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京圈红三代,历练汉东
作品:《名义:京圈红三代,助祁同伟进部》 【祁厅长亲戚报到处】
【育良书记亲朋好友留言处】
【长信子侯掌掴处】
【综影视世界,请勿代入现实,小作者狗头保命】
京城一环,北池子大街。
毗邻故宫的一座四合院,青砖灰瓦,静谧古朴。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满是岁月痕迹的石板路上。
一位身穿军装,鹤发童颜的老者魏云龙,正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微闭双眼,享受着午后的宁静。
这时,魏明远踱步而来,在老者身旁的凳子上轻轻坐下:“爷爷,您找我?”
魏云龙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满是慈祥,看向魏明远,语重心长地说道:
“明远啊,你如今在工信部干得确实不错,但爷爷觉得,你还得再多些历练。
你看啊,你缺少在省会城市执政的经历,这对往后进部不利。”
爷爷魏云龙把魏明远当作魏家的接班人培养。
作为京圈的红三代,且是大院子弟,魏明远自认是明白爷爷的用意。
魏明远微微点头,聆听着老者的谆谆教诲。
“爷爷,您是说的是,我也有这个打算。”
魏明远是一名胎穿的穿越者,自小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
以京城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京城航空航天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为什么不读清北?
而是京城航空航天大学。
因为作为军人家庭出身,魏家人都知道那段历史。
柏彦故地,学府巍巍。
岁月更迭,春秋代序。
1950 年,朝鲜半岛战火纷飞,抗M援朝战争爆发。
彼时,在硝烟弥漫的战扬上,敌我双方的空军力量差距悬殊。而战争的残酷与迫切需求,促使新华夏的航空工业从单纯的修理阶段,向着航空制造迈进,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
1952年10月25日,新华夏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京城航空学院设立。
建校之后,京城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百位院士,一大批领航、领军人才。
无他。
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继承了红色的基因,而魏明远的祖辈父辈都是军人。
本科毕业后,魏明远毅然参军入伍,成了家族第三代的军人。
在部队磨砺了三年。
退伍后,他又凭借自身努力,取得了京城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一路走来,从选调生到西部计划志愿者,再到达成县副县长、县长,直至明德市副市长、市长,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如今,魏明远已然是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
正厅级。
魏云龙接着说道:“明远,汉东省是全国响当当的经济强省。你去那儿历练一番,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穿越之前,也看过两遍《人民的名义》这个电视剧,对于剧情较为熟悉。
汉东官扬的水很深。
胜天半子祁厅长。
GDP狂人李达康。
“老石头”陈岩石。
据说、又说、有人说、还有人说田国富。
上蹿下跳的长信子侯。
汉东太子爷赵瑞龙。
人均八百个心眼子。
....................
....................
但他也深知其中的挑战,不禁问道:“爷爷,汉东省目前形势较为复杂,我去了之后,不知从何处入手。”
魏云龙微微一笑:“明远,你在不同岗位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到了汉东,先深入基层,了解民生。
凭借你的专业知识和过往经验,在信息技术与当地产业融合方面,肯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这简直是让他当省长,难道是通天局。
魏明远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爷爷,汉东官扬关系错综复杂,我担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影响后续工作开展。”
爷爷的门人或者老友推荐几个,否则自己去了汉东未必玩得转。
甚至可能会被那些人给玩死。
魏云龙神色一正,语重心长地说:“明远,官扬如棋局,每一步都需谨慎。
但也不要过于畏缩,只要你秉持公正,以百姓利益为先,不参与那些歪门邪道的争斗,就没人能轻易撼动你。
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调研,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魏明远认真地点点头:“爷爷,您觉得我到汉东后,应该如何与当地官员相处?
是主动结交,还是保持距离?”
爷爷今天是故意的吗?
魏云龙靠在藤椅上,思索片刻后说:“不卑不亢,真诚待人。
对于一心为公的官员,要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工作。
对于那些心思不正的人,保持适当距离,但也不要轻易得罪人。
要知道,团结大多数,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好的,爷爷。”
魏云龙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魏明远的肩膀:“好,有这份决心就好。
去了汉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爷爷相信你。
遇到困难别硬扛,不要没苦硬吃。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
这两个都是我们魏家的人。
绝对可靠。”
魏云龙递给魏明远一张纸,上面是两个人名和电话。
一个是汉东省委组织部长吴春林。
另一个是汉东军区政委郭世忠。
“谢谢爷爷,我一定会努力的。我也想趁这个机会,真正干一些实事。”
魏云龙微笑着看着魏明远,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充满朝气与抱负:
“嗯,明远,爷爷相信你能做到。
到了汉东,到了京州,多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利用你的专业优势,应该能有一番作为。
给芳芳打个电话,你们夫妻一块去。”
“好的,爷爷。”
魏明远应下后,掏出手机拨通了妻子高芳芳的电话。
“嘟 —— 嘟 ——”
电话很快接通,那头传来高芳芳轻柔的声音:“老公,怎么啦?”
魏明远嘴角上扬:“芳芳,爷爷让我们一块去汉东京州,我这有个机会,能好好干番实事,你跟我一块去汉东呗。”
“好的,老公。你在哪发展我就在哪,夫妻本就该同甘共苦嘛。”
“得嘞,你尽快到四合院。”
挂断电话,魏明远不禁感慨,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此番前往汉东京州,不仅是自己事业的新起点,定要大展拳脚,不负爷爷期望。
....................
....................
魏明远沏上一壶茶,给魏云龙和自己各斟一杯。
茶香袅袅,如丝如缕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魏云龙端起茶杯,轻抿一口,似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明远啊,爷爷 10 岁就参了军,跟着大部队一路南征北战。
就说那长征吧,那可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魏云龙缓缓开口,声音略带沧桑,却透着一股坚毅。
“那是 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当时爷爷年纪小,可也没拖后腿。”
“记得爬雪山的时候,那山高耸入云,一眼望不到顶,山上积雪皑皑,狂风呼啸,吹在脸上跟刀割似的。
队伍里好些同志穿着草鞋,脚都被冻得没了知觉,可没一个人喊苦叫累。”
魏云龙神情凝重,眼中却闪烁着光芒。
还在世的战友没有几人。
想念自己的领导和战友。
魏明远认真倾听。
“过草地的时候,那才叫难呐!到处都是沼泽泥潭,一不小心踩进去,就会被无情吞噬。
干粮很快就吃完了,野菜、草根都成了宝贝疙瘩。
有的同志饿极了,吃了有毒的野菜,上吐下泻,可还是强撑着跟上队伍。
爷爷那时候就想,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掉队,要跟着大部队走下去。”
魏云龙微微皱眉,仿佛又看到了那些艰难的扬景。
“战斗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们接到任务,要掩护大部队转移。
敌人的火力那叫一个猛,‘哒哒哒’的机枪声不绝于耳,炮弹在身边‘轰隆隆’地炸开,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战友们毫无惧色,端起枪就往前冲。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可没有一个人退缩。
那扬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等完成任务,身边活着的同志已经没剩几个了。
爷爷当时看着牺牲的战友,眼泪止不住地流,但心里也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他们报仇,一定要让革命胜利。”
说到此处,魏云龙眼眶泛红,声音有些哽咽。
魏明远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起伏。
他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爷爷那辈人经历的苦难。
在这看似平静的讲述背后,是无数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光辉历史。
“明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你到了汉东,到了京州,一定要牢记使命,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可不能忘了本。”
魏明远放下茶杯,敬礼道:“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不会忘记您和前辈们的付出。”
此刻,魏明远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这和平年代,要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爷爷的精神,去拼搏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