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算出一条活路
作品:《重生八零:听取心声,铸我大国重器!》 门,在陈岩身后合上。
那一声沉闷的“咔哒”,像是一把巨大的闸刀,将这间小小的临时宿舍,与外面那个癫狂混乱的世界,彻底隔绝。
陈岩走了。
带着一个疯狂的许诺,去撬动一个国家的战争机器。
屋子里,只剩下李向东和苏晴。
还有墙上那块巨大电子钟上,正在无情跳动的,鲜红的倒计时。
七十一小时四十六分。
苏晴没有动。
她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那块画满了血色叉号的黑板,仿佛要将那三十六个死亡坐标,彻底烙进自己的视网膜。
李向东也没有说话。
他走到墙角,提起那个老旧的热水瓶,倒了两杯水。
他将其中一杯,轻轻放在苏晴手边。
杯口的热气,氤氲了她苍白的脸。
下一秒。
苏晴动了。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犹豫。
她猛地转身,抓起板擦,用一种近乎粗暴的力道,将黑板上除了那张山体剖面图之外的所有痕迹,全部擦得干干净净!
粉尘,在昏暗的灯光下弥漫,像一场无声的硝烟。
“图纸。”
她吐出两个字,声音冷静得可怕。
“我需要龙脊大坝所有的设计图,结构图,水文地质勘探报告,一页都不能少。”
李向东点点头,转身就走。
他知道,战斗,已经开始了。
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宿舍,在这一刻,变成了一座孤悬于世界之外的战时指挥部。
苏晴,就是这里的总司令。
几分钟后,李向东抱着一摞沉甸甸的图纸和资料回来。
这些,都是陈岩走之前,用他的权限,从指挥部档案室里强行调出来的。
苏晴一把将图纸在地上铺开。
那双曾经只用来操作精密仪器的,纤细白皙的手,此刻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翻阅着那些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工程图。
她的眼神,像两台最高精度的扫描仪,疯狂地汲取着上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条,每一个参数。
黑板,很快被重新填满。
那不再是凌乱的草图,而是一片由复杂公式、力学模型、流体方程构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白色森林。
她没有去质疑李向东给出的那三十六个“预埋点”是如何来的。
在她的世界里,那三十六个点,已经被她定义成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
——“超常规高危应力奇点”。
她创造性地,将李向东的感知,强行量化成了一个冰冷的“风险权重系数”。
再将这个系数,代入到传统而严谨的,大坝安全计算模型之中。
她正在做一件,足以颠覆整个工程力学界的事情。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地上的稿纸,越堆越多。
每一张纸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每一个演算的尽头,都是一个被狠狠划掉的,通往死亡的结局。
泄洪量太小。
山体基岩的总压强,无法在洪峰到来前,降低到安全阈值以下。
结局,山崩坝毁,玉石俱焚。
泄洪量太大。
大坝内部的蓄水,与下游的江面,将形成恐怖的内外压差。
在洪水的冲击到来之前,大坝自己,就会先一步被这股力量,从内部撕裂!
结局,同样是溃坝。
下游,将从一片沃土,变成一片泽国。
这是一个完美的死局。
一个用科学和逻辑,编织起来的,找不到任何出口的,绝望的囚笼。
苏晴的呼吸,越来越急促。
她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稿纸上,晕开一团小小的墨迹。
她握着笔的手,因为用力过度,指节已经捏得发白。
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笼罩了整个峡谷。
窗外,风雨声渐起。
屋内的空气,却压抑得像是凝固了。
突然。
啪!
一声脆响。
苏晴手中的铅笔,被她硬生生从中折断。
她看着面前最后一张演算纸上,那个用红笔画出来的,硕大的叉,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
她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了眼睛。
一行清泪,顺着眼角,无声地滑落。
“不可能……”
她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像是一声游魂的呢喃,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疲惫与绝望。
“根本……没有生路。”
“所有的模型,所有的推演,结果都一样。”
“这是一个死循环,一个无论如何都解不开的死循环。”
“科学告诉我,我们已经输了。”
李向东一直站在她身后,没有打扰。
此刻,他缓缓走上前,伸出手,轻轻按住了她不住颤抖的肩膀。
他没有说一句安慰的话。
他的视线,越过苏晴的头顶,落在那张画着大坝结构图的稿纸上。
他的脑海里,回响起的,不再是山的悲鸣。
而是另一群,更加久远,更加执拗的声音。
那是几十年前,在龙脊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那些穿着蓝色工装,戴着草帽,用最原始的工具,肩挑手扛,建造这座大坝的工人们,发出的呐喊。
是他们在浇筑混凝土时,因为多加了一铲子水泥,而发出的憨厚笑声。
是他们在捆扎钢筋时,因为担心不够牢固,而多绕了两圈铁丝的,那份朴素的执拗。
“苏晴。”
李向东开口,声音沙哑得厉害。
“这座大坝……比图纸上画的,要更坚固。”
苏晴猛地睁开眼,泪眼婆娑地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不解。
“那些建造它的人。”
李向东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
“他们不是在执行任务,也不是在完成图纸。”
“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命,自己的骨头,为这个国家,立一座不倒的丰碑。”
“他们的骄傲,他们的汗水,他们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都融进了每一寸钢筋,每一方混凝土里。”
李向东收回目光,低头看着苏晴,看着她那双因为绝望而黯淡的眼睛。
他指着稿纸上,那个代表着“大坝结构强度”的核心参数。
“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它是活的。”
“你把这个参数,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上调百分之三。”
“试试。”
百分之三!
这个数字,像一道黑夜里的闪电,瞬间劈开了苏晴脑海中所有的混沌!
在工程学上,百分之三,是一个可以被忽略不计的误差。
但在此刻。
它不再是误差。
它是一个变量。
一个代表着“工匠精神”,代表着“民族脊梁”的,属于人的变量!
是这盘冰冷的,由数据构成的死局里,唯一的,属于人性的,变数!
苏晴的眼中,那熄灭的光,在这一瞬间,重新爆燃!
甚至,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炽烈,都要明亮!
她一把抹去脸上的泪水,从地上散落的笔筒里,抓起一支新的铅笔。
她没有丝毫犹豫,将那个增加了百分之三的,全新的参数,代入了那片公式的海洋!
这一次,不再是枯燥的演算。
那是一场,以科学之名,向人性致敬的,最神圣的朝圣!
她的笔尖,在纸上飞舞。
那些原本纠缠如乱麻的公式,在那个微小却又重如山岳的变量加入后,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自行解构,重组!
死局,被盘活了!
那道紧闭的,通往生路的大门,在她的笔下,被硬生生地,撕开了一道缝隙!
天,亮了。
第一缕晨光,穿透风雨,艰难地照进了这间小小的宿舍。
光,落在苏晴的侧脸上,将她苍白的脸颊,镀上了一层圣洁的金色。
她的笔,停了。
在最后一张稿纸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画下了一个并不圆润,甚至有些颤抖的……圆圈。
她做到了。
她靠在椅背上,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水分,虚脱得连一根手指都不想再动。
她看着李向东,那张被墨迹和灰尘弄得像小花猫一样的脸上,绽开了一个比晨光还要灿烂的笑容。
她的声音,微弱得像是风中的羽毛,却清晰地,敲在李向东的心上。
“找到了……”
她抬起颤抖的手,指着那个被圈起来的数字。
“安全泄洪窗口期:十二小时。”
“极限泄洪量:三十五亿立方米。”
她缓缓闭上眼睛,说出了最后一个,决定生死的数字。
“误差,不能超过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