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金山归国

作品:《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北平,紫禁城。


    虽已入夜,乾清宫内依旧灯火通明。


    朱元璋并未安寝,正伏案批阅着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奏章。


    烛火摇曳,将他紧锁的眉头和略显疲惫的身影投在墙壁上。


    忽然,窗外夜空传来一声极其熟悉却又略显急促的雕鸣。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中精光一闪:“是沙雕!”


    他立刻放下朱笔,快步走到殿外。


    只见夜空之中,沙雕巨大的白色身影正迅速降低高度,精准地落于殿前广场,激起一小片尘土。


    内侍们慌忙上前,沙雕却颇有灵性地避开他们,径直走向朱元璋,抬起了一只脚爪,其上绑着一枚加粗的竹管。


    朱元璋心中一动,亲自上前解下竹管,挥手让沙雕去偏殿进食休息。


    他拿着竹管回到殿内,就着明亮的烛火,迫不及待地取出里面的绢布密信。


    信是朱标亲笔所书,字迹略显潦草,显然是在军旅匆忙中所写。


    然而,信中的内容却让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洪武皇帝,呼吸骤然急促起来。


    “……儿臣与祺弟、四弟幸不辱命,已克倭寇巢穴京都,诛贼首足利义满……于此役缴获及后续开采所得金银,


    数量之巨,实远超预期……特遣徐增寿将军,先行押运首批缴获财货及倭寇与沿海不法官员勾结之铁证,乘福船九艘,不日将至……”


    “九艘船……全是金银?”


    朱元璋喃喃自语,捏着信纸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即便他富有四海,也被这个粗略却惊人的数字震撼了。


    这已非寻常战利品,而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富!


    紧接着,便是难以抑制的狂喜涌上心头!


    “好!好!好!”


    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架乱颤,连说了三个好字,洪亮的笑声在乾清宫内回荡,


    “标儿!祺儿!老四!你们真是咱的好儿子!好女婿!给咱大明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天佑大明!哈哈哈哈哈!”


    值夜的内侍和侍卫们远远听到皇帝畅快无比的笑声,虽不知具体何事,


    但也知道定有天大的喜讯,纷纷躬身垂首,不敢打扰。


    朱元璋兴奋地踱了几步,立刻恢复了一位帝王的冷静与深谋远虑。


    他沉声下令:“传旨!命五军都督府、户部、工部即刻抽调干员,前往天津卫海口待命!


    所有人员需绝对可靠,暂不得透露具体事宜!


    再密令沿海各卫所,加派水师巡逻,确保海路万无一失!”


    “是!”侍卫领命,飞快跑去传令。


    接下来的几天,朱元璋表面如常处理政务,内心却时刻惦记着那支正在归途的船队。


    他不断推算着日程,既期待那笔巨大的财富,更关切着那些足以掀起朝堂巨浪的“铁证”。


    十日后,黄昏。


    一匹快马浑身汗湿,狂奔至紫禁城下,骑士甚至等不及完全下马,


    便举着一份火漆密封的奏报,高喊着“八百里加急!天津卫军报!”冲向了乾清宫。


    朱元璋几乎是从内侍手中“抢”过了奏报,迅速拆开。


    奏报是天津卫指挥使亲笔所书,字里行间充满了激动与难以置信:“……启禀陛下,徐增寿将军船队已安然抵达!


    末将……末将亲眼所见,九艘福船吃水极深,据徐将军言,


    所载皆为金银矿锭及倭寇库藏珍品……数量之巨,实乃末将生平仅见……”


    “到了!终于到了!”


    朱元璋长舒一口气,心中大石落地,随即再次被巨大的喜悦填满,


    “摆驾!朕要亲自去天津卫!”


    “陛下,天色已晚,龙体为重……”


    一旁的老太监连忙劝谏。


    “啰嗦什么!备马!轻装简从,即刻出发!”


    朱元璋根本不容置疑。他不仅要亲眼看到那笔财富,更要第一时间拿到那些证据。


    深夜的天津卫码头,却是火把通明,亮如白昼。


    所有闲杂人等早已被清空,只剩下精锐的士兵和匆忙赶来的户部、工部官员。


    当朱元璋的御驾悄然抵达时,看到的是九艘如同小山般停泊在港内的福船,


    以及码头上那堆积如山的、在火把照耀下闪烁着令人窒息光芒的木箱和麻袋。


    许多箱子的盖子敞开着,里面不是黄澄澄的金锭,就是白花花的银锭,


    还有一些则装着未经熔炼但富含金银脉络的矿石,在火光下折射出瑰丽而原始的光泽。


    徐增寿和王景弘一身风尘,跪在朱元璋面前复命。


    “末将(奴婢)幸不辱命,将此批财货及罪证,安然送达陛下驾前!”


    “好!辛苦了!快起来!”


    朱元璋亲手扶起两人,目光却早已被那金山银海所吸引。


    他一步步走上前,随手从一口敞开的箱子里拿起一块沉甸甸的金锭,冰凉的触感和沉重的分量是如此真实。


    他又抓起一把银锭,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滑落,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即便是他,此刻也有片刻的失神,喃喃道:“这么多……倭寇……还有那些蛀虫,竟搜刮了如此多的民脂民膏!”


    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在一旁,激动得老脸通红,手脚都不知该往哪里放,


    不断小声计算着:“陛下,此批财货,恐……恐抵得上我大明数年岁入啊!若那矿场能持续产出……国库……国库再无忧矣!”


    朱元璋放下金银,目光转向旁边几个被士兵严密看守、明显不同的箱子:“那些就是……”


    徐增寿立刻道:“回陛下,此乃太子殿下与李大将军特意嘱咐,命末将务必亲手呈于陛下的……倭寇与沿海某些官员往来之书信、账册等铁证!”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之前的喜悦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杀意:“打开!”


    箱子开启,里面是密密麻麻的信函和账本。


    朱元璋随手拿起几封,只扫了几眼,额角青筋便开始跳动。


    信上的内容触目惊心——某卫所指挥使收受倭寇贿赂,默许其船队靠岸补给;


    某地知府为倭寇销赃提供便利,从中抽成;


    甚至还有个别京官,为倭寇传递消息,掩盖罪行……一笔笔交易,一条条人命,写得清清楚楚!


    “好……好得很啊!”


    朱元璋的声音冷得如同数九寒冰,他猛地将一叠信摔在地上,


    “吃着大明的俸禄,守着大明的海疆,却干着资敌叛国的勾当!通通该杀!诛九族!”


    恐怖的杀气弥漫开来,周围所有官员将士齐齐跪倒在地,噤若寒蝉。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即刻杀人的冲动,


    对徐增寿和王景弘道:“你们二人此次立下大功,先下去好生歇息。赏赐稍后便至。”


    “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又看向户部和工部尚书:“这些财货,立刻清点登记造册,全部入库!派重兵把守!若有半点差池,唯你们是问!”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