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基建大业

作品:《侯门嫡女重生后,姐妹换亲杀疯了

    五月初八,天刚蒙蒙亮,宋辞安和闻星洛接了林招娣,踏上了前往鹰嘴崖的山路。


    今日的主要目的,是勘察筹建水泥厂的位置。


    这个位置离矿山不能远,需要尽量缩短矿石运输距离。


    又需要平整、避风、有水源等等条件。


    山路越来越陡,三人不得不手脚并用攀爬。


    忽然,前方豁然开朗,一片灰白色的山崖如鹰嘴般突兀地伸向天空,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几人停下俯瞰下方,林招娣长舒一口气,目露惊喜,指着崖下不远处的一片空地道:"那里地势平坦,正好可以搭建临时工坊。搭建一条运输轨道,开采出来的矿石直接滚过去。"


    宋辞安和闻星洛仔细打量,确实非常合适。


    随即,林招娣和闻星洛下山,带人圈出水泥厂的位置,并开始平整场地。


    宋辞安带着招募来的一群精壮汉子,准备挖山采矿。


    "诸位,"宋辞安站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声音洪亮,"今日起,我们就要在这里开矿建厂。工钱按日结算,每日三十文,管两顿饭!"


    工人们发出欢呼。


    三十文在崖州城已算高价,更别说还管饭。


    很快,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山间回荡,石灰岩被一块块开采下来,由专人运往临时搭建的碎石场。


    宋辞安按照林招娣的设计,修建一条从半山往下滑动的轨道,碎石顺道而下,省时省力。


    林招娣没有闲着,她指挥几个工匠在空地上搭建简易窑炉。


    "窑壁要厚,至少要三尺,"她比划着,"内部要呈拱形,这样热量才能均匀分布。"


    闻星洛则负责后勤,她带着几个妇人架起几口大锅,煮茶做饭。


    看到林招娣忙得满头大汗,她盛了一碗递过去:"歇会儿吧,不急这一时。"


    林招娣感激地接过碗,却仍不忘叮嘱:"宋娘子,还得麻烦你多准备些木炭,烧制水泥需要高温,柴火不够劲。"


    "放心,我已经让采葑去买了,下午就能送到三千斤。"闻星洛笑道,"倒是你,别累坏了身子。"


    正说着,宋辞安匆匆走来,脸色凝重:"阿洛,刚收到消息,岭南王府派人去了谢大人那里,说我们私采矿山,要查封工坊。"


    闻星洛眉头一皱:"谢大人怎么说?"


    "谢大人以''水利工程乃朝廷特批''为由挡了回去,但岭南王不会善罢甘休。"宋辞安压低声音:“老家伙中风了还多管闲事,为夫给他找点事做。”


    闻星洛放下手中的柴火,“没错,夫君,你盯好这边,岭南王交给我即可。”


    宋辞安想起多次夜间醒来不见妻子的踪迹,她定是有本事处理,便点了点头。


    工地事多繁杂,他确实非常忙碌。


    如今只是开始,尚未正式投产,忙碌还在后头,闻星洛建议他多任命几个人来做管理。


    宋辞安思忖一番,授权林招娣全权负责水泥厂,采矿区则交给白羽管理,三叔宋明昊管账。


    第二日,小型的试验窑落成,林招娣准备今日试烧一炉。


    她快步走向碎石场,只见工人们正用铁锤将大块石灰岩敲成拳头大小。


    "再小些,"她捡起一块示范,"要鹌鹑蛋大小才容易烧透。"工人们点头应下,敲击声更加密集。


    夜幕降临,工地点起了火把。


    闻星洛将几盏马灯挂在窑炉周围。


    林招娣正指挥工人将碎石和黏土按比例混合,倒入窑中。


    "点火!"随着她一声令下,窑口燃起熊熊烈火。


    热浪扑面而来,工人们不得不后退几步。


    宋辞安站在远处,望着通红的窑口,若有所思:"星洛,你说这水泥真能烧制出来吗?真的能筑坝?"


    "招娣说有九成把握。"闻星洛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对林招娣有那么大的信心。


    宋辞安沉默,前期花费了这么多精力,就看今晚的成果了。


    谁也没有离开,一直守到了后半夜,期间林招娣亲自守着火候 ,并让几个机灵的人在一旁学着。


    天将破晓时,林招娣用一根长铁棍搅动窑内物料,火光映照下,她的脸庞被汗水浸湿,却掩不住眼中的专注。


    突然,她高喊:"停火!可以出窑了!"


    工人们用湿布包住手,迅速将窑口封住。


    待温度稍降,林招娣亲自上前,用铁锹铲出一铲灰白色的粉末。


    "成了!"她欣喜若狂,将水泥粉倒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加以研磨,加入适量清水、沙子、碎石搅拌,"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水泥!"


    宋辞安蹲下身,用手指戳了戳逐渐凝固的水泥浆,惊叹道:"果然坚硬如石!"


    接下来的日子,工程进展迅速。


    林招娣设计的水泥配方经过多次改良,强度越来越高,且具备防腐蚀特性。


    与此同时,闻星洛筹建的金属铸造厂也开始生产巨大的铁制圆筒。


    铁制的大型圆筒重达千斤,如果靠人力运输到江边再沉入水中,不仅非常耗时耗力,还难以精准投放。


    一个不小心可能会有巨大偏差,想再纠正是非常困难的。


    宋辞安和林招娣想了无数办法,尚未有万全之策。


    闻星洛反复跟宋辞安确认了大坝的预埋点,心里有了决断。


    七月初的一个深夜,闻星洛悄悄去了金属锻造厂,将做好的十个成品圆筒收入空间,独自来到雅布江边。


    月光下,江水泛着银光,湍急的水流发出轰鸣。


    再三确认位置正确后,她在岸边的树上绑了一条绳索,跳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划至对岸,拉了一条直线。


    再划船回到江心,从空间移出一个大圆筒,这庞然大物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表面铸有加强筋,底部呈锥形。


    水花四溅中,圆筒缓缓下沉。


    不多时,圆筒停止了下沉,还高于江面几尺,林招娣贴心地设计了盖子,以免在完工前雨水和江水灌入。


    闻星洛心中大喜,用意念之力压紧了它,然后如法炮制,将剩下的圆筒精准投放。


    因为现在疏通的分流河道尚未完全挖通,闻星洛是间隔着投放的,并不影响水流经过。


    看着江面上矗立的十个圆墩墩,她内心非常有成就感,不知道明日早上百姓见了作何感想?


    百姓吓没吓到不知道,宋辞安和林招娣是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