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渤海国被契丹人封锁二十多年,已经是山穷水尽,开春后,必然无法抵挡契丹的进攻,一旦渤海国被灭国,下一步契丹的兵锋必然是转向我们,我们不一定要和契丹人直接交战,也许可以用迂回之法,牵制契丹人,阻止其灭亡渤海国。”
朱宏开口说道。
“军部这边是什么看法?高将军,你有什么意见?你们都是一线带兵的,知道如今大军的情况,如今训练得如何,若是长途奔袭,能否支撑大战?”
许松看向高行周。
“回大王,大军整编训练已经超过半年,武器装备方面,虽然火器还未全部列装,但是也有八成有余了,已经初具战斗力,足以支撑大战。但是臣以为可以出兵策应渤海国,但不能大打出手。”
高行周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开口说道,显然他也是支持开战的,但也有自己的想法。
许松听闻有些好奇:“老将军可否详细说说你的想法?具体怎么打?”
“大王,我大明封地跟契丹腹地相距甚远,反倒是毗邻东奚以及黑车子室韦。臣认为可以骑兵为主力,攻打东奚和黑车子室韦,逼迫这两方归降我军,就算是不行,也要削弱这两股势力。
尤其是东奚,是最早归顺契丹的,也是契丹最大的盟友,他们肯定不愿看到东奚改投我军。此时我们不适合跟契丹全面开战,若是在这种情况下渤海国还不能守住国土,那只能说渤海国烂泥扶不上墙,我们也无他法了。”
高行周提出了他的建议。
“大王,臣也以为此时不应大打国战,朝廷需要休养生息,小规模战争可打,大战最好能缓上一两年。”
有了高行周这个建议,丁友生也找到机会劝谏大王。
他知道大王既然在接到情报后,立刻召开军事会议,肯定是有些想法的。
“大王,臣以为高将军之言可行,集中优势兵力攻打东奚和黑车子室韦,断掉契丹两臂,也能削弱契丹的实力。为了确保出其不意,臣以为可以让第一师和第七师继续防守营州,只出动骑兵师突袭,定能斩获颇丰。若是大王相信臣,给臣两万骑兵,定能为大王拿下东奚和黑车子室韦。”
朱宏立即起身主动请缨。
他原本也是野战军战将,后来调任军部,担任总参,大都督府建立之后,又担任军法司指挥使,委实是被憋坏了。
“哈哈哈,朱都督这是手痒了,不过骑兵非你所长,此次出征以骑兵作战为主,此战便以高将军为燕北招讨使,高小将军和朱都督为招讨副使,率领第四骑兵师,另外其他几个师,包括左神策军和右神策军的师属骑兵营也抽调出来,凑够两万五千骑兵,选择哪几位将领出征,由老将军决定,不过调兵一定要隐秘。”
许松大笑一声说道。
明军如今有一个第四骑兵师一万三千余骑兵,每个师有一个师属骑兵营,加上左右神策军,一共10个骑兵营,大约五千骑兵,许松又从新兵营抽调了初步形成战斗力的两千骑兵,组成了两万五千骑兵,而且是装备了一部分火器的骑兵,而此时黑车子室韦和东奚大量兵马被抽调,内部空虚,足以横扫黑车子室韦和东奚。
“大王,臣以为还可以让营州这边派出一支偏师出渝关,做出攻打契丹锦州、霸州的架势,以此麻痹契丹,便于掩护主力攻打东奚和黑车子室韦。”
朱宏再提了一个建议。
许松点头说道:“这个主意不错,此事就交给崇哥儿了,至于出兵多少,如何骚扰契丹,牵制契丹兵力,你自行决定即可,不过首先要确保渝关和营州安全。出兵之事暂且这么定下,如今草原大雪尚未融化,辽国也未正式攻打渤海。虽然我们攻下营州,有可能会让耶律阮改变计划,但是耶律阮也还是有很大可能继续攻打渤海国的,柿子要挑软的捏嘛,等辽国出兵渤海的消息传来时,我们再进攻不迟。”
等辽军攻打渤海国的消息传来,起码也得一个月的时间,甚至可能要两月,这个时候辽军想要撤兵就不是那么容易,也能给大军突袭东奚和黑车子室韦提供机会。
幽州已经被契丹统治十余年,很多契丹人和汉人杂居,已经开始了同化,明军占领燕云十六州,并未对普通的契丹百姓赶尽杀绝,而是对他们一视同仁,给他们分配土地。
