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大唐日报》舆论掌控

作品:《大唐:玄武门前夜,朕摊牌了

    福耀寿春市。


    夜,已深。


    但在新设立的“宣传司”之内,却依旧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数十名由教育部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笔最好、思想最“坚定”的系统学子,正伏在案前,奋笔疾书。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神圣的使命感,仿佛自己手中的笔,不再是普通的笔,而是能够重塑人心、改天换地的……神兵利器!


    而在他们的稿纸之上,一个个鲜活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正在不断地诞生:


    《一个佃农的自白: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地!——记神武皇朝均田令之伟大,剖析旧地主阶级之万恶》


    《一个女孩的新生:感恩陛下,让我走入学堂!——论神武教育法之深远意义,痛斥“女子无才便是德”之千年谬论》


    《一个罪人的忏悔:我在工地上,找到了灵魂的救赎——记水泥驰道工程之宏伟,赞美“劳动改造”政策之人性光辉》


    在宣传司最里间的、一间用名贵黄花梨木装饰的雅室之内,一个身着青色官袍、留着三缕长髯、看起来仙风道骨的中年文士,正悠闲地品着香茗。


    他,便是此次由京师空降而来,专门负责指导各地“宣传工作”的礼部侍郎,也是当朝唯一一位,能将阿谀奉承之事,做得清新脱俗、登峰造极的绝世人才——严嵩!


    他看着那些年轻人一篇篇激情澎湃、充满了煽动性的稿件,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如同看着得意门生般的微笑。


    “不错,不错。”他放下手中那盏价值千金的汝窑茶杯,对着一旁侍立的、神情略显拘谨的王浩,缓缓说道,“笔锋犀利,感情真挚,懂得用小人物的故事,去烘托陛下新政的伟大。你们,都很有前途。”


    “严……严大人谬赞了。”王浩躬身行礼,态度恭敬,但他的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深深的困惑,“只是……大人,下官有一事不明,不吐不快。”


    “哦?说来听听。”严嵩捻着自己那保养得极好的胡须,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喜欢这种有疑惑的年轻人,因为,只有将他们的疑惑,彻底击碎,再重新塑造,他们,才能成为,最好用的工具。


    “我等所写,虽……虽大部分皆是事实。”王浩犹豫了一下,还是将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显得有些干涩,“但……但对于那些被镇压的豪强,被送入苦役营的罪囚,以及……以及推行新政时,那些不可避免的流血与冲突……我们,在报纸上,却是只字未提。”


    “如此……如此只报喜,不报忧,是否,有粉饰太平,愚弄百姓,甚至是……蒙蔽圣听之嫌?”


    听到这话,严嵩笑了。


    他笑得,意味深-长。


    “王浩啊,”他缓缓地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那轮悬挂在漆黑夜幕之中的、清冷的明月,悠然说道,“你还年轻,很多事情,看得还不够透彻。”


    “你以为,我们办这份《大唐日报》,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记录历史?是为了揭露真相?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晓一切?”


    他摇了摇头,转过身,用一种“教导”的、如同看着一个天真孩童般的、充满了怜悯的眼神,看着王浩。


    “你错了。”


    “大错,特错。”


    “这份报纸,它只有一个作用。”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个,足以颠覆王浩所有认知,让他感到不寒而栗的、残酷的真相。


    “——它,是陛下的喉舌!是朕……是朝廷的刀笔!”


    “它的作用,不是告诉百姓们,发生了什么。”


    “而是,告诉百姓们,他们,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相信什么!应该热爱什么!又应该,憎恨什么!”


