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制导弹首射,父辈的惊天秘密
作品:《系统让我提防道侣,我误会了前女友》 等脚步声远去,王铁柱"呸"地吐了口唾沫。
"什么玩意儿!"
周卫国长舒一口气,转向陈登星。
"反应挺快啊。"
陈登星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侥幸。不过这里不安全了,得转移阵地。"
"去老实验室。"
周卫国当机立断。
"王师傅,今晚把能用的设备都搬过去。"
当天夜里,一场秘密搬迁行动在红星机械厂展开。
陈登星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似破败的工厂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宝贝。
精密车床、热处理炉、甚至还有一台小型X光探伤机!
"这些都是..."
"当年偷偷留下的。"
周卫国指挥着搬运。
"项目下马时,我谎报了一些设备的报废清单。"
最令人惊讶的是赵明远。
这个文质彬彬的锅炉工竟然开着一辆改装过的叉车,熟练地搬运着重型设备。
"你不是清华毕业的吗?怎么会开叉车?"
陈登星忍不住问。
赵明远推了推眼镜。
"专业是流体力学,现在研究的是锅炉流体。"
他苦笑道。
"叉车是自学的,不然怎么搬煤?"
凌晨三点,当最后一台设备搬进地下实验室时,周卫国从怀里掏出一瓶白酒和几个搪瓷杯。
"来,壮行酒!"
众人围成一圈。
周卫国给每个杯子倒上酒,然后举起自己的杯子。
"今天开始,咱们这个草台班子就算是成立了。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对得起这身本事!"
"干!"
烈酒入喉,烧得陈登星眼泪都出来了。
他看着周围这群乌合之众,耳背的钳工、残疾的焊工、烧锅炉的清华高材生。
谁能想到,这些人将是未来震惊世界的龙渊军工的创始团队?
第二天一早,工作正式展开。
陈登星将团队分成三组:
王铁柱带人负责弹体制造。
张建国小组负责发动机。
赵明远则和陈登星一起攻关制导系统。
问题很快接踵而至,首先是材料短缺。
"高强度铝合金不够了。"
王铁柱摊开手。
"按你的设计,至少还差30公斤。"
陈登星想了想。
"用普通铝板,加装这个加强结构。"
他在图纸上快速勾画。
"虽然增重2公斤,但强度足够。"
"那制导系统的陀螺仪呢?"
赵明远提出问题。
"精密轴承根本搞不到。"
陈登星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
"自行车!"
"什么?"
"自行车辐条!"
陈登星兴奋地画着草图。
"用辐条做微型陀螺仪框架,虽然精度差些,但通过这个补偿算法可以弥补。"
赵明远盯着草图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
"天才!这特么简直是..."
"土法上马。"
张建国叼着烟凑过来,"不过我喜欢。"
更大的挑战来自发动机。
张建国的小组尝试了三种焊接工艺,都无法满足新型发动机的耐高温要求。
"材料不行。"
张建国摊开满是老茧的手。
"就这些破铜烂铁,做出来也撑不过三秒。"
陈登星盯着报废的拖拉机发动机看了半天,突然问。
"厂里有没有废旧的压力锅?"
"啊?"
"要最厚的那种。"
当十几个锈迹斑斑的老式压力锅堆在面前时。
陈登星开始讲解他的"土法火箭发动机"方案:
"压力锅钢材耐高压,我们把它切割重组,加上这个冷却夹层..."
张建国听得目瞪口呆。
"你小子...到底是从哪学来这些歪门邪道的?"
"生存智慧。"
陈登星笑道。
在后世,他参观过第三世界国家的"游击队军工",那些因地制宜的土办法此刻派上了用场。
一周后的深夜,第一台"土制"导弹发动机在厂区后山的空地上进行秘密测试。
张建国用残缺的左手稳稳地连接好测试线路,周卫国亲自举着火把。
"点火!"
火焰喷射而出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发动机轰鸣着,喷出近两米长的尾焰,持续了整整十五秒才熄灭。
"成功了!"
赵明远第一个跳起来。
张建国却皱着眉头检查发动机残骸。
"不行,烧蚀太严重,飞不到十公里就得完蛋。"
陈登星仔细检查后提出改进方案。
"加厚喷管壁,再用这个土法渗碳工艺处理表面。"
正当众人热烈讨论时,远处突然传来手电筒的光亮。
"有人!"
周卫国立刻踢土掩埋测试痕迹。
"散!"
大家迅速分散躲藏。
陈登星和赵明远趴在一处草丛后,看到两个身影走近测试地点。
"奇怪,明明看到有火光的。"
"可能是野火吧。"另一个声音回答。
等两人走远,陈登星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赵明远轻声说。
"我们被盯上了。"
回到实验室,周卫国召集紧急会议。
"进度必须加快了。"
他严肃地说。
"马向东已经起疑,下次可能直接带公安来。"
"最快还要两周。"
王铁柱估算着。
"弹体还没成型,制导系统也..."
"一周。"
陈登星突然说,"我们简化设计,先做个能飞的验证弹。"
"你疯了?"赵明远惊呼,"这又不是放鞭炮!"
"听我说。"
陈登星在黑板上画着。
"我们可以放弃全程制导,只验证主动雷达锁定功能。
弹体缩短三分之一,燃料减半,射程只要五公里就够了。"
会议持续到天亮。
最终,大家同意了陈登星的冒险计划。
一周后,试射第一枚简化版"天剑"导弹。
第二天开始,团队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
王铁柱带着两个徒弟24小时轮班加工弹体。
张建国用压力锅钢材赶制发动机。
赵明远和陈登星则泡在电子元件堆里组装导引头。
陈登星惊讶地发现,这些"土专家"的实操能力远超他的想象。
王铁柱不用任何测量工具,仅凭手感就能将金属板敲打到0.1毫米的精度。
张建国用残缺的左手焊出的焊缝,比后世机器人焊的还要完美。
而赵明远竟然用废旧收音机零件组装出了一台简易信号分析仪!
第六天深夜,第一枚"土制天剑"终于组装完成。
长约4米,直径0.4米,外表粗糙但结构完整。
陈登星抚摸着冰凉的弹体,难以相信这是用废品堆里淘来的材料手工打造的。
"像不像样?"
王铁柱得意地问。
"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陈登星由衷地说。
周卫国从保险柜取出一个铁盒。
"是时候用上这个了。"
盒子里是一块半个巴掌大的精密电路板。
"这是?"
"''天剑''最后时刻,你爸偷偷交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