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废墟中的哀鸣
作品:《重生八零:听取心声,铸我大国重器!》 李向东那句话,像一块冰,丢进了陈岩烧得通红的胸膛里。
那股子暴躁的火气,没有被浇灭,而是被瞬间冻结,沉淀成了一块又冷又硬的铁。
陈岩粗重地喘了几口气,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椅子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他没再骂了。
他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烟,叼在嘴上,却半天没想起来点火。
苏晴紧绷的肩膀,也缓缓松弛下来。
她看向李向东,那双总是清澈的眼睛里,因愤怒和委屈而起的雾气散去了,重新聚起了光。
那是一种混杂着信任和依赖的光。
“我出去一趟。”
陈岩把那根没点的烟狠狠摁在桌上,站起身。
“我去查查这个高华的底。还有他那个核心团队,有一个算一个,祖宗十八代我都给他们捋一遍。”
说完,他拉开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屋里只剩下李向东和苏晴。
“我……”
苏晴看着桌上那堆高华扔给他们的、一钱不值的公开期刊,嘴唇动了动。
“我再试试,看看能不能从这些公开数据里,反推出一些理论模型。就算找不到答案,至少也能排除掉一些错误的方向。”
她的声音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委屈,只剩下科研人员面对难题时,那种特有的执拗和坚韧。
“好。”
李向东点了点头。
“我去到处走走,熟悉一下环境。”
苏晴知道,他说的“熟悉环境”,不是真的散步。
她没有多问,只是重重地嗯了一声。
……
李向东以安全巡查为由,拿到了在非核心区域有限走动的许可。
他没有去任何办公区,也没有去打扰那些行色匆匆的研究员。
他只是像个幽灵一样,走到了那栋戒备森严的白色实验楼外。
隔着一层厚厚的、擦得一尘不染的观察窗,他终于看见了“龙芯工程”的心脏。
那台光刻机。
它像一头被囚禁在玻璃房里的,无比精密的银色巨兽。
无数线缆和管道是它的血管和神经,连接着周围各种辅助设备,构成了一个复杂到令人窒息的系统。
无尘车间里,穿着白色防尘服的科研人员,如同一个个围绕着祭坛忙碌的祭司。
他们脚步匆忙,动作机械,脸上都戴着口罩,可那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疲惫与焦虑,却怎么也遮不住。
李向东就那么站着。
像一个来错了音乐厅的观众,准备欣赏一出注定失败的交响乐。
他闭上眼。
整个世界的声音都褪去了。
风声,脚步声,远处的喧哗声,全都消失不见。
只剩下那台机器的“声音”,在他耳中变得无比清晰。
他“听”见了。
他听见机械臂在进行晶圆传送时,那极其细微的、零点零几秒的延迟。
他听见曝光系统里,激光能量输出时,那阵无法保持绝对平稳的、如脉冲般断续的尖啸。
他听见承载晶圆的工作台,在进行纳米级移动时,从驱动电机里传出的,不堪重负的呻吟。
每一个部件,都在工作。
每一个部件,单独听起来,似乎都只是存在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
可当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
它们就成了一首充满了错位、挣扎与不协调的,失败的交响乐。
每一个音符,都在跑调。
每一个节拍,都在出错。
它们互相干扰,彼此拉扯,将整个系统拖入一个无法挽回的混乱深渊。
高华也在里面。
他没有穿防尘服,只是隔着一层内部玻璃,对着话筒,大声地和里面的团队争论着什么。
“把功率再调高百分之三!”
“不!退火时间必须缩短!你们不明白吗?温度曲线已经……”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不容置喙的权威,和一丝无法掩饰的急躁。
整个洁净区,气氛压抑得像一块被水浸透了的海绵,拧不出希望,只能挤出绝望。
突然。
一阵尖锐的警报声,毫无征兆地响彻了整栋实验楼。
红色的警报灯,在走廊里疯狂闪烁,将每个人的脸都映成一片血色。
无尘车间里,瞬间大乱。
李向东看见,显示着核心数据的大屏幕上,一行鲜红的数字,被无限放大。
【套刻精度:48.7nm】
【目标精度:5.0nm】
【测试失败】
死寂。
警报声停下后,是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死寂。
紧接着,高华的咆哮声,如同炸雷一般,从内部会议室里传了出来,那声音大到连厚厚的隔音玻璃都无法完全阻挡。
“废物!”
“全都是废物!”
“我给了你们全世界最好的设备!给了你们无限的资源!你们就给我拿出这种狗屎一样的数据?”
“砰!”
一声巨响。
是桌子被狠狠拍击的声音。
“百分之九十九的废品率!我们不是在搞科研!我们是在烧钱!是在把国家的脸,按在地上让人踩!”
观察窗外,几个路过的研究员听着里面的咆哮,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脸上露出一丝屈辱和麻木,然后加快脚步,逃也似的离开了。
李向东的感知,却没有停留在那个暴怒的高华身上。
他的“听觉”,像一台最精密的雷达,越过了愤怒的人群,越过了那台仍在发出微弱悲鸣的机器。
最终,落在了无尘车间的一个角落。
那里,堆放着一箱又一箱被贴上红色“废品”标签的金属周转箱。
里面,装满了在调试过程中,被更换下来的,报废的精密部件。
有透镜,有传感器,有驱动模块。
它们在所有人眼中,都只是一堆冰冷的工业垃圾。
可是在李向东的“听觉”里。
他从那堆冰冷的废墟之中,听到了一丝截然不同的声音。
那不是机器运转失败时的尖啸。
也不是金属不堪重负时的呻吟。
那是一种……极其微弱,却又无比清晰的,充满了委屈与不甘的“哀鸣”。
像是被错杀的忠臣,在无声地哭泣。
又像是被折断了翅膀的鹰,在哀悼自己再也无法飞翔的天空。
这种声音,与整个车间里那种“运行错误”的嘈杂,格格不入。
高华和他的团队,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屏幕上那组“活”着的,却代表着失败的数据。
他们争吵,分析,试图从这堆失败的数据里,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只有李向东。
将他全部的注意力,投向了那些已经被所有人宣判了“死亡”的废品。
……
李向东回到那间堆满杂物的办公室。
推开门,一股灰尘味混着纸张的霉味扑面而来。
苏晴正坐在那张破桌子前,一手捏着笔,一手用力地按着自己的太阳穴。
她面前的草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演。
但绝大部分,都被她用红笔烦躁地划掉了。
光刻机的技术细节是绝对机密,高华团队封锁了一切核心资料。
她仅仅依靠那些公开的、滞后了好几年的期刊论文,想要从零开始,构建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
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她听见开门声,抬起头,脸上满是挫败。
“不行。”
她摇了摇头,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
“数据太少了,变量也太多。我建立的每一个模型,都因为缺少关键的初始参数,在第一步就直接崩溃了。”
“这就像……想在不知道地基状况的前提下,去设计一栋摩天大楼。根本不可能。”
李向东没有说话。
他走到苏晴身边,看着那满纸的叉号。
每一道红色的划痕,都像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却仿佛穿透了这间屋子的墙壁,看到了远处那栋实验楼里,那个堆满了“尸体”的角落。
“我想……”
他缓缓开口,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们得换个思路了。”
苏晴抬起头,不解地看着他。
李向东转过身,迎着她困惑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说道。
“正常的路,已经被他们堵死了。”
“那咱们就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