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杜杨起兵,契丹南下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镇州城外,晋军大营。


    杜重威接到圣旨时,正在与杨光远密议。


    “什么?陛下召我回京述职?”杜重威脸色一变:“这个时候?”


    传旨宦官面无表情:“杜相公,陛下还命你即刻交出兵符,由杨节度使暂代成德军务。”


    杨光远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连忙笑道:“杜兄放心,你我同为朝廷效力,某必不负所托。”


    杜重威死死盯着圣旨,忽然冷笑一声:“好,好得很……”


    他猛地转身,对亲兵喝道:“传令下去,全军戒备!没有本帅手令,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


    宦官大惊:“杜相公,你敢抗旨?”


    杜重威狞笑:“抗旨?本帅倒要问问,朝中是谁在陷害忠良!”


    他一把揪住宦官衣领:“说!是不是景延广那厮在陛下面前进了谗言?”


    宦官吓得面如土色:“杜、杜相公饶命……”


    杨光远见状,连忙上前打圆场:“杜兄息怒,或许陛下只是例行询问……”


    杜重威一把推开宦官,厉声道:“杨兄还看不出来吗?这是有人要置我于死地!”


    他压低声音,咬牙切齿:“我这边若是暴露,杨兄你也未必能够全身。既然朝廷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杨兄,别忘了你我与契丹的约定……”


    杨光远眼神闪烁,缓缓点头。


    接下来,两人封锁成德军的消息,石重贵在汴京,依然不相信他的姑父,晋国军方第一人杜重威会反他。


    幽州,契丹大营。


    耶律德光看着最新密报,仰天大笑:“好!好!晋国内乱,正是我契丹南下良机!”


    韩延徽上前道:“大汗,杜重威、杨光远已被逼到绝路,此刻若派兵接应,二人必会倒戈!”


    耶律德光眼中凶光毕露:“传令三军,即刻集结!本汗要亲率铁骑,直取汴京!”


    他拔出弯刀,刀锋寒光凛冽:“这一次,本汗必要马踏汴京,逐鹿中原。”


    云州,节度使府。


    许松接到靖安司急报时,正在与许智对弈。


    “杜重威抗旨不遵,杨光远暗中调兵……”许松放下密信,嘴角微扬:“好戏开场了。”


    许智丢下棋子,兴奋道:“老七,契丹是不是要南下了?”


    许松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从幽州划到汴京:“耶律德光忍了这么久,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转身下令:“传令全军,一级战备!随时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


    公元945年六月中旬。


    契丹燕王赵延寿和瀛洲刺史刘延祚上表投降晋国,晋帝大喜,立刻派遣杜重威出兵瀛洲、定州,接应赵延寿,双方大战正式展开。


    李守贞兵进易州,建立防线。


    契丹主力到达莫州,自易州和定州两个方向出击,意图阻挠赵延寿麾下的五万燕军南下,与杜重威会师。


    同时截断李守贞后路,吃掉李守贞手中的五万兵马。


    云州节度使府,作战厅中。


    许松、康敬习、许从斌、李崇、朱宏、朱英、刘清、赵元朗、房永胜、丁友生以及罗远山等人围绕在一座庞大的沙盘便,正在分析河北大战的战局。


    罗远山原本是负责民政的,在丁友生的手下做事,不过这位虽然是书生,但是对于兵事却是极为热衷,而且一身武艺也颇为不凡,许松便将他掉到了军方,先做个军事参谋。


    为这事,丁友生找许松闹了好几次,本来官员都缺人,他们现在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许松却还要挖他的墙角,这让丁友生很气愤,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拧过许松。


    沙盘是根据靖安司绘制的地图所制作,还比较粗糙,远远比不上朔州、寰州、应州和云州的沙盘,但是却也比晋国契丹他们的沙盘要精细得多。


    沙盘上,易州、定州、瀛洲、莫州等一线犬牙交错地插着不同颜色的小旗子,白色代表了刘知远,在正定府、太原府一带,蓝色代表了晋国,绿色代表了契丹,红色代表了云朔军,四方势力在黄河以北各据一方,此时绿色和蓝色已经交汇到一起。


