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咸鱼的第一要义——善用工具

作品:《我,博士,地下室出道

    他先是泡了一杯浓茶,洗了一把脸,做足了心理建设,然后才庄重地坐下,点开了那篇被陈默称为“相对基础”的硕士论文。


    一个小时后,宿舍里响起了林浩压抑的、痛苦的呻吟。


    这篇所谓的“基础”论文,在他看来,和“天书”的区别,大概就是《山海经》和《克苏鲁神话》的区别——反正都看不懂,但后者听起来更吓人一点。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个内存只有256MB的老旧电脑,试图强行运行一款需要32GB内存的3A大作。结果就是,CPU占用率100%,风扇狂转,屏幕卡顿,随时都有蓝屏死机的风险。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实践“从入门到放弃”这门高深哲学的时候,他的室友,徐涛,哼着小曲回来了。


    “哟,浩子,还在跟论文死磕呢?”徐涛一屁股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熟练地打开电脑,屏幕上瞬间跳出了一堆花花绿绿的代码窗口。


    “别提了,”林浩有气无力地指着屏幕,“我感觉我不是在读论文,我是在进行一种新型的、名为‘知识’的酷刑。”


    “嗨,多大点事儿。”徐涛转过椅子,一副“老司机”要传道授业的架势,“我跟你说,读博第一课,不是学知识,是学方法。你还在用肉眼硬看?那叫石器时代的工作模式。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林浩眼前一亮,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当然!”徐涛得意地敲了敲键盘,调出一个网页,“看见没?‘PaperGPT’,专为科研狗打造的论文阅读神器。把PDF拖进去,它能一分钟给你生成一份摘要,提炼核心观点,甚至还能帮你解释里面的专业术语。虽然偶尔会胡说八道,但帮你理清思路,绝对够用。”


    接着,他又展示了好几个网站,什么“DeepL翻译”、“Grammarly语法润色”、“Sci-Hub文献下载”,看得林浩眼花缭乱,仿佛一个原始人第一次看到了打火机。


    “记住我的话,兄弟,”徐涛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林浩的肩膀,传授着他的“摸鱼”心法第一条,“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困难,相信自己能毕业;但在战术上,我们要善用一切能偷懒的工具。能让机器干的活,绝不自己动手。这不叫懒,这叫‘优化科研流程’。”


    林浩听得连连点头,感觉自己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突然觉得,自己那颗想当咸鱼的心,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正聊着,林浩的手机响了,是张远师兄发来的群通知:“@全体新生,各位的工位已经分配完毕,请到B栋702大教研室找我认领自己的位置,尽快将电脑等个人物品搬过来。”


    “走,浩子,分地盘去了!”徐涛兴奋地站起来。


    “你也去?你不是计算机学院的吗?”


    “我们学院地方紧张,导师跟你们李教授关系好,给我们借了几个工位。再说,不同学科交叉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嘛!”徐涛说得冠冕堂皇。


    两人来到B栋七楼。整个楼层有好几个挂着不同牌子的教研室,比如“701-催化材料组”、“703-计算材料模拟组”,而“702”的门牌上,则挂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室”。这显然是李瑞阳教授的主扬。


    一推开702的门,一股混合着咖啡香和键盘敲击声的热浪扑面而来。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开间,约莫能容纳四五十个工位,几乎坐满了人。讨论声、仪器风扇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研室里似乎有无形的“势力范围”。最里面靠窗、采光最好的一片区域,显然是“核心区”,坐的都是李瑞阳教授团队的学生。苏晓月就在其中,她的桌面上摆着双显示器,各种书籍和文件摆放得井井有条,显得非常专业。而靠近门口的一些位置,则坐着一些其他组的学生,包括徐涛的几个同门,他们正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张远师兄正拿着一张座位表,像个工头一样在指挥。他看到林浩,脸上没什么表情,直接用笔在座位表的一个角落画了个圈。


    “林浩,你的位置在那儿。”


