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小村姑躺平日常(79)

作品:《咸鱼宿主在年代文中混吃混喝

    “哼~哼哼~哼哼哼~~”


    周蓉蓉手挎篮筐嘴哼小曲,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满面桃花开。


    “哎呦,蓉丫头今儿咋这么高兴?”


    “桂花婶子,这不是家里的新房子要建好了嘛。”


    “是嘞是嘞,等晾一晾再通通风,差不多八月中就能搬进去吧。”


    “没错没错,到时还得请木生叔帮忙打个床。”


    “嗐,这都是小事,扭头说上一嘴,你英婶子还能忘了?”


    “……”


    周蓉蓉一拍大腿,确实这样,木生叔和英婶子是一家,木生叔的木匠手艺可以说数一数二。


    当初周蓉蓉和林清淮结婚,家里的那些家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木生叔帮忙打的,之所以没要床,是因为他们目前住的是周家屋子,没地方放。


    等搬去新房子,空间大到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周蓉蓉当然想再要一张木床留着春夏的时候躺着睡觉。


    “英婶子和木生叔在一生产队,等晌午我碰碰去。”


    周蓉蓉嘀咕一嘴,扭头又问林清淮想要啥,正好可以让木生叔一块弄了。


    “家里的东西都有,”林清淮东西少,一个衣柜就能装下,唯有一堆书比较难办,眼下都是装在藤条箱子里上锁,只有想看的时候再打开拿出来。


    “打一个装书的柜子吧,放在库房,”周蓉蓉捏捏下巴,怕林清淮多想又解释书不能总锁起来,何况那些书里也没啥需要特殊注意的,根本不怕被人举报。


    心里涌过一股暖流,林清淮脸上不自觉带上笑意,眼神柔的像是能滴出水,嗯的一声更是低到听不见。


    周蓉蓉:……嗯?


    不解风情地上下打量林清淮几眼,发现人没啥毛病后又催人快点走,他们可不能耽误赚工分。


    林清淮:……


    地里的粮食作物已经有半人多高,走到里面弯腰拔草更不舒服。


    林清淮给自己套了一个用瑕疵布料做的面罩,衣袖和裤腿绑的严实,就这样都避免不了被作物叶子划到。


    周蓉蓉此时的计分员工作迎来难题,不像幼苗小时能一眼看到底,如今她每次记完分还得走一圈,以防某些人弄虚作假,谎报高分。


    “蓉丫头”


    “来了来了”


    周蓉蓉抬手挥了挥,迈腿跑过去在计分本里添上一笔。


    “蓉丫头,我这分明是七分,咋还给我写六分?”


    “薛婶子,你这根垄没除干净,等一会儿孙队长来了咋说?”


    周蓉蓉最不耐烦给村里这些难缠的大娘计分,每次都要贪便宜和她磨叽,偏偏这些人辈分还大,胡搅蛮缠起来她只能拉扯孙富贵躺枪。


    薛婆子:……


    薛婆子一看这么闹不行,只能张了张嘴不再言语。


    周蓉蓉趁机赶紧抱着自己的计分本小跑离开,啧啧啧,惹不起躲得起,家里还有一个啃媳妇老娘的烂男人,她可不能和这些人牵扯。


    不远处,又有人叫周蓉蓉过去。


    苦命地耷拉着一张脸,周蓉蓉只能咬牙坚持,好在二大队的奇葩不算多,再奇葩也比不过抠抠吧搜的孙富贵,一物降一物,下工回家的周蓉蓉充满虔诚的感慨自己又顺利度过一天。


    这样的下工又去了两天,跟着周蓉蓉和林清淮请假,给出来的理由是朋友结婚,他们要进城随份子走礼。


    孙富贵真不想给,但眼下地里的活确实不多,像是比苞米高粱谷子提前成熟的小麦啥的也得等几天才能定下收割期。


    既然主动不想赚工分拿粮食,孙富贵摆了摆手,“去吧”


    周蓉蓉美滋滋地穿着新衣服和林清淮坐上前往公社的牛车,车上除了他们两个,还有新来村里的七个知青。


    周蓉蓉很快又和不熟悉的三个男知青打成一片,知道他们名字叫杨励,安守亮,胡丹。


    胡丹?


    长的个子不高还有点腼腆的胡丹挠挠脑袋,“我妈生我的时候以为是女孩,过了两三天才发现。”


    但那个时候名字都取好登记了,改不过来只能继续用。


    这,这么荒谬吗?


    “家里人多,我妈生完我当天出院就自己回家,”胡丹憨笑着,就是这些话听的其他人怪不得劲。


    其实胡丹年纪不大,算一算不过刚满十六岁,这个年纪真要咬死的话还能在城里拖上两年,可胡丹还是自己下了乡,听说带的东西不怎么多,连厚实的被褥都没有,不知道是等家里邮寄还是自己买。


    东北的冬天冷得冻人骨头,光靠眼下一层薄被褥熬不住。


    话题从胡丹的名字转而说到了冬天该怎么生活。


    这里面最有经验的就是周蓉蓉,她告诉众人趁着现在有空多捡柴火,最好在院子里或者后门那里搭一个简易棚子,冬天下雪也得勤出门清扫,不然压塌房子容易出人命。


    “有一年雪大,家里房子撑不住倒了好些个,最后全都搬到大队去住,是来年春天才慢慢修的。”


    因为冬天冷,冻土不解化用不了。


    一路上说说笑笑,时间过得快,等他们到公社再转车去城里时,还看见了其他几个被分去槽沟子村和李家店的知青。


    人瞧着脸色不错,哪怕郑老蔫为人不怎么正派,但分过来的男娃子嘛,先前的有啥他们就有啥,周大海的交代郑老蔫不敢阳奉阴违。


    “挺好,我们几个人住在一起,正打算买完日用品就埋头学习,争取考上大队小学的老师。”


    有个男知青家里条件不错,自己下乡只是因为政策原因,而不是有其他问题,钱票带的足,更不想下地吃苦,那大队小学的老师岗就非常适合他。


    “这里的冬天冷,你们别忘了多捡柴火取暖,有啥事就去南湾村找我们,大家都是下乡知青,”放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是亲人。


    “放心吧,不过我们最近比较忙,听小队长说还要下地收庄稼。


    等后面有空我们聚一聚,到时再好好聊一聊。”


    大家说的都挺高兴,没有刚过来时的忐忑不安,更没有到地之后的怨天尤人,反而乐观开朗充满希望。


    周蓉蓉和林清淮站在远处远远望着,并没有自作主张地参与进去。


    因为这是属于知青们的时光,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