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殿试

作品:《侯门嫡女重生后,姐妹换亲杀疯了

    考题由皇帝亲自拟定,策问时政,关乎漕运、边患、吏治,皆是当前朝廷面临的紧要问题。


    贡士们伏案疾书,殿内只闻纸笔摩擦的沙沙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有人眉头紧锁,有人奋笔疾书,有人汗湿衣背。


    瑞昌帝在高处静静观察。


    他的目光尤其停留在前列几人身上。


    坐在最前面的是状元,周文渊,约三十年纪,面容清癯,目光沉静。


    此人家世清寒,却才华横溢,文章锦绣,更难得的是见解深刻务实,对于整顿吏治、反腐倡廉提出了数条切中时弊的方略,文笔老辣,逻辑缜密,令人拍案。


    第二位是榜眼李墨卿,年纪稍轻,约二十七八,出身书香门第。


    其人文采斐然,辞藻华美,于经史子集融会贯通,策论中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尤其对教化百姓、弘扬文治有着独到的阐述,字里行间透着儒雅的君子之风。


    探花陈正希最为年轻,风姿独秀。


    他的文章或许不如周文渊那般老练锋芒,也不似李墨卿那般辞藻炫目,但却另辟蹊径,思路开阔。


    他结合自家经商见闻,对漕运改良、商业流通、税收优化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极具操作性的建议,数据详实,论证清晰,充满了经世致用的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瑞昌帝看着他的答卷,不时微微颔首。


    此外,还有几位才华出众者,如提出巩固边防新策的第四名传胪张远,精通水利工程的第五名赵远明等,皆各有千秋。


    日影西斜,答卷陆续呈上。


    瑞昌帝与几位阁老当场阅卷评议,最终定下了名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甲辰科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周文渊!”


    “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李墨卿!”


    “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陈正希!”


    ……


    唱胪声洪亮悠长,响彻大殿,也传至殿外。


    被唱到名字的贡士出列谢恩,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殿试的前三名排名与先前一样,没有什么悬念。


    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授官环节。


    瑞昌帝目光扫过新科进士们,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与期许:


    “状元周文渊,才识卓绝,见解深刻,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入翰林院历练,望你秉笔直书,为国储才。”


    “榜眼李墨卿,文采斐然,精通经典,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伴驾左右,参详文史。”


    皇帝的目光在陈正希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赏识。


    “探花陈正希,年少有为,思维敏捷,尤擅经济实务。朕特授你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望你发挥所长,协助打理钱粮税赋,莫负朕望。”


    此言一出,殿内微微有些骚动。


    按惯例,一甲三名通常皆入翰林院为修撰、编修,那是清贵无比的储相之路。


    而皇帝却直接将陈正希放入户部实权部门,虽起步是主事,但职权重要,明显是看重其经济之才,欲加重用。


    加之其江南首富之家的背景,未来在户部前途不可限量。


    再加上他妹妹陈锦初与三皇子订婚的关系,这份圣眷,令人侧目。


    其余进士也依次授官,或入各部观政,或外放知县,皆有了去处。


    “臣等谢陛下隆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新科进士们叩首谢恩,声震殿宇。


    瑞昌帝看着殿下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才俊,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国之未来,在于人才。


    今日金殿传胪,英才尽入彀中,乃国朝之幸事。


    然而,在这一片喜庆之中,位列百官之中的太子看着备受青睐的陈正希和面露欣慰的三皇子,眼神却愈发阴冷。


    这些新鲜血液,最终会流入谁的阵营,还未可知呢。


    金殿传胪的荣耀与喧嚣渐渐散去,新科进士们怀着激动与憧憬,等待着朝廷的正式任命和接下来的琼林宴。


    然而,权力的暗流却从未停止涌动。


    太子岂会放过这个笼络新晋人才、扩张自身势力的绝佳机会他早已命人详细查清了这批进士,尤其是一甲二甲的底细。


    很快,他便在东宫一处偏殿,私下召见了新科状元周文渊和榜眼李墨卿。


    二人虽是天子门生,但初入仕途,面对当朝太子的亲自召见,不免有些受宠若惊,又带着几分忐忑。


    太子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先是温言嘉奖了二人的才华,肯定了他们的殿试表现,让二人放松了不少。


    然而,话锋随即一转。


    太子叹息一声,故作不经意地道:“二位皆是百年难遇的英才,文章经济,皆在众人之上。按常理,翰林院修撰、编修之位,乃清贵之选,将来入阁拜相,亦非难事。只是…”


    他刻意停顿,观察着二人的神色,见他们凝神倾听,才缓缓继续,语气中含着为他们不平的意味。


    “只是如今这朝廷用人,有时也未必全然公允。譬如今科…唉,有些事,孤也不便多说。”


    他暗示性地摇了摇头,随即看似无意地提起:“就比如探花郎陈正希,直接授予了户部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比一甲二甲的官职都高,而且是户部实权。”


    周李二人对视一眼,神色皆有些复杂。


    太子见他们神色,微微一笑,只是那笑意未达眼底。


    “户部主事,掌管一方钱粮税赋,可是实实在在的肥缺和要职啊。虽说品级…嗯,与二位如今一样,但论及权柄和实惠,呵呵…”


    他话未说尽,但挑唆之意已然明显。你们寒窗苦读,夺得魁首,却只得了个清闲文职。


    他陈正希靠着家世和钻营,虽名次低于你们,却得了实权肥差,这公平吗?


    接着,太子又看似推心置腹地低声道:“而且,孤听闻…他与某些人走得极近。”


    他目光若有似无地瞥了一眼三皇子府邸的方向,“这朝堂之上,风云变幻,站队…可是至关重要啊。一步踏错,纵有满腹才华,恐怕也…”


    周文渊和李墨卿闻言,明白了太子的意思,脸色微微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