    林浩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里凉了半截。那个位置,在整个教研室最深处、最不起眼的角落,紧挨着一排顶天立地的铁皮文件柜,旁边就是嗡嗡作响的中央空调服务器,头顶的灯管还坏了一根,一闪一闪的,光线昏暗,看起来就像是被硬塞进来的“加座”。


    而徐涛,则被分在了他同门旁边,一个相对中心、热闹的位置。


    “行吧,‘天选之子’的待遇就是不一样。”林浩自嘲地笑了笑,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默默地走向了自己的“领地”。那个角落仿佛自成一界,与不远处主流团队的热烈讨论氛围格格不-入。


    搬来电脑,布置好工位后,林浩的“文献综述”现代化攻坚战,就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正式打响了。


    他先把三篇论文一股脑地扔进了“PaperGPT”。几分钟后,三份条理清晰的中文摘要和观点提炼就生成了。他再把这些摘要复制到文档里,开始进行他的“拼凑”大业。


    他决定先从背景介绍写起。他把第一篇论文的引言扔进翻译软件,得到了一段读起来狗屁不通的中文。比如,原文的“this work shed new light on the field”,被精准地翻译成了“这项工作把新的灯棚扔在了地上”。


    林浩哭笑不得,只能一边对照着原文,一边发挥自己高考语文130分的功力,对这些机翻文字进行“人工润色”。他感觉自己不像在写综述,更像是在做考古文物的修复工作。


    接下来是核心部分。他需要阐述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他把第二篇论文里的内容和第三篇硕士论文里的内容打散,像洗牌一样重新组合。他觉得自己的逻辑很清晰:先把A的优点和B的优点放一起,显得前景一片光明;再把A的缺点和B的缺点放一起,显得挑战十分严峻。这样一来一回,充满了辩证法的哲学光辉。


    最难的是图表。陈默要求他自己画图,但他连画图软件都没用过。于是,他再次发挥了“野路子”智慧。他把论文里的图表截图下来,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一点一点地“描”。至于坐标轴上的字,他就用文本框打上去。虽然字体和原图略有差异,线条也有些歪歪扭扭,但乍一看,倒也像模像样。


    为了让自己的报告显得更有“深度”,他甚至胆大包天地自己“创造”了一张对比图。他把A论文里合金A的强度和B论文里合金B的韧性,画在了同一张图里,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结合A的高强度和B的高韧性!


    他为自己的这个“创见”激动不已,感觉自己已经触摸到了科研的本质——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就这样,林浩奋战了整整五天。他每天坐在自己那个昏暗的角落里,听着不远处主流团队的热烈讨论,闻着身边服务器散发出的热风,勤勤恳恳地“创作”。他虽然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能把这份“作业”做得漂亮一点,至少,不能让那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导师觉得自己是个纯粹的笨蛋。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他想当一条咸鱼,但又是一条有那么点“偶像包袱”的咸-鱼。


    第六天晚上,当他终于把五千多字的报告敲完,并且配上了七八张自己“手绘”的精美图表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


    他通读了一遍,感觉非常满意。文章结构完整,引经据典,图文并茂,中英文献结合,充满了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考。除了里面那些核心内容他自己也不是很懂之外,堪称完美。


    “涛哥,快来我这儿,帮我看看,我这篇综述,能不能评个‘江北大学年度最佳新人报告’?”林浩得意地冲不远处的徐涛招了招手。


    徐涛溜达过来,在他那个狭小的位置上探头看了一会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靠,浩子,你这是下了血本了啊!这格式,这排版,这图表……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哪个顶刊的编辑呢。就你这态度,当咸鱼都屈才了,你应该去竞选学生会主席!”


    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林浩的信心彻底爆棚。他将文档郑重地命名为“关于高熵合金研究进展的综述报告-林浩”,然后点击了发送,邮件收件人是陈默。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扬神圣的仪式,光荣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他心安理得地靠在椅子上,准备晚上和徐涛去搓一顿烧烤。


    至于这份报告的内在质量……管他呢!咸鱼的第一要义,就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