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院子

作品:《穿越五零糙汉军官的宠妻日常

    谢诗凝一走进第三处院子,眼睛就挪不开了。


    脚步霎时定住了。


    先前两处院子的清雅在这里荡然无存,一股被岁月沉淀过,却依旧压得人心头一沉的辉煌,扑面而来。


    这气象,已不是寻常富贵,隐隐透着昔日的王侯规制。


    院子豁然开阔,抄手游廊的廊柱是上好的金丝楠木,虽漆色斑驳,木料本身幽暗温润的光泽却未被时光磨去。


    檐下的梁枋上,蓝绿底子的“旋子彩画”虽已褪色,但用金粉勾勒的龙凤纹样,在夕阳残照里,依然闪着恍惚的光。


    抬眼,屋顶竟是皇家园林才可见的琉璃瓦,一片沉静的孔雀蓝。


    屋脊两端,那一对螭吻张牙舞爪,釉色虽暗,威严犹存。


    这已是逾制的规格,无声诉说着旧主曾经的权势。


    五开间的正房,步步锦窗棂中央嵌着罕见的西洋玻璃,虽蒙尘,却仍透亮。


    门楣上的紫檀匾额空着,字迹想必在过去的年月里被凿去了。


    汉白玉的台阶两侧,石雕抱鼓上“福庆”图案的蝙蝠翅膀,仍清晰可见。


    谢诗凝静静站着,仿佛能听见时光另一头的喧嚷。


    这空阔的院落,当年该是怎样一个戏台?王爷、福晋、顶戴花翎的宾客、袅袅婷婷的名角……而如今,只剩一片死寂的辉煌。


    院角那棵老石榴树,怕是早已忘了百年前的笙歌。


    这哪里还是个院子,分明是一座被时光遗弃的微型宫殿。


    一砖一瓦都浸透着过往的权势,沉甸甸的,让她这个新来的住户,感到一阵无措的晕眩。


    她下意识攥住霍晋承的袖口,声音压得又轻又急:


    “晋承,这院子真好……往后肯定值钱。就是赵斌说的那‘麻烦’,不知道究竟是指什么?”


    霍晋承低头瞧见她眼里那簇火苗,心口一软,想都没想就答:


    “你喜欢,咱就想法子拿下。有什么麻烦,我来扛。”


    他话里透着股“媳妇指东绝不往西”的实在,却也藏不住这两年越发明显的担当,“赵斌,你细说说,究竟什么麻烦?咱得心里有数。”


    一旁的林锐眉头越皱越紧,他把霍晋承拉到一边,声音沉了下来:


    “晋承,诗凝,现在这年头,平安比什么都重要。那院子太打眼,万一惹上是非,甩都甩不脱。要我说,偏一点的那处最稳妥。赵斌,你说是不是?”


    赵斌眼底掠过一丝慌乱,连忙笑着打圆场:


    “锐哥说得对!偏处那家的房主是个老教授,调南方工作了,单位分了房,手续清清楚楚!我最起码能担保一点:绝没成分问题!”


    他话说得响亮,却有意避开了好院子的底细。


    最终,谢诗凝思前想后,心里那点对好院子的热切,到底被理智压了下去。


    她很清楚大哥林锐说得对——这年头,什么都比不上一个“稳妥”重要。


    成分好的院子,住着踏实,夜里能睡个安稳觉。


    于是她指了指第二处院子,语气果断了许多:“就要这处吧。偏是偏了点,旧也确实旧,但主人家的成分清清楚楚,这比什么都强。”


    林锐在一旁也松了口气,他是真怕这丫头一头热,非要沾那说不清道不明的院子。


    如今见她头脑清楚,便也笑着搭话:“这院子基础不差,收拾出来绝对宜居。赵斌,手续上你多费心。”


    赵斌赶忙拍胸脯:“锐哥放心,诗凝妹子放心!所有材料我都盯着,绝对办得规规矩矩,红章一个不少!”


    定下之后,赵斌带着他们又去细看了一回。


    这院子是真旧:


    门廊的漆皮斑驳得不像话,露出底下灰扑扑的木纹。


    西北角的墙皮潮得发霉,泛着一块块黑绿的痕迹。


    地上铺的青砖好几处都松动了,一踩上去“咯吱”发响。


    窗棂也有几根断了,拿旧报纸胡乱糊着,风一吹就呼啦啦地响。


    但谢诗凝却越看越精神。


    她一边走,一边扯着霍晋承的胳膊指指点点:


    “这儿将来能搭个葡萄架……这间房隔出来可以做个书房,敞亮!晋承你看,院角那口老缸,收拾出来还能养鱼!”


    她嘴里絮絮地说着规划,眼神亮得惊人。


    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滚过的是从前世的记忆——那些加班熬出来的夜,省吃俭用还房贷的日子,房子却只有七十平米,还偏远得像是世界的尽头。


    而如今,她竟要在1955年的京市,真正拥有一座四合院了。


    霍晋承没多说,只在她停下喘气的空档,低低“嗯”一声,目光始终沉稳地落在她身上,像是一座她能永远靠得住的山。


    林锐在一旁看着,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渐渐松开了。


    他知道这年景不太平,可瞧着谢诗凝那高兴劲儿,终究也没再泼冷水。


    赵斌见他们定了主意,拍着胸脯保证:“你们放心,手续包在我身上!保准办得妥妥当当,红戳一张不少!”


    临走时,谢诗凝又回头看了眼那座破旧却宽阔的院子。


    风吹过老屋檐,落下几缕尘灰,可她仿佛已经看见这里炊烟再起、灯火重明的样子。


    她轻轻勾住霍晋承的手指,什么也没说,他却懂了,暗暗收紧了掌心。


    ……


    谢诗凝还是每天雷打不动地来给老旅长针灸。


    这天针灸完,老旅长气色又好了不少,已经能倚着床头和霍晋承聊当年打仗的旧事了。


    谢诗凝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目光却不自觉被床头柜上几张散落的旧报纸吸引。


    那是《人民日报》,纸页泛黄,透出淡淡的油墨味。


    她信手拿起一份,慢慢翻看。


    社论、生产消息、国际新闻,字里行间都是这个年代特有的朴实和铿锵。


    她的指尖滑过版面,忽然在右下角一小块不起眼的地方停住了。


    那是一则“征稿启事”,某某文艺出版社征集优秀革命题材小说,欢迎工农兵投稿,后面附了地址。


    谢诗凝心头一跳,捏着报纸的指尖微微发紧。


    写小说?


    她怎么没想到!


    这个年代,文艺也是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