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归晋
作品:《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这件事在晋朝编撰的史书上被以春秋笔法一笔带过, 直到唐朝之后编撰的史书才将此事定性为“司马昭弑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为一句成语,成为谋朝篡位, 争权弑君的代名词!】
在史书中记下“赵盾弑其君”的董狐:“史家当秉笔直书, 怎能以春秋笔法掩盖事实。”
陈寿:我也很难啊,若是将事实写下来, 《三国志》得变成禁书!
春秋时齐国太史:“鄙视!”
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 齐国太史将此事写在史书上:“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 这两人也被崔杼杀了, 他的第三个弟弟依旧如实记载,崔杼无奈,最终默认了这件事。
后世的史学家再也没有春秋时期的史家风骨了!
评论区
“这件事影响了后来的三百多年,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并立, 多少乱臣贼子弑君自立, 都是司马昭开的坏头。”
“历史是不会被史书上的几句话磨灭的。”
“规矩一旦破坏, 你以为只是你一人能不守规矩吗?不,所有人都会不守规矩的。”
“东吴灭亡后, 贾充问孙皓之前在东吴施行的酷刑, 嘲讽孙皓是个暴君, 孙皓则反唇相讥: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 则加此刑耳。这就是专门为你设的刑法!”
“《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等事时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如果真是这样, 晋朝早就该亡了!”
“晋明帝算是晋朝唯一的明君了。”
曹操冷笑:“晋朝还能有明君!”
【为了摆脱此事的负面影响,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自身的污点——为此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
刘备:礼貌吗你?
刘禅:莫挨朕┭┮﹏┭┮!
【此时的蜀汉早已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在位时的蜀汉。费祎死后,刘禅不理朝政,黄皓窃弄权柄,以致朝政日非,民有菜色,时任大将军的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空耗国力,却没有多少成果。】
评论区
“刘禅对姜维的北伐最开始是支持的,后来姜维空耗国力,却没有成果,就被满朝上下一致反对了。”
“但蜀汉困于一隅,不坚持北伐就是慢性死亡。”
“自从诸葛亮一死,蜀汉的精气神都被带走了……”
诸葛亮担忧道:“连续十一次北伐,不知朝中可安稳?”
刘备也忧心忡忡:“大汉的国力怕是支撑不住了。”
【姜维,字伯约,出身陇右天水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趁着曹魏没有防备,一举攻破陇右三郡,当时姜维正在天水郡任职,官居郎中!】
曹操:所以,姜维原本是我曹魏的将领,为何会投靠蜀汉,还成了蜀汉最后的支柱?
【天水失守之时,姜维正在郡中视察,天水太守马遵得到蜀汉来攻的消息,又听说各地郡县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便怀疑姜维等人心怀二意,撤退之时,直接扔下了姜维等人,连夜逃往上珪。姜维追之不及,附近郡县都不肯接纳他们入城,姜维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诸葛亮,就连他的母亲都顾不上了。】
曹操怒极反笑:“马遵是吗?孤记住你了。”
好不容易得个大将,居然被奸邪小人送给了敌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但降将姜维却让诸葛亮很是惊喜,诸葛亮考察一番后,便断定姜维是凉州上士,比马良等人还要出色。更难得的是姜维心存汉室,既有胆气,又通兵法,是个可造之材。诸葛亮见猎心喜,打算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马遵顿时大感冤枉:“姜伯约心存汉室,根本不想为大魏效力,臣分明是明眼识人啊!”
曹操不屑道:“只要入了吾彀中的人才,没有人能够逃脱出去!”
