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暴雨前的微光
作品:《天山邮驿》 天边泛着最后一丝霞光,陈墨背着最后一袋水泥翻过山口。
他的衣襟已被汗水浸透,背上的邮包与沉重的水泥袋交织成一道弯折的剪影。
山风卷起尘土,吹过他满是汗渍的脸颊。
他抬头望了望远方。
那座破庙前的空地上,木料、砖块已经堆成了小山,几户牧民正在忙碌地整理材料。
吐尔逊站在人群中央,神情凝重。
他看见陈墨的身影,快步迎上前来,低声说道:“村长昨晚派人来搬走了两块木板。”
陈墨眉头一皱,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建校的阻力,更是对信念的考验。
他将水泥袋轻轻放下,拍了拍手上的尘土,环顾四周。
尽管物资短缺,但村民们的眼神中,有一种久违的光亮——那是希望。
破庙前,阿依古丽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翻开陈墨带来的几本新课本。
纸张粗糙,印刷略显模糊,但孩子们的目光如饥似渴,仿佛那是通往世界的钥匙。
她轻声朗读着,声音温柔而坚定。
孩子们跟读的声音像山涧清泉,在山谷间回荡。
老教师叶莲娜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两个字:“未来”。
“未来。”她缓缓念出,目光扫过每一个孩子的眼睛。
“未来!”孩子们齐声回应,声音清脆而响亮,仿佛穿透了山雾,也穿透了这片土地上积压多年的沉默。
陈墨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从新疆寄回来的那封封信件,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种子,埋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如今,他亲手将这些种子送到孩子们手中。
远处,马蹄声响起,尘土飞扬。
村长努尔苏丹带着几个亲信牧民策马而来,神色冷峻。
他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几步走到陈墨面前,冷笑道:“邮差不是送信的吗?怎么,改行当老师了?”
空气骤然凝滞,众人屏息。
陈墨却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缓缓开口:“信,是通向未来的路。教室,也是。”
努尔苏丹的脸色变了变,但终究没有再说什么。
他扫了一眼在场的村民,转身离去,脚步沉重。
陈墨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夜幕缓缓降临,天空中开始聚集乌云。
山风渐渐变得急促,夹杂着潮湿的气息。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眉头越皱越紧。
“今晚必须搭起屋顶。”他低声说道,语气坚定。
身旁的吐尔逊点头:“我来组织人手。”
阿依古丽抱着课本走了过来,轻轻拉了拉陈墨的袖子:“陈墨哥,你说……我们真的能建起学校吗?”
他看着她的眼睛,郑重地点头:“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
孩子们围了上来,仰着脸,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
山风卷起尘土,吹过破庙前的空地。
此刻,这里不再是废弃的庙宇,而是一片即将苏醒的希望之地。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天边,乌云如墨,正缓缓压下。
雷声,已经隐隐可闻。
乌云翻滚,仿佛天幕被一只无形的手撕扯着。
狂风掠过山谷,吹得破庙前的木料咯吱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雷电交织的气息。
陈墨抬头望天,眉头紧锁,那沉闷的雷声仿佛敲在心头。
“今晚必须搭起屋顶!”他再次重复,声音沉稳而坚定,像是一块压住浮躁的石头,稳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吐尔逊立刻行动起来,招呼几个青壮牧民抬木梁、钉瓦片。
阿依古丽则带着孩子们搬运小物件——砖块、钉子、书本,每一样都显得弥足珍贵。
老教师叶莲娜扶着那块歪斜的黑板,站在风雨欲来的教室中央,仿佛一尊坚定的灯塔。
陈墨挽起衣袖,搬起一根沉重的横梁,肩膀上的肌肉因用力而绷紧。
汗水与雨水早已分不清,顺着额角滑落。
他的眼神却始终亮着,像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
他想起父亲在信中写过的一句话:“哪怕只有一盏灯亮着,黑夜就不可怕。”
“快!把这根梁架上去!”他大声指挥着,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有力。
第一道闪电划破夜空,银白色的光芒照亮了山谷。
孩子们惊呼,却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卖力地奔跑在雨中。
阿依古丽的裙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她站在教室门口,一边整理着课本,一边为每个人加油。
“快了!再坚持一会儿!”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仿佛能驱散这片夜色中的不安。
当最后一根梁终于架起,陈墨站在门下,看着这个简陋却坚固的“教室”。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他脚边汇成一滩水洼。
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喊道:“邮路走得出信,也撑得起屋檐!”
众人欢呼,声音穿透风雨,直冲云霄。
那一刻,仿佛整个山谷都在回应他们的呐喊。
但就在欢腾未歇之际,一道黑影悄然从人群中离去。
村长努尔苏丹没有再露面,他的马蹄声混着雷声,在远处渐渐消失。
陈墨注意到了,却没有说破。
他只是默默将最后一块门板钉上,转身对阿依古丽道:“明天一早,你去通知其他村落,让孩子们都来。”
阿依古丽点点头,眼中既有疲惫,也有光亮。
雨势渐大,教室却已成形。
屋檐下,老教师叶莲娜轻轻抚摸着黑板,仿佛在抚摸未来的希望。
孩子们挤在教室一角,低声交谈,眼神里充满期待。
夜深了,风停了,雷声远去,唯有雨还在下。
而在这片山谷之中,一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明天,将是另一个开始。
天还没亮透,山里的风裹着湿气扑面而来。
陈墨站在破庙前的泥地上,手里提着一捆红绸布。
昨夜的暴雨让整个山谷泥泞不堪,但那间摇摇欲坠的教室,如今已能遮风挡雨。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乌云尚未散尽,但阳光已从缝隙中洒下几缕金光。
“希望小学”四个字的横幅挂上去时,几个哈萨克族牧民站在一旁,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低声念着。
孩子们围在四周,眼神里满是新奇与期待。
阿依古丽站在教室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裙,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
她昨晚几乎没合眼,忙着整理书本、摆放课桌。
此刻,她轻轻拍了拍黑板,仿佛在确认这并不是一场梦。
“真的开始了。”她喃喃自语。
陈墨走过来,递给她一封信:“这是你的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