大部分契丹百姓都是向往平静的生活的,但是却并非所有的契丹人都会甘心过平凡的生活,所以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探子很多,想要隐瞒大军行踪,很不容易。
许松接受了严庄的建议,让李崇大军大张旗鼓,在平州渝关、营州一带,搞得声势浩大,将天下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昔年耶律阿保机击败奚族,俘虏了大量的奚人和燕地汉人,便将这些人迁徙到大唐旧地柳城,命令韩知古修葺柳城,建立霸州,置彰武军,由韩知古担任彰武军节度使。
韩知古由此走上契丹崛起的历史舞台,成为契丹肱骨之臣,为契丹的崛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儿子韩匡嗣,孙子韩德让,都在契丹位高权重,使得韩家成为契丹除了耶律和萧氏之外的第三大姓。
这个时候的韩知古已经死了,彰武军节度使名为刘勋,乃是当年韩知古提拔的一名汉族将领的儿子,耶律阮将霸州、原卢龙节度使所辖几州并入彰武军节度使,交给刘勋统领,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幽州的明军。
“启禀大帅,这是我们的探子传回的情报。”
刘勋在书房看书的时候,一名亲信拿着一封密信走了进来,恭敬地放在他的面前。
刘勋结果书信,看了起来,很快就眉头皱起。
“云朔军撤军?许松这是搞什么名堂?刚刚打下营州,他便撤军了?”
刘勋看向亲信问道。许松敕封明王时间不长,南方的大汉朝廷改称他们为明军,但是北方的契丹却还是习惯称之为云朔军。
“探马来报,此次云朔军并未全部撤离,李崇所部和高怀德所部仍然留在营州,而且大张旗鼓,但是我们的密探已经探知,许松和高行周已经秘密返回幽州了。”
亲信回答道。
这让刘勋的眉头再次紧皱,两个师,兵力应该只有两万余人,若是南方的汉朝,算不了什么,但是云朔军不同,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两万余军队,若是稳扎稳打,死守营州,足以抵抗契丹十万大军。
但是想要继续攻打锦州等地,却又有所不足了。
虽然契丹这两年也极为重视火器,但是限于钢铁技术和火药威力,取得的成果很不理想,对付渤海国是绰绰有余,但是面对云朔军,却是远远不够。
刘勋迅速动笔,写了一封密信,然后说道:“把这封密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上京,交由陛下。”
手下的人把信件拿好走出书房后便看到了迎面有一人走来,连忙躬身行礼:“见过张刺史。”
来人是霸州刺史张梦天,本来是赵延寿麾下燕军将领,许松率领大军攻占幽州后,他因为跟随耶律青,而被赵匡林所忌,幽州被攻破的时候,趁乱逃离,跑到契丹领地。
耶律阮是耶律倍的儿子,而耶律倍向来与汉人走得近,因此被述律平不喜,这也是他失去皇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耶律阮作为他的儿子,也深受他的影响。
因为张梦天是文人儒生的身份,得到耶律阮的器重,耶律阮从平州撤回契丹,将他带上,路过霸州的时候,让他担任了霸州的刺史判官,年前霸州刺史犯罪被罢免,他也因为耶律阮的关系,成为霸州刺史。也正是因为有耶律阮的器重,他之前才能以不到三十岁的年龄担任一州刺史。
不过霸州并不大,境内的百姓多为投降契丹的奚族和从幽州等地掳掠来的汉人,总共加起来只有一万多户人,倒是不多。
张梦天瞥了一眼这刘勋亲信手上的那封密信,视线很快就转移到对方脸上:“大帅可在书房?”
