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问剑于巴黎

作品:《重生八零:听取心声,铸我大国重器!

    德国老专家那一句充满敬意的教授,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周围的技术专家圈子里,荡开了一圈圈无声的涟漪。


    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了罗沛霖身上。


    罗沛霖总工温和地笑了笑,他没有丝毫藏私的念头,侧过身,让出了白板前的位置。


    “当然可以。”


    他拿起笔,对着那位名叫克劳斯的德国老人,以及周围越聚越多的同行,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起来。


    从非线性误差的数学模型构建,到硬件层面的物理补偿设计。


    再到软件算法中,如何通过冗余数据进行实时校准。


    他的讲解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击在技术的关键节点上。


    他讲得深入浅出,声音温和而清晰。


    那是一种浸淫在某个领域一生,才能拥有的,化繁为简的通透与自信。


    周围,渐渐聚拢了更多的人。


    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记者,也不是寻求商业合作的商人。


    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是各个公司的技术骨干。


    这些人胸前的证件五花八门,此刻却都像小学生一样,安静地站在外围,凝神倾听。


    在这个充斥着商业气息与国家角力的展馆里,这个小小的角落,竟奇迹般地形成了一个纯粹的,只属于知识与真理的学术场域。


    李向东站在人群的边缘,没有上前。


    他静静地看着罗总工花白的头发,看着苏晴和王浩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对技术的狂热。


    他能听到。


    展柜里那台“龙眼一号”,正发出一种平稳而愉悦的低鸣。


    仿佛在为自己的创造者,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就在这股热烈的学术氛围达到顶峰时。


    一个不和谐的,带着浓重美式口音的洪亮声音,粗暴地撕裂了这片宁静。


    “理论很精彩。”


    人群被一股力量蛮横地挤开。


    一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中年男人,带着几名同样高傲的同伴,径直走到了展台前。


    他胸前的证件上,印着一行醒目的头衔——“美国宇航公司,首席工程师,哈里森”。


    哈里森环抱双臂,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扫视了一圈白板上的公式,又瞥了一眼展柜里的“龙眼一号”,嘴角挂着一丝毫不掩饰的轻蔑。


    “但工程的本质是实践。”


    他打断了罗总工的讲解,挑衅地看向代表团的众人。


    “请问你们这台漂亮的玩具,在超高过载环境下的漂移率,能拿出实际的测试数据吗?”


    这话一出,现场热烈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王浩等几个年轻人的脸,一下子就涨红了。


    这是最直接的羞辱,是在质疑他们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苏晴上前一步,挡在了所有人面前。


    她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冷静得像一池寒潭。


    “当然有。”


    她的声音清脆而稳定,没有一丝情绪波动。


    “加速度冲击测试,峰值五十G,持续时间十毫秒,测试后零位漂移小于万分之三度每小时。”


    “随机振动测试,均方根值二十G,频率范围二十至两千赫兹,测试后标度因数重复性优于百万分之五。”


    “离心机恒定加速度测试,三十G,持续时间三分钟……”


    苏晴语速极快,一连串精准到小数点后数位的极限测试数据,从她口中清晰地吐出,如同最密集的弹雨,劈头盖脸地砸向哈里森。


    每一项数据,都代表着国内无数次呕心沥血的实验。


    每一项数据,都无可挑剔。


    哈里森脸上的轻蔑,有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僵硬。


    但他很快便恢复了那副傲慢的神情,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实验室数据谁都会做。”


    他轻蔑地一笑,抛出了一个更加刁钻的问题。


    “恕我直言,你们这种基于机械补偿的技术路线,我们在五年前就已经淘汰了。”


    “因为它在解决随机游走噪声方面,存在着天然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我很好奇,你们是如何让这种过时的东西,看起来这么漂亮的?”


    随机游走噪声。


    这是陀螺仪领域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哈里森的话,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向了这套技术理论上最薄弱的环节。


    他不仅否定了你的成果,更否定了你选择的整条道路!


    “你!”


    王浩再也忍不住,怒吼出声。


    苏晴的呼吸也为之一窒。


    她并非无法回答,而是被对方这种将技术问题与路线羞辱捆绑在一起的无赖话术,扰乱了心神。


    就在她准备组织语言反击时。


    一只温暖干燥的手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是罗沛霖总工。


    老人不知何时走到了她的身边,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温和的笑容,示意她退后。


    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中国学者。


    罗总工看着哈里森,缓缓点了点头,那神态,仿佛是在赞许一个提出好问题的学生。


    “这位先生,你说得对。”


    “常规的随机游走噪声,确实是个大难题。”


    他话锋一转,那双温和的眼睛里,透出一抹深邃的智慧光芒。


    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仿佛带着奇异的魔力,瞬间攫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神。


    “但我想请教一下。”


    “当你们考虑随机游走时,是否耦合了角随机游走与速率随机游走,在非线性温漂模型下的交叉影响?”


    “你们,又是如何通过硬件层面的对称性热补偿结构,来主动抵消其带来的确定性误差的呢?”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如果说哈里森的问题是一把匕首。


    那么罗总工这轻描淡写的两个反问,就是一柄呼啸而出的,重逾万钧的攻城巨锤!


    他根本没有在对方划定的战场里纠缠。


    而是直接将问题的维度,拉升到了一个哈里森,乃至整个美国宇航公司,都未曾触及的,更高的领域!


    哈里森脸上那副居高临下的傲慢笑容,瞬间凝固了。


    像一尊被瞬间冰冻的拙劣蜡像。


    他的嘴巴微微张开,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他湛蓝色的瞳孔里,第一次褪去了轻蔑,被一种名为震惊与不可思议的情绪所填满。


    交叉影响?


    对称性热补偿结构?


    这些词汇,像一道道天雷,狠狠劈在他的认知里。


    他知道,对方说的每一个字,都指向了陀螺仪技术最前沿,最核心的无人区。


    而从他那僵硬的表情,所有人也都看明白了。


    美国宇航公司,显然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周围的专家们,看向哈里森的眼神,已经变了。


    那里面,有恍然大悟,有惊叹,甚至还有一丝看好戏的笑意。


    哈里森的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涨成了猪肝色。


    汗珠,从他光洁的额头上渗出。


    在全世界同行的注视下,他像一个被当众扒光了衣服的小丑,无所遁形。


    最终,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狠狠地瞪了罗沛霖一眼,几乎是狼狈地,带着他的团队,灰溜溜地挤出了人群。


    看着那落荒而逃的背影,王浩等人只觉得一股恶气尽出,通体舒泰,几乎要大笑出声。


    罗沛霖总工却连看都没有再看对方一眼。


    他转过身,看着自己身边这些因为胜利而激动不已的年轻人,脸上的笑容敛去,神情变得严肃而郑重。


    “记住。”


    “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不是用来炫耀和贬低同行的。”


    “我们的路,还很长。”


    这番话,如同一盆清泉,瞬间浇熄了年轻人心中那股浮躁的火焰。


    他们挺直了脊梁,脸上的兴奋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稳的,名为自信与使命感的光芒。


    就在这时。


    那位德国老专家克劳斯,缓缓走上前来。


    他没有说话。


    只是对着罗沛霖总工,对着这位来自东方的学者,深深地,鞠了一躬。


    “教授。”


    克劳斯直起身,眼神里充满了发自肺腑的敬佩。


    “您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


    “我代表斯图加特大学,以及德国精密仪器协会,诚挚地邀请您。”


    “方便的时候,能来我校讲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