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明明自污,你说送蔡文姬入宫?
作品:《朕万斤神力,你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协继续道:“此刻洛阳内外动荡,二老年事已高,不宜即刻奔波劳顿。”
“待局势稍安,朕自当备厚礼,迎还二老,委以重任!”
他是拒绝了。
还是要找一个名义上,过得去的理由。
他没有完全否定,但到底要等多久,就不知道了。
王允和荀爽都抬头观察起来了小皇帝,揣测起心思。
不太对!
王允想到刚才小皇帝诛董卓、收吕布、安抚西凉军。
步步为营。
小皇帝不是普通的孩子,不谙世事。
杨彪来自弘农杨氏,黄琬出自江夏黄氏。
陛下初掌权柄,再来两个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老臣,肯定会处处受到掣肘。
此刻,拒绝召回杨、黄二公,是想要亲自掌权?
王允想到这里,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忌惮。
小皇帝的心思,深得可怕!
他刚才因举荐盖勋成功而产生的一丝窃喜,瞬间烟消云散。
另一侧,荀爽也看明白了。
他原本以为拨乱反正后,当与天下贤士共治。
年仅十岁的天子,深谙权术,对世家名门有警惕?
荀爽先属于颍川的地方豪门,再是大汉臣子。为此,很在意天子的态度。
蔡邕则彻底僵在原地,脸上火辣辣的。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他刚才没想这么多,就想着刚刚赶走不太合理。
自己是顺应人心。
如今,却结结实实碰了一鼻子灰,尴尬得无地自容。
更重要的是,王允和荀爽的沉默,让他后知后觉自己犯错了。
一个萝卜一个坑。
甚至,可能无意中触碰到少年天子的逆鳞。
蔡邕冷汗涔涔,再不敢多发一言。
刘协感受着凝重得几乎窒息的气氛,脸上却带着少年的稚气。
这群老阴逼!
他看着众人沉默,知道要做点符合孩子气的事情,打消一众臣子的疑虑。
这些人背后,和各地豪强关系紧密。
万一防着他,有些事情就不太好做了。
刘协的目光在殿中逡巡,最后落在了快要石化的蔡邕身上。
蔡邕?
刘协看见蔡邕,脑海里蹦跶出来一个更熟悉的名字。
叫蔡文姬!
蔡文姬应该是蔡邕的女儿,刚刚满15岁。
“蔡爱卿!”
刘协目光微动,语调微微上扬道:“朕听说你女儿是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名动洛阳,可是真的?”
声音打破了朝堂上的死寂。
“啊?”
蔡邕猛地抬头,彻底懵了,脑子都变成了白纸。
小皇帝的话,是不是转得太过匪夷所思了?
从否决三公重臣回归,直接跳到自家女儿?
不仅是他。
满朝文武,包括正深感忌惮的王允和荀爽,都愕然当场!
打听臣女?
陛下这又是何意?
王允的瞳孔微缩,刚才所有的忌惮仿佛被打了一记空拳。
他刚刚构建起来对天子的认知,瞬间出现了裂痕。
是故作昏聩?
终究难逃少年心性?
荀爽也皱紧了眉头。
他心中刚升起那点对皇权的畏惧,迅速变成了孺子不可教也的失望。
小皇帝诛杀董卓,只是凭着一股蛮力和运气。
刘协看着蔡邕呆若木鸡的样子,心里不由暗笑。
“蔡爱卿?”
刘协再次询问道。
蔡邕本能地躬身回答,“回陛下,臣有一女,名琰,字文姬。”
“平日里的确喜欢读些诗书,弹弹琴,当不得才女的盛赞。”
蔡邕眼神闪过困惑,不知道刘协要做什么。
他是有才华。
但是,那是在经史子集的造诣上。
性格上却比较纯直。
此时,要是换了一个妄臣,早就试图用女儿攀附了。
蔡邕显然没想法,也没看懂。
“哦?”
“蔡文姬,好名字啊!”
刘协身体微微前倾,充满好奇道:“不知令媛年方几何?可曾婚配啊?”
刘协这一句,就很直白了。
说到底!
那就是对女人感兴趣了。
轰!
这句话像一滴冷水滴入滚油,瞬间在朝堂炸开!
王允听见这句话,感觉到一些荒谬。
如今大敌当前,少年天子竟然只关心这些?
不过,内心对刘协似乎也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就这!
少年刘协还是一个孩子,就会很好掌握了。
王允心中了然,甚至决定了顺水推舟。
果真是一个孩子!
荀爽心中对刘协的怀疑,微弱到只有一丝了。
其他大臣心中出现,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皇帝贪图享乐,那对他们来说并非坏事,明显会更好掌控。
蔡邕听到刘协这么直白的话,终于是听懂了。
莫非对自己的女儿感兴趣?
蔡邕意识到,女儿有机会成为宫中嫔妃。
对自己和家族来说,是个高升的机会。
蔡邕立刻道:“小女年刚满十五,尚未婚配。”
王允踱步出列,捋了捋胡须道:“陛下年少英睿,却后宫空悬。”
“若得贵女充实后宫,绵延皇嗣,也是社稷大计也!”
这一番话,说得深明大义,也点破蔡邕心中的那点顾虑。
荀爽看着王允频频出风头,有意争夺。
他也朝着御阶方向,深深一揖,“陛下,蔡氏之女才德冠绝京师,若入宫闱,必能辅佐陛下。”
刘协见王允和荀爽都这么说,稍微有些意外。
他本来就想提一嘴,让大家误会自己好色。
想不到,竟然直接给自己弄了一个嫔妃。
不过,目的一样达到了。
这侧面验证了,王允和荀爽是有私心。
否则,哪有臣子在他如此境地,让他分心婚配。
就比如说,刚才的皇甫坚寿就有些皱眉,看荀爽和王允都这么说,才选择了一言不发。
刘协见气氛到这,抚手道:“既然如此,朕拟本颁旨,聘选蔡琰入宫。”
“如今大战在即,洛阳危在旦夕,朕不想过于操办。”
“蔡祭酒,你回府后,送文姬直接入宫即可。”
蔡邕此刻心花怒放,也不在意细节。
他连连躬身:“陛下所言极是,一切从简!”
有名分就好!
至于礼节什么的,现在的情况是不太合适。
“那诸位大臣,拟定旨意吧!”
刘协让大臣起草圣旨,然后准备当场盖上玉玺。
很快。
小黄门们就搬来了案牍哪来了空白圣旨,磨好了墨水,哪来了毛笔。
本来就是这么一个程序。
以前,可能是在下朝后,官员们商量着起草一份草稿,再抄一遍,送到他这盖玉玺。
刘协现在纯粹是省事,直接让在朝堂内办公省事。
当然,龙椅也被十几个人,弄回了原来的位置。
十几个人把龙椅弄回去时,还不时望着殿内的刘协。
他们依旧对刘协能举起来龙椅,感到不可思议!
片刻之后,几个大臣就写好了圣旨。
刘协在盖玉玺时,却想到了哥哥刘辩弄丢的传国玉玺。
他没记错的话,是在洛阳城南的井中,可以试着找找。
那可是杀器!
皇位名正言顺的证明。
刘协盖完玉玺后,道:“几位爱卿,记得传达朕的旨意,明日继续上朝。”
“今日就到这里,退朝!”
说完,就直接站起身来,在张辽、高顺的护卫下,转身走向后殿。
这少年天子不按常理出牌!
满殿的公卿大臣们反应过来时,顿感心情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