢满骄傲。
“知衍长大了!”
陆战北注意到,陆知衍说话时,看老专家的眼神带着敬重,提技术时会说我们团队。
四年时间,他没只顾着研究,还学会尊重人、懂了团队的意义,比在军区时更成熟了。
演示结束后,副总理握着陆知衍的手,笑着说:“好小子!为国家立了大功!”
陆知衍没骄傲,只是点头:“团队一起做的。”
他从研究所里那群为华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专家身上学到很多。
等人群散了点,陆知衍终于能走下台,快步朝家人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