【此后,姜维一直追随在诸葛亮左右,参与北伐战争,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坐镇汉中,派姜维四处出击。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52年,姜维先后四次出征,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只因在费祎等人的制约下,姜维所帅兵卒不足一万,战役规模都很小,这十四年间汉魏之间再没有进行大规模会战。】
评论区
“这段时间,姜维西镇羌族,南抚夷族,兵出陇西,击败郭淮、夏侯霸,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姜维自认为自己来自陇西地区,对当地的羌胡少数民族极其了解,只要他能领兵就能将陇西都收到蜀汉手中。但……”
诸葛亮面色难看的接上了天幕的话:“在蒋琬费祎制约下,兵不过一万,只能骚扰敌军,却无法取得战果。”
看着丞相难看的脸色,蒋琬费祎等人颇有些无地自容……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在姜维主导下,蜀汉年年出兵,连续发动七次大规模北伐,取得了洮西之战的胜利,却也遭遇了段谷之战的惨败。】
【洮西之战发生在公元255年,这一年,长期驻守雍凉的魏国名将郭淮死了,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师也死了。姜维敏锐的抓住了战机,发动大规模北伐战役。】
【蜀汉由姜维、夏侯霸、张翼三位大将领兵,目标直指祁山、石营、金城!曹魏一方的将领则是长期驻守雍凉,多次击败姜维的陈群之子陈泰,南安太守邓艾,雍州刺史王经。】
【这是诸葛亮死后,魏蜀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姜维踌躇满志,一心北上。曹魏探查到姜维的排兵布阵,立刻做出应对。王经建议兵分三路,分别出击,他认为蜀汉兵力薄弱,不可能三路都是精锐,曹魏以大军压境,只要击败其中一路,姜维的攻势就会被打破了。】
【时任主帅的陈泰却想要求稳,他派王经继续在狄道侦查,自己则屯兵陈仓,以不变应万变。】
【姜维在狄道遇到了王经,王经自视甚高,根本看不上蜀汉这点兵马,两军遭遇,立刻开打,此战,雍州刺史王经被大将姜维按在地上摩擦!】
【王经的士兵分布在洮河两岸,西岸的魏军被姜维迅速消灭,东岸的王经吓得腿都在发软,不过他没有逃,他选择了全军渡河背水一战,成功将东岸的军队都送到了西岸——送到了蜀汉无当飞军与诸葛连弩的射程之内!】
曹操:“蠢货!你以为你是韩信吗,居然敢行此险招!”
【此战,雍州军几乎全灭,王经带着残兵败将逃回狄道城,再不敢出战。】
评论区
“这个王经就是曹髦拼死一搏之前召见的那三个心腹之一,王经是唯一没有背叛曹髦的。”
“后来就因为他没有给司马昭通风报信,被司马昭诛杀!”
曹操:……
曹丕为老夫亲找补道:“看来是此人不擅长排兵布阵,品行还是不错的。”
【这场开门红鼓舞了蜀汉军队的士气,姜维将王经死死的围在狄道城内,直到陈泰派兵来援,姜维才安然撤兵。】
评论区
“所以此战的战果是什么?姜维并没有得到任何城池。”
“殊不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魏军死伤数万就死最好的战果。”
【姜维大破王经,斩人头数万。陈泰逼退姜维,保住了雍凉全境。但曹魏的损失不止是明面上的伤亡数字,《三国志》记载: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
诸葛亮大赞:“好!此战堪称大汉立国以来对魏军最大的一场战术胜利!”
他果然没有看错人,姜维是能支撑起蜀汉战局的大将之才!
【此战后,王经、陈泰被调离前线,回到朝堂任职,邓艾成为新的安西将军。姜维也升任大将军,曹魏与蜀汉的战线进入了姜维·邓艾对抗的时代。】
【姜维的战术思维与蜀汉主流思想不同,蒋琬等人想要守住门户,将敌人挡在关外,姜维却想要更大的战果,他一边派兵把守关隘,一边派出一支部队打游击,寻找敌人薄弱之处,一击必中,以达到敌疲我扰,敌驻我打的局面,拉长敌军的补给线,拖垮敌军。】
诸葛亮:“此计大善!”
刘备:“若是能执行到位,必能改变两军僵持的局面。”
……
【公元256年,姜维兵出天水,与胡济两路并进,会师上珪,但因为胡济率领的大军失约未到,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士气溃散,死伤惨重。蜀汉百姓多有怨言,陇西羌胡也骚动不安。】
【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常年出征在外,朝中势力远不如陈袛与黄皓的联合,在加上连年出兵,百姓疲敝,却没有得到多少成果,姜维在朝中势力大减,远不如蒋琬费祎等大将军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