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红枣
作品:《穿书:我乃资本家后妈的亲闺女》 宋心悦今儿不上班,从空间里拿出两斤晒干的红枣,装在布袋子里,打算给林晓芸送过去。
她特意选在林佳乐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的点,在林大哥家的筒子楼楼下等着。
刚等了一分钟,就见林佳乐往家里跑!
“佳乐!” 宋心悦喊住他,走上前将手里的红枣递过去,“帮我把这个给你小姑姑。”
宋心悦跟林晓芸做了六年的朋友,林佳乐自然也认得宋心悦,他接过红枣,“好嘞!心悦姑姑,你要不要去我家坐坐?”
宋心悦笑着摇头:“不了,姑姑还要回家吃饭呢,你也赶紧回去吃饭吧。”
说完,她转身便走,没再多停留 。
林佳乐挠了挠头,看着宋心悦的背影消失在拐角,这才拎着红枣快步往家跑。
林佳乐推开家门,就大声喊道:“妈,我回来了!”
胡红霞刚把菜端到桌上:“回来了?快洗洗手吃饭。”
“好嘞!” 林佳乐跑到里屋,把红枣递给正坐在床边发呆的林晓芸,“小姑姑,这是心悦姑姑让我给你的。”
林晓芸一听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连忙接过了来,只见里面是干红枣。
她急切地问:“心悦呢?她人呢?”
“心悦姑姑把红枣给我就走了。” 林佳乐如实回答,说完就跑去洗手了。
林晓芸拿着红枣,快步走到阳台,扒着栏杆往下看,可楼下的街道上行人寥寥,早已看不到宋心悦的背影。
寒风从阳台吹进来,刮得她脸颊生疼,心里也泛起一阵伤感。
胡红霞看到她站在阳台吹风,连忙上前把她拉进来:“赶紧进来,外面这么冷,你身子还虚着呢,这个时候可不能吹风。
林晓芸点点头,手里紧紧攥着红枣,眼眶有些发红:“大嫂,为啥心悦不跟我做朋友了?”
胡红霞叹了口气,语气带着无奈:“你先坐下吃饭,我跟你好好说说。”
等林晓芸坐下,她才继续道,“嫂子就跟你说实话吧!你说说,你为了个男人,就能跟生你养你的爸妈断绝关系,连最基本人伦都不顾,谁还敢跟你做朋友?”
“更何况,如今局势这么严峻,你一点都不清醒,之前还帮着李铁柱搞投机倒把,这要是被红袖章抓到,可不是小事!”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你不在家属院,不知道里面的事。前阵子心悦她妈妈三天两头就被红袖章上门盘问,她们娘俩如今,哪敢跟这种事沾边。”
“你做事如此糊涂,她如何跟你在做朋友?”
林晓芸眼泪无声地掉了下来,她一直以为宋心悦疏远她,是因为她嫁给了农村出身的李铁柱,却从没想过,自己当初的选择,在别人眼里竟是如此没有人性。
胡红霞看着她落泪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却还是狠下心说:“你也别光顾着哭,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哪了。要想重新跟心悦做朋友,先学会做人,学会为家里人着想,别再这么糊涂下去了。”
说完,她把筷子递给林晓芸,“快吃饭吧,粥要凉了,你身子虚,得好好补补。”
“谢谢大嫂!”林晓芸哽咽着开口,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
林晓芸夫妻俩这次能从家里分出来,是因为林晓芸怀孕了,李铁柱心疼她,把家里母鸡刚下的鸡蛋,给她蒸了一碗鸡蛋羹。
一个鸡蛋蒸出来的羹本就没多少,却还是惹了李母跟两个弟弟的眼,说她娇气、霸占家里的鸡蛋,争执间,两个弟弟竟直接冲过来推搡她,她没站稳摔在地上,孩子就这么没了。
她被送到医院后,李铁柱又气又疼,直接跟李家提了分家。
可说是分家,实则跟净身出户没两样。
李家没给他们一分钱、一粒粮,差点连林晓芸的嫁妆都能拿走。
李铁柱没办法,不能将自己投机倒把挣的钱,直接拿出来用,只能找大队借了钱,打算在村边盖一间小平房先住着。
可这么冷的天,房子一时半会儿盖不好,她也不能一直住在医院。
林母知道后,心疼得直掉眼泪,可林父坚决不松口,说除非女儿离婚,否则坚决不让她回娘家。
林母只能求着儿媳,希望能让林晓芸先住在她这里。
胡红霞本性善良,也不忌讳她刚小产,二话没说就去医院帮着收拾东西,把林晓芸接回了家。
所以这句感谢,胡红霞当之无愧。
……
宋心悦离开筒子楼,裹紧外套就往家走。
刚推开顾家院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鸡汤香味。
姚玉兰看到她回来,立马笑着招手:“心悦,回来了!快进来,妈给你炖了鸡汤,赶紧趁热喝一碗,补补身子。”
说着,便端着砂锅往堂屋走。
宋心悦笑着应了一声,跟着进了堂屋,接过姚玉兰刚盛好的鸡汤。
金黄的鸡汤冒着热气,里面还飘着几颗红枣,喝一口暖到心底:“谢谢妈,真好喝。”
她没看到王雅琴的身影,好奇地问:“咦,嫂子呢?”
顾老太太笑着解释:“你嫂子给清瑶送饭去了。”
宋心悦点了点头,安心地坐在桌边喝鸡汤。
刚喝了半碗,顾振邦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他清了清嗓子,对着众人说:“刚从厂里回来,上头下了新通知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凡是 1966 年到 1968 年毕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没有结婚、没有工作的,全部都要下乡。”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姚玉兰惊讶道:“都得下乡吗?雅琴的小弟已经下乡了,她小妹跟心悦一般大,今年才毕业的。”
顾振邦点头:“也要下乡!”
姚玉兰叹息的摇摇头,随即庆幸道:“还好咱们家的孩子,都不符合下乡的标准。”
顾振邦却皱着眉,语气郑重地说:“这话可不能出去说。毕竟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不多。如今提倡晚婚,这此要下乡的人结婚的少,有正式工作的更少。咱们家孩子无需下乡,已经是万幸了,别在外头说这些,省得招人嫉妒,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姚玉兰立即点点头。她明白顾振邦的顾虑。
毕竟这年头,眼红别人、背后使绊子的人不在少数,低调才能安稳过日子。
顾老太太知道,自己儿媳虽然大大咧咧,但在外面说话很有分寸,便笑着安慰:“不用这么严肃,知青下乡是上头的政策,咱们家清瑶也在乡下待了五年才回来的,清宴又在部队当兵。也算是为国家建设做了贡献。”
“就连心悦也是独生子女,本就不在下乡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