    “至于真相?”严嵩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充满了不屑的弧度。


    “王浩,你给老夫记住。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


    “所谓的真相,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陛下,永远是那个,唯一的胜利者。”


    说完,他不再理会那个因为巨大的思想冲击,而脸色惨白,呆愣在原地的年轻人,转身,走入了里屋。


    一场看不见的、争夺民心与思想的战争,随着这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的诞生,正式,在整个大唐,悄然打响。


    ……


    次日,清晨。


    寿春城,十字街头。


    一个由府衙用崭新木料搭建起来的、巨大的“公告栏”前,早已是人山人海,挤满了前来“看新闻”的百姓。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大唐日报》这种图文并茂、内容又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快!快给我念念!今天,报纸上又写了啥?”一个不识字的老汉,踮着脚,焦急地,对着人群中央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后生喊道。


    那年轻后生,是城里一个破产小商户的儿子,因为家道中落,侥幸逃过了被送去苦役营的命运,如今,靠着替人读报,一天也能挣上几个铜板。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大唐日报》,用一种抑扬顿挫的、极具煽动性的语调,高声朗读起来。


    “头版头条!《罪恶滔天!论江南顾氏等叛逆豪强,企图颠覆皇朝之阴谋始末》!”


    “……经查,江南顾氏、陆氏等地方豪强,罔顾天恩,抗拒新法,不仅公然悬赏朝廷命官,更暗中勾结水匪,囤积粮草,妄图割据江南,颠覆我神武皇朝!其心可诛,其罪当斩!”


    “……幸赖陛下天威,武穆王岳飞将军,神兵天降!一夜之间,便将此等叛逆,尽数剿灭!查抄其不义之-财,黄金百万两,白银千万两!粮食,更是堆积如山!如今,这些钱粮,已尽数,归入国库,将用于我大唐之民生建设……”


    这篇文章,写得是声情并茂,跌宕起伏。


    听得周围的百姓们,一个个是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天杀的顾屠夫!我就说他不是好东西!每年收我们那么重的租子,原来,他囤积了那么多粮食,是想造反啊!”


    “幸亏陛下英明!幸亏岳将军神勇啊!不然,我们江南的百姓,可就要遭大殃了!”


    “杀得好!杀得好!这种国之蛀虫,就该满门抄斩!抄出来的钱,就该给咱们修路,办学堂!”


    没有人,去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


    因为,报纸上,还用一种崭新的“木板印刷术”,印出了一幅幅清晰的“插图”!


    有顾氏家主被五花大绑,跪在岳飞将军面前,涕泗横流,丑态百出地求饶的狼狈模样。


    有岳家军的士兵,从顾家那深不见底的地窖里,一箱箱地,搬出那早已堆积成山的、亮闪闪的金银财宝的震撼场面。


    更有,那堆积如山,甚至比城墙还要高的,因为储存不当,而早已发霉、变绿的粮食!


    图文并茂,铁证如山!


    由不得他们,不信!


    “再念念!下面还写了啥?”


    “下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说的是咱们寿春城,猪笼巷刘屠户家的闺女,进了学堂之后的故事……”


    年轻后生,喝了口水,继续朗读着。


    当听到,那个名叫刘丫的女孩,如今,已经能背诵《千字文》,甚至,还学会了算术,帮她娘,算清了家里一个月的开销,让她们家,省下了足足半贯钱的时候。


    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特别是那些,家里也有女儿,曾经也抵制过女子入学的家长们。


    他们的眼中,都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有羡慕,有嫉妒,更有……一丝,深深的悔意。


    原来,读书,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原来,女子,也不是只会洗衣做饭的“赔钱货”。她们,也能为家里,省钱,甚至,是挣钱!


    在《大唐日报》这种“事实”与“情感”双管齐下的、强大的舆论攻势之下。


    百姓们心中,那些残存的、对新政的疑虑与抵触,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消磨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对旧势力的无尽憎恨,和对新皇朝的……无尽的拥护与崇拜!


    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正在赢得,最彻底的胜利。


    而李建成,这位一手缔造了这份“思想武器”的帝王,也终于,为他的铁血统治,披上了一件,名为“民心所向”的、最坚不可摧的,黄金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