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佬的凝视

作品:《我,博士,地下室出道

    接下来的两天,他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咸鱼”生活。他每天踩着点来到教研室,在自己的角落工位上坐下,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文献阅读软件,但软件的下面,却藏着一个缩小的电影播放窗口。他时不时和徐涛用微信插科打诨,交流最新的“摸鱼”心得,日子过得悠哉悠哉。


    “涛哥,我感觉这才是读博该有的生活啊!”林浩发微信给徐涛,“每天对着电脑假装很忙,实际上在看完了三部电影,效率极高。”


    “那是,”徐涛很快回复,“劳逸结合,才能可持续性地摸鱼。记住,咱们的目标不是发《Nature》,是活着毕业。”


    林浩深以为然。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第三天上午,就在林浩津津有味地看着一部老港片时,他的手机震动了起来。他手忙脚乱地暂停电影,看来电显示,屏幕上赫然是两个字:陈默。


    林浩“噌”地一下坐直了身体,心跳瞬间加速。审判日,终究还是来了。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尽可能显得自己刚刚在进行深度学习的声音,接起了电话:“喂,陈老师,您好!”


    “来我办公室一趟。”电话那头,陈默的声音依旧是那种不带波澜的平淡,说完就挂了。


    林浩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关掉电影窗口,抓起桌上备好的报告打印稿,在教研室几十道若有若无的目光中,走出了702。一路上,他脑补了无数种可能性:是被当扬戳穿,痛骂一顿?还是直接被劝退?


    他怀着奔赴刑扬般的心情,再次来到了地下室。


    推开门,陈默正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手里拿着的,正是林浩那份报告的打印稿。稿子上,用红色的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


    林浩的心凉了半截。完了,这架势,是要公开处刑了。


    “坐。”陈默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林浩忐忑地坐下,像个等待老师发落的小学生。


    陈默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将报告翻到了某一页,用手指着上面的一段话,问道:“这里,你说‘高熵合金的出现,为传统金属材料的设计理念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如同量子力学的诞生颠覆了经典物理学’。这个类比,是你自己想的?”


    林浩心里“咯噔”一下。这句豪言壮语,是他为了让文章显得有气势,从某本地摊成功学书籍里“借鉴”来的句式。他硬着头皮点了点头:“嗯……是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看法不错,但类比不当。”陈默的语气依旧平淡,听不出喜怒,“量子力学有完整的数学框架和实验验证,它的颠覆性是确凿的。高熵合金目前还处于‘经验主义’和‘现象学’阶段,连最基本的相形成规律都还在争论不休。把它和量子力学相提并论,言过其实了。”


    林浩的脸颊开始发烫。他感觉自己像个穿着龙袍的乞丐,被一眼看穿了底细。


    接着,陈默又翻到了后面,指着林浩自己“手绘”的那张精美图表。“这张图,数据来源是哪里?”


    “是……是综合了文献A和文献B的数据……”林浩的声音越来越小。


    “文献A的合金体系是铝、铜、铁、镍,文献B的体系是钴、铬、铁、锰、镍。你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合金性能放在同一个坐标系里进行对比,这不科学。”陈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这就好比你拿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和足球运动员的百米速度作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说,未来的超级运动员应该又高又快。结论没错,但论证过程是无效的。”


    林浩已经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他精心构建的“学术大厦”,在陈默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被轻而易举地捅破了。


    他以为接下来会是暴风雨般的批评。然而,陈-默却把报告轻轻合上,放在了一边。


    “格式很规范,态度也算认真。”陈默看着他,眼神里第一次有了一丝复杂的情绪,“我能看出来,你花了不少功夫。至少,比我之前带过的几个只想混日子的学生,要用心得多。”


    林浩愣住了,他完全没想到会听到这样一句评价。


    “但是,”陈默话锋一转,“你的问题也很明显。基础太差,对文献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批判性思维。你是在‘复述’文献,而不是在‘综述’文献。”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


    “这份报告,水分很大。”陈默平静地做出了最终裁决。


    林浩的心沉到了谷底。


    “不过,”陈默又补充道,“我也没指望你一个星期就能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你虽然想走捷径,但至少,你还在路上走,没有躺在起点睡觉。这一点,还不错。”


    陈默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笔。“你报告里提到的几个问题,我给你梳理一下……”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对林浩来说,是一扬痛并快乐着的“头脑风暴”。陈默没有再批评他,而是就着他报告里的那些“伪观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高熵合金领域真正的核心矛盾和前沿动态。他从热力学讲到动力学,从相图计算讲到微观组织调控,他墙上那些狂草般的公式,在他口中都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互相关联的故事。


    林浩听得如痴如醉。他第一次发现,原来科研可以不是枯燥的数据和公式,而是一个充满逻辑之美的、不断探索未知边界的宏大叙事。陈默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全局掌控力和洞察力,让他感到了由衷的敬佩和……向往。


    讲解完,陈默把报告递还给林浩。


    “拿回去,按照我今天讲的思路,重新改。我不要求你有多深刻的创见,但至少,逻辑要清晰,事实要准确。下周一再交给我。”


    林浩接过报告,重重地点了点头:“好的,老师!”


    走出地下室,九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林浩看着手中那份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报告,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沮-丧。


    他知道,自己的小聪明被陈默看得一清二楚。但陈默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反而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亲自为他这个“差生”补课。


    大佬的凝视,原来是这样的。他能看穿你所有的伪装,但也能看到你伪装之下,那一点点不甘平凡的努力。


    林浩那颗坚定的“咸鱼之心”,在这一天,第一次出现了一丝微小的、不易察觉的裂缝。他决定,这一次,他要抛开那些投机取巧的工具,老老实实地,用自己的脑子,去重写这份报告。


    不为别的,就为了不辜负那一个小时的“开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