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进军集成电路领域!
作品:《鹰酱:说好保守派,怎么全是大规模杀伤武器》 ......
在这个时代。
末敏弹绝对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弹药。
这种弹药的概念从六十年代就有了。
但是受制于传感器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各国的研究进度一直很不理想。
直到九十年代,微电子和传感器等领域迎来了一波爆发,末敏弹的研发才进入快车道。
陈实记得,明年,也就是1997年,世界上第一枚末敏弹才会进入批量生产的阶段。
而生产国正是鹰国。
“这么好的项目,搁置可惜了....”
陈实看着手中的文件,不由的感慨了几分。
领导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叫陆丽红,听名字是个女专家。
陈实进入203研究所后,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肯定是离职了。
这位女专家的项目进度还是不错的。
已经搞定了母弹部分。
末敏弹通常由母弹和子弹两大部分构成。
引信控制母弹在预定高度或位置启动抛射系统,将子弹药释放出去。
听起来跟集束弹药差不多。
但末敏弹对于母弹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
弹道精度、射程要求、稳定释放、和姿态控制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到。
至于子弹部分,那就不尽人意了。
不过这跟陆专家和团队的水平就没关系了。
跟当时的背景有关系,七八十年代,集成电路发展、敏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远不是今天能够相比的。
既然如此,那就由他来完成陆专家没有完成的项目吧。
陈实心中想到。
随后,他就在面板中创建了研究任务。
陈实将技术指标输入进去之后,系统就开始自行分析所需的科研点。
经过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和陆基反舰弹道导弹的成功研发,陈实现在已经不怎么缺研发点了。
很快,经过系统的计算,陈实花费了三百研发点成功创建了任务。
没过多久,陈实的脑海里面就有了末敏弹研究的方案和思路。
“砰砰砰...”
“所长,我可以进来吗?”
这时,门外传来了王秘书的声音。
“进来吧。”
陈实正襟危坐,关于203研究所的资产状况,他得知道个大概。
有钱才能办大事。
王秘书走了进来。
“所长,财务那边已经将咱们所的资产状况汇总起来了。”
“咱们账上的流动资金还有两千万龙国币。”
“后续的二炮部队那边的资金还会陆续到账。”
“其余的固定资产什么的,请您过目。”
王秘书将整理好的资产负债表交到了陈实的手上。
陈实认真的看了一番。
现在,资金方面是不用怎么担心的。
陆基反舰弹道导弹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据二炮的人说,上面已经同意先列装两个导弹旅了。
一个导弹旅四十八辆发射车,采用一车双弹的模式,那就是九十六枚导弹。
两个旅加起来是192枚导弹,导弹的单枚造价在五百万龙国币。
总共算起来这可是将近十个亿的大订单!
当然,这并不是一锤子买卖,现在产能跟不上,要想全部交付完这些导弹,那怎么也得两三年的时间。
这种大订单跟陆军需要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还不一样,在这个时代,凡是以亿为单位的订单,都有一双大手管着。
根据《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军品利润一般在百分之五以内。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军品利润才渐渐的提高了上去。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按照条约规定,这笔将近十个亿的大订单,203研究所获得的利润并没有那么高,大概也就是五六千万的总利润。
想到这个利润,陈实心中升起了几分感慨,这个利润也就比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利润多了一倍差不多。
在国内做生意确实不痛快,看来得尽快搞出几款拳头产品,好去国际市场上闯荡一番。
在国际市场上,可就没有《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管着了。
一想到中东老爷们兜里面的票子还没有找到真正的主人,他心里面就着急的睡不着。
“王秘书,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去找找看看国内有没有那家微电子企业要倒闭或者经营困难什么的。”
“找到之后马上给我汇报。”
陈实看着王秘书说道。
“好的,所长。”
既然要搞末敏弹,那就离不开集成电路。
而且这个时代,可是集成电路快速发展的年代,陈实可不想错过。
说起集成电路,陈实不由的想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龙国会因为一块小小的芯片而被卡脖子。
其实有个反直觉的常识,在五六十年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起步阶段,龙国的技术水平跟世界主流水平其实相差的并不远。
六十年代,龙科院的半导体研究所制成了一块具有19个元件的固体电路样品,集成规模超过了国际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和当时的世界主流商用集成电路相当。
七八十年代,和世界主流差距逐渐拉大。
改开以后,外国技术涌了进来,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由自力更生转向了技术引进阶段。
将之前的技术积累冲击的七零八落。
而同期,脚盆鸡、南棒子等国先后通过自主研发、市场定位、专注分工,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而我国也开始大规模的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自主研发转为进口替代。
再后来,受到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技术限制。
我国集成电路陷入到了“引进--落后---在引进--在落后”的恶性循环,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集成电路方面被卡了脖子。
陈实想收购一家集成电路厂商,要求呢,也很简单,这个厂商要有自己的技术储备,至于订单和资金,他给!
只要有订单,厂子就能活下去,就能实现缓慢的迭代升级,真到了国外卡脖子的时候,不至于那么被动!
九十年代,可以说是集成电路领域最后一个窗口期了。
英特尔的X86架构生态还没有完全固化。
蛙积电也刚开始起步。
错过了这个窗口期,未来要付出的代价可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