“回张刺史,大帅正在书房。”
张梦天点了点头,便朝着书房而去。
他若是没猜错,这应该是送情报去上京。耶律阮对汉人文臣武将信任是没错,但一般都会安插契丹本部的人监督,但是刘勋身边没有,彰武军节度使麾下有契丹和奚族骑兵,对这位节度使都很尊敬,因为对方是韩匡嗣的心腹,而韩匡嗣乃是得到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信任的重臣。
没办法,这一点谁也比不上。
张梦天没有去打听密信的内容,而是径直来到刘勋的书房,他此来是有政务汇报的,也跟接下来的战事有些关系。
“下官张梦天见过大帅。”
来到书房门前,张梦天恭敬地行着礼。
“进来吧。”书房里,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
张梦天当即迈入书房,看到刘勋正在忙着写什么,看到他进来便合上了折子。
“张刺史此来是?”刘勋有些好奇地看向张梦天。
对于这名下属,刘勋还是比较倚重,本身是文人,又不失武将的英勇,担任霸州刺史以来,兢兢业业。
契丹自耶律阿保机以来,就对汉人极为重视,因为他深知农业的重要性,只要农业发展起来,契丹才能改变之前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想要建立庞大的王朝,必须有稳定的疆域和农业基础,这样粮食才不会受制于人。
契丹本身属于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奚人虽然几十年前就开始学习耕种,但是规模不大,也未完全普及。
汉人之前多存在于辽东地区,后来耶律阿保机俘获了不少汉人并安置在境内,契丹的农业这才快速发展起来。
所以,对于投诚的汉人,只要有真本事,契丹上下都是极为重视。
“回大帅,霸州为此次大战准备了两万石粮食,随时可以装车运走。”张梦天恭敬说道。
“才两万石?此次陛下出征,率领契丹本部兵马十万,其他各部兵马加起来十余万,再加征粮饷,凑足五万石,运送到辽州。”
刘勋眉头皱起,开口说道。
“大帅,去岁南征失利,彰武军已经给上京押解三万石粮食,如今百姓已经是困苦不堪,若是再加征三万石,如今才不过是2月,距离开春还有段时间,彰武军治下岂不是会有大量百姓冻饿而死?大帅,不可如此啊。”
张梦天一听这话,顿时急了,大声劝谏说道。
“张大人,注意你的言辞,你是大辽官员,一切当以国家为重,此次征伐渤海国,对我大辽意义非凡,只要灭了渤海国,我契丹便再无后顾之忧,陛下的威望也能够达到巅峰,彻底稳固朝堂,于国来说,牺牲区区一个彰武军,换来朝廷千秋大业,这很值得,下去吧,尽快筹备粮草,韩大人已经来信催办了。”
刘勋目光一冷,盯着张梦天说道,他口中的韩大人,便是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此时已经在辽州,筹备征伐渤海国之事,同时安排各路抵达辽州的兵马。
时间来到三月初,此时的辽州已经大军云集,耶律阮亲自坐镇辽州,指挥二十余万大军攻打渤海国。
这一次,契丹是出动不少大将和精锐。
南院夷离堇耶律安抟、耶律楚、述律平之弟萧阿古只、他的两位叔祖耶律安端和耶律苏。
除此之外,还有韩匡嗣、韩德让,甚至韩延徽这位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汉臣也被启用,带来了辽州。
当然,之所以他敢出动这么多人,是因为辽州距离上京也就几百里,就算是上京有变,也能及时赶回。而且上京那边也留守了不少兵力,用于防备明军。
当然,还要看守述律平和一众对他登基不满的契丹贵族,为此他还特意将耶律李胡、耶律璟等几个曾经与他争夺皇位的宗室带上,以免他们在上京捣乱。
此时辽军已经发起了对渤海国的进攻,主要分为两路。
主力集中在辽州,主要攻打扶余府,这是渤海国的西部重镇,也是渤海国防备契丹的重要边镇。在此地囤积了至少五万渤海国军队,加上南边长岭府、西京鸭渌府等地,一共囤积着十万大军。
要知道渤海国全民皆兵,能够集结的军队总共也才二三十万,在这里就囤积了几乎一半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