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光进不出,关系就处歪了
作品:《重生八零,从参军入伍开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周耀文从书房里翻出一叠泛黄的卷子。
“这是前两年的内部考试真题,你拿回去做,心里就有底了。”
王全胜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卷子收进挎包。
眼看快到中午,周耀文看了看表。
“哎,不巧,你嫂子今天回娘家了。走,咱们去食堂吃,我让你尝尝我们学院大师傅的手艺。”
学院食堂里,周耀文点了四菜一汤,荤素搭配。
饭菜刚端上来,王全胜就借口去拿筷子,抢先到窗口把账给结了。
等周耀文吃完饭,习惯性地去掏饭票时,才发现账已经结了。
他顿时板起脸,带着几分责怪。
“你这小子,怎么回事?哪有让学生请客的道理!你把饭票给我,我给你钱!”
王全胜嘿嘿一笑,态度恭敬却不容拒绝。
“周处长,您是老师,我是学生。孝敬老师不是应该的嘛?”
“再说,您指点我复习,又给我这么宝贵的资料,这顿饭我要是还让您掏钱,那我成什么人了?”
一番话说得周耀文心里熨帖无比,脸上的那点不快瞬间烟消云散。
这小子,情商太高了,会办事!
当天晚上,王全胜回到工地宿舍,在昏暗的灯光下,迫不及待地做起了那几套真题。
做完一套,对了答案,他惊喜地发现,除了物理有几道题拿不准,其他的科目分数竟然相当高!
王全胜的复习之路一片坦途,但水电站工地上的气氛,最近却有些不对劲。
工人们干活时总是心不在焉,时不时就伸着脖子朝老家的方向望。
王全胜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帮人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眼下五月过半,山外的麦子熟了,那金灿灿的麦浪,比什么都牵动他们的心。
人心散了,活儿就没法干。
王全胜没搞一刀切,而是把所有工人召集起来,拿出纸笔。
“家在五十里以内的,先放三天假。一百里开外的,五天。最远的,我给批一个礼拜!大家轮流回去,收完麦子就赶紧回来销假!家里的活儿重要,工地的进度也耽误不得!”
他根据众人报上来的住址远近,迅速排出了一个轮休的班次。
工人们一听,顿时爆发出欢呼声,一个个看王全胜的眼神都充满了感激。
安排好所有人的事,王全胜也收拾起自己的行囊。
算算日子,石水沟的麦子,也该黄了。
眼下这年头,一到农忙,工地上半停工是常态。
整个县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就是这么个磕磕绊绊的模样。
甚至有些地方的学校,都会专门放麦假,让半大的小子们回家帮着抢收。
单位里上班的,也大多是调休,人心早就飞回了自家的麦田里。
王全胜这种小规模的工程队更是如此,这是当时县城单位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水电局机关里,除了几个必须留守的,大部分人也早就回家忙活了。
王全胜找到唐宝玉批假条,唐宝玉正愁眉苦脸地对着一张工程进度表发呆。
“唐股长,我来请个假,家里的麦子熟了。”
唐宝玉一见是他,脸上的愁云立马散了大半,大笔一挥。
“批!一个礼拜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延几天!”
他压低了声音,挤眉弄眼。
“你小子可得抓紧时间,不光是收麦子,复习也别落下!周处长那边可都打过招呼了,就等你小子考个好成绩,给他长脸呢!”
王全胜心里一暖,知道这是唐宝玉在点他。
“谢谢唐股长,我心里有数。”
揣着假条,王全胜没有直接回石水沟,而是先绕道去了老丈人王安平家。
白家湾的地势低,日头足,麦子比石水沟那边要早熟个三五天。
他算得精明,先帮岳父家收完,再回自己家,时间正好,两不耽误。
刚走到白家湾村口,迎面就撞上了一个火急火燎的身影。
“王哥!你可回来了!”
来人正是白经义,他看见王全胜,跟见了亲人似的,黝黑的脸上满是兴奋。
王全胜心里跟明镜似的,上次那头鹿,算是把白经义这帮人彻底收服了。
“经义,你这是干啥去?”
“嗨!我这不是听说你老丈人家要开镰了嘛!我寻思着带上几个兄弟过来搭把手!你放心,都是干活的好手,一天保准给你岳父家拾掇利索!”
白经义拍着胸脯,一脸的理所当然。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上次吃了王哥那么大的人情,总得找机会还上。
帮着割麦子,出力不花钱,最实在!
王全胜笑了,这白经义,人是实在,就是心思太直。
他心里一转,便有了主意。
“行啊,那敢情好。不过丑话说在前头,等你们家开镰,我也得带着人过去帮忙!”
“那哪儿成!”
白经义的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态度坚决得不行。
“王哥,你现在是干大事的人,哪能让你下地受那个累?我们弟兄们给你帮衬是应该的!你要是再跟我们客气,就是看不起我们!”
这话说的,直接把路给堵死了。
王全胜心里暗叹,人情这东西,有来有往才能长久。
光进不出,关系就处歪了。
他也不再争辩,拍了拍白经义的肩膀。
“行,听你的。我这正好要去镇上买几把镰刀,家里的都钝了。我媳妇儿兰云呢?”
“嫂子在卤肉店呢,这两天农忙,店里就先歇业了。”
王全胜点点头,转身就朝自家卤肉店走去,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白兰云正在店里收拾东西,见王全胜回来,脸上顿时笑开了花。
王全胜把白经义的事一说,又附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
白兰云的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这个法子好!既不伤他们面子,咱们也把心意尽到了!”
夫妻俩锁了店门,直奔镇上的供销社。
八十年代的供销社,农具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王全胜一眼就看到,在那些黑乎乎的老式镰刀旁边,挂着几把崭新的月牙形镰刀,刀刃泛着森森的寒光,木质手柄也打磨得更光滑,带着微微的弧度。
王全胜是重生者,他认得这玩意儿。
这是刚推广的新式省力镰刀,重心设计得更科学,割起麦子来比老式的快上不止一星半点。
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一把老式镰刀一块五,这新式的要三块五,价格足足贵了两块钱!
在这个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年代,这绝对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