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整顿沿海官场

作品:《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安排完一切,朱元璋不再停留,带着那几箱沉重的罪证,连夜返回了京城。


    这一夜,乾清宫的灯火再次亮至天明。


    翌日早朝,气氛格外凝重。


    文武百官皆已风闻水师大胜、缴获颇丰的消息,不少人脸上都带着喜色,准备歌功颂德。


    然而,当他们看到龙椅上朱元璋那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的脸色时,所有声音都卡在了喉咙里。


    例行公事般的奏对后,朱元璋并未像往常一样让群臣议论,而是缓缓站起身,冰冷的目光扫过全场。


    “昨日,咱收到了标儿、祺儿、老四他们从东瀛送来的战利品。”


    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金子银子,堆成了山,很好,非常好。”


    一些大臣松了口气,露出笑容,准备附和。


    但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如坠冰窟:“但一同送来的,还有另一些东西!一些让咱睡不着觉,恨不得立刻杀人的东西!”


    他猛地一拍御案,巨响震彻大殿!


    “咱一直以为,倭寇之患,在于外敌凶残!今日方知,内鬼更可恨!更该杀!”


    他抓起一大把信函,狠狠摔在御阶之下:“都看看!都给咱好好看看!这就是我们大明的官!


    吃着皇粮,办着鬼事!通敌!资寇!祸害百姓!其行可诛!其心当剐!”


    信件散落一地,离得近的官员瞥见上面熟悉的字迹和印章,顿时脸色惨白,浑身发抖。


    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恐惧的心跳声。


    “来人!”


    朱元璋厉声喝道。


    殿外早已准备好的锦衣卫力士轰然涌入,甲胄森然。


    朱元璋拿起一份名单,声音如同死神的宣判:“兵部侍郎,赵德明!浙江都指挥使,刘焕!


    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志平……通敌叛国,罪证确凿!即刻拿下,抄家!


    一应人犯,押入诏狱,严加审讯!其族中男丁,一并收监候审!”


    被点到名字的官员顿时瘫软在地,哭嚎着“陛下饶命”、“臣冤枉”,却被如狼似虎的锦衣卫毫不留情地拖了出去。


    其余百官跪伏在地,头都不敢抬,冷汗浸透了朝服。


    他们从未见过皇帝如此震怒,如此杀气腾腾。


    朱元璋余怒未消,目光扫过战战兢兢的群臣,厉声道:“倭寇为何屡剿不绝?为何能屡屡精准劫掠?


    就是因为有这些内鬼通风报信!提供便利!此风绝不可长!


    有一个,查一个!有一窝,端一窝!绝不姑息!”


    “陛下圣明!”


    群臣连忙高呼,声音发颤。


    “传旨!”


    朱元璋继续下令,“由锦衣卫、都察院、刑部组成三司,彻查沿海所有府县卫所!


    凡与倭寇有牵连者,无论官职大小,背景如何,一律严惩不贷!


    此事,由蒋瓛总领!”


    “臣遵旨!”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出列,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寒光。


    一场席卷沿海官场的雷霆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整个朝堂,都笼罩在洪武皇帝滔天怒火的阴影之下。


    ……


    东瀛,京都。


    明军已基本控制了这座昔日倭寇的都城。


    将军府内,朱标、李祺、朱棣同样一夜未眠,不过并非因为愤怒,而是在处理海量的善后事宜。


    “大哥,祺哥,你们是没看到,昨天我带人去清查那几个大家族库房的时候,好家伙,那阵仗!”


    朱棣虽然疲惫,却依旧兴奋地比划着,


    “一箱箱的金子,跟不要钱似的堆在那儿,还有那么多咱们没见过的宝石、象牙……这帮倭寇,抢了多少好东西!”


    朱标揉了揉眉心,笑道:“瞧把你兴奋的。清点完了?数目可核对清楚了?”


    “大致清点完了,绝对错不了!比咱们预估的只多不少!”


    朱棣拍着胸脯,“已经派重兵把守了,就等后续船队到来,装箱运回去!保证一颗珠子都少不了!”


    李祺在一旁补充道:“标哥,矿区那边,王景弘也传来了消息。


    第一批‘矿奴’已开始下矿,效率虽不及熟练工匠,但胜在……‘听话’。


    产出稳定,后续金银会源源不断。”


    朱标点点头,神色却严肃起来:“财富虽好,但需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


    这些钱财,大部分需运回国内,充盈国库,用于百姓民生、强军备战。


    我等切不可被金银迷了眼。”


    “大哥说的是。”


    李祺表示赞同,“眼下当务之急,是稳定京都秩序,恢复民生,同时清剿周边负隅顽抗的残敌,将战果彻底巩固。”


    正说着,一名亲兵送来了通过沙雕传回的国内消息。


    朱标看完后,脸色变得有些复杂,将纸条递给了李祺和朱棣。


    “父皇……已然动手了。沿海官场,怕是血流成河。”


    朱标叹了口气,虽有预料,但仍觉震撼。


    朱棣抢过一看,顿时眉飞色舞:“杀得好!这帮吃里扒外的狗东西,早就该杀了!


    老头子这回干得漂亮!看以后谁还敢通倭!”


    李祺仔细看完,沉吟道:“陛下雷霆手段,足以震慑宵小,长远来看,利于海疆安宁。


    只是……标哥,我等在此,也需加快动作了。”


    “哦?祺弟有何想法?”


    朱标问道。


    “倭寇主力虽灭,但其国制度尚在,各地大名藩主,多有观望甚至心怀不满者。”


    李祺分析道,“如今国内肃奸,消息迟早传来。需防某些人以为我大明内乱,而生异心,再次纠集作乱。”


    朱棣一听,又来劲了:“他们敢!来一个老子灭一个!”


    李祺摇摇头:“老四,征战非一味冲杀。


    陛下在国内肃清内奸,我等在外,则需尽快扶植一个心向大明、能稳定局面的势力,代管此地,使其成为大明屏藩,而非持续流血之地。”


    朱标眼睛一亮:“祺弟之意是……以倭治倭?”


    “正是。”


    李祺点头,“足利义满虽死,但其家族势力犹在,亦有其他实力大名。


    我等可择一相对恭顺、有威望者,许以好处,令其代管倭国,向大明称臣纳贡。


    如此,既可免我军长期陷入此地泥潭,亦可保东海安宁。”


    朱标沉思片刻,击节赞道:“妙!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远比一味征伐更为稳妥有效!


    我等即刻草拟奏章,将此事禀明父皇,同时开始物色合适人选!”


    朱棣虽然觉得不过瘾,但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嘟囔道:“行吧行吧,听大哥和祺哥的。


    不过,在那之前,要是还有哪个不开眼的敢跳出来,可得让老子去活动活动筋骨!”


    “放心,少不了你的仗打。”


    李祺笑了笑,“清剿残敌,震慑四方,还需仰仗燕王殿下之神勇。”


    “哈哈哈!好说好说!”朱棣这才又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