    “报,六月十七日,杜重威大军于瀛洲与契丹悍将高模翰激战,杜重威麾下大将梁汉璋大意轻敌,全军覆没,刘延祚诈降,安重荣反叛,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晋军死伤惨重,败走武强。”


    这时探马来报,让许松他们都是面色一变,看向沙盘,将瀛洲蓝色小旗挪到武强。


    “糟了,杜重威这一撤,只怕李守贞将腹背受敌,定州、正定和深州一线必然溃败,这个杜重威,手握近三十万大军,竟然挡不住高模翰不到十万的军队,才几天就全线溃败了,简直是个酒囊饭袋,他是怎么爬到如今的地位的?”


    李崇看着沙盘,啐骂道。


    “杜重威乃是石敬塘的妹夫,是当今晋帝的姑父,当年石敬塘开国,他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怎么可能如此不堪?不是他挡不住,而是他不想挡。”


    许松冷冷一笑说道。


    原时空历史上,晋帝在此战中孤注一掷,把汴梁的禁卫军全部派出来给了杜重威,希望杜重威可以击退契丹人,收复幽州,把契丹人赶出中原,然而杜重威野心勃勃,被耶律德光的一纸空头支票所骗,率领数十万大军投降契丹,以至于晋国灭亡。


    但是这一次,因为许松的提前布局,把消息透露给了与杜重威不和的景延广,所以在景延广的阻止下,石重贵并未将所有的军队都交给杜重威。


    杜重威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有十万掌握在景延广的之子景东洛的手上,还有五万大军在药元福的手上,这两位虽然听命于杜重威,但是杜重威若想投降契丹,他们绝对不会跟杜重威同流合污,反而会直接率领大军剿灭叛将。


    只是这个景东洛有些草包,瀛洲之败,死伤的基本都是他麾下的兵马,杜重威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好像只有一个梁汉璋率领2000骑兵轻敌冒进而被全歼,其他损失并不大。


    “难道杜重威还想造反不成?”


    朱英说道。


    靖安司的情报一向都是直接报给许松,所以在场诸人对于杜重威与契丹勾结的事情,并不了解。


    “宏哥,你是咱们的总参谋长,你说说,杜重威是什么目的?”


    许松却是没有回答,而是看向朱宏说道。


    “造反之心,他肯定是有的,不过他也知道,造反不可能成功,他的威望、军功都不足以让手下的兵马死心塌地地跟他造反,贸然竖起反旗,只怕还未出兵,他的脑袋就可能已经被送到了晋帝的面前。”


    朱宏摇摇头,而后继续说道:“但是想要称帝,坐上那张龙椅,却未必要直接造反,他呢,是想做第二个石敬塘。”


    “朱将军说得对,这杜重威应该是真有自立之心,否则十几万大军,就算败了,也不至于直接退到武强,还有高模翰的那几万契丹兵马,损失不过一万多,这怎么可能呢?”


    罗远山说道。


    “杜重威在保存实力,很有可能都已经和耶律德光暗通款曲,就等着耶律德光攻灭晋国,他好上位了。”


    许从斌也是说道。


    “杜重威退到武强,契丹大军很快就会出定州,攻恒州,晋国危机啊。”


    许松盯着沙盘说道。


    “七弟,我们该怎么做?要出兵吗,那个死太监已经好几次催促,让我们攻打应州了,明面上我们还是晋国臣子,拖延久了,对我们不利啊。”


    许信问道。


    之前传旨之时,石重贵除了封许松为定北侯之外,还派来了一位监军,实际上就是为了监视许松的,不过之前许松也没有在意,反正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监军也没有给他找事,看来如今是晋国感到了压力,石重贵这是有些绷不住了,才让这太监催促。


    “还不到时候,晋国虽然局势不利,但是还未曾和契丹真正大战过,保留的实力依然强悍,还有刘知远,他的大军东进,在正定府驻扎,如今李守贞陷入契丹人的包围圈,契丹人节节进逼,先锋军已经接近正定府,想必他应该也会动一动了。别看之前几方演戏演的热闹,刘知远也跟契丹人有了协议,但是那都是虚的,刘知远此人,绝对不会让契丹人轻易南下,灭亡晋国的。”


    许松摇摇头,盯着正定府的小旗子,低声说道。


    七月二十三日,探马再次传回消息,刘知远大军突然出击,于正定府东北定县与契丹先锋高模翰交战,李守贞率领大军一路向南,契丹人未曾料想李守贞的速度会这么快,高模翰措手不及,被李守贞和刘知远两面夹击,大军溃败,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兵至定州。


    耶律德光率领主力急行军,到达瀛洲,接应高模翰。


    而杜重威畏惧契丹兵锋,还想再退,至恒州时,被大将张彦泽阻拦,杜重威不尊晋帝要求反攻的皇命,反而率领大军西行,至滹沱河中渡桥,被契丹大军堵住,张彦泽率军夺桥,双方正在鏖战。


    许松和李崇他们几位已经在作战厅呆了快半个月了,从晋国和契丹大战的消息传出,他们就一直在作战厅,等待着靖安司的军情急报,而且严庄此时已经在正定一带,带领大批靖安司探子关注战局,随时传递军情。


    “契丹大军到滹沱河了,刘知远终于也出战了,张彦泽的骑兵也已经到了滹沱河,这场大战终于到了关键时刻了。”


    许松双目闪烁,看着滹沱河周边的各色小旗子说道。


    历史上这一战,杜重威、李守贞相继投降契丹,而今因为他的到来,历史已经改变,李守贞被刘知远救出,杜重威也受到掣肘,这一战的结果,许松也无法预料,但是杜重威和张彦泽不是契丹人的对手,这次,应该也很难改变结局。


    “张彦泽乃是晋国猛将,为人残忍嗜杀,滹沱河之战,契丹人未必能占到便宜。”


    朱英说道。


    “即便契丹人无法击败杜重威和张彦泽,但是却也不会吃什么亏,别忘了,中渡桥已经被契丹人占领,若是战事不利,他们随时可以烧毁渡桥,阻断晋军前路。”


    罗远山说道。


    “若是中渡桥被阻,那杜重威他们就只能往栾城方向撤离,怕只怕契丹人也必然能够看出这一步,栾城也必然有一场大战。”


    许从斌也是分析说道。


    “你们还忘了一个地方,这里……”


    许松对他们的分析也是极为认可,还带着钦佩,他是知道一些历史走向,才能比较精准的判断双方攻势,而这几位,却能够凭借零碎的情报分析出这一点。


    看到许松所指的地方,众人都是一惊。


    “这不太可能吧,这里是晋国的屯粮重地,而且距离战场还不近,契丹人若是派兵攻击这里,那就是孤军深入,一旦被晋军发现,必然是全军覆没啊,别忘了,晋帝的手上还有五万京城禁卫军呢。”


    康敬习摇头说道。


    “贝州此地是晋国屡次北征的粮草重地,根据我们的情报,这一次石重贵也在那里聚集了大批的军粮军械,若是此地有失,晋军便会完全陷入被动,所以石重贵应该会在那里布置重兵防守吧。”


    刘清也是说道。


    “你们都知道贝州距离战场还远,数百里地域,又有晋军的重重阻隔,契丹人想要孤军深入进攻,必然是九死一生,那石重贵,还有景延广他们也会这么想,可是你们都忘记了一个人,他自从契丹人占领定州后,似乎就从未再出现在战场上,到现在也有快半月了吧。”


    许松摇摇头,看向刘清说道。


    “大帅说的是,萧翰。”


    刘清眼睛一亮,大声道。


    “对,萧翰没有出现,半个月了,契丹和后晋各级将领你来我往,打了十几场大战,互有胜负,但是萧翰这位深受耶律德光器重的悍将却从未出现,他定然是去贝州了。”


    许松点点头,这件事在原时空的史书上是有记载的,耶律德光曾经派大将攻打过晋国的粮草重地贝州,许松也只是根据史书推断,他应该是去贝州,要断掉晋军的粮草。


    不过,如今历史已经变化,石重贵手中还有数万精兵,契丹人想要成功攻破贝州,烧毁粮草,只怕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