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二十四章
作品:《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宋家一致决定挤一挤时间,暂时搁下进山找食物,先抓紧把家里的厨房和茅厕修起来。
虽然山洞内的灶台也可以用,但因为天气热,洞内空气流通性又差,在里面做饭烟多又热,所以她们经常还是选择在洞外做饭。
而没有墙壁遮挡的灶台,风一吹,锅里、盖板上就满是柴灰和烟灰,风再大点,人得眯着眼睛炒菜。
这几日喝的粥呀、汤呀,免不了多多少少都加了些特殊的“调料”。
吃食上还能将就,但家里没有茅厕才是最令慧娘头疼的。
晚上少喝水,她还能憋到天亮,清早再跑去村里的茅厕解决。
不过她可以,可虎子却不行。
他一晚上就要爬起来尿好几次,山洞通风又不好,她一想到洞里的那个味道,简直了。
她实在是忍不了了。
厨房不急,但茅厕真的很急。
所以今日她们就出发去采集建房要用的一些材料。
本来她们只打算用木头搭两个简易的茅屋,但在徐老爹的建议下,她们决定建成土房,房顶再铺茅草。
因为山里冬日的雪会特别厚,普通木制的屋子极易被雪压塌,而土屋的墙体更厚更牢固,不会轻易被压塌,同时也会更加保暖。
虽然建土房耗费的材料和人力会更多些,但与其到时候被雪压塌了再重新修建,他们宁愿一开始就多费一些功夫修的牢实一些。
阿爹、姨父和大哥、二哥负责去山里背石块,砍木头和运黄土。
慧娘则跟着阿娘和大姨一块,戴着草帽、背着背篓去河边砍芦苇了。
村里小河的芦苇量太少,而且还要留着秋日采芦花做被子的,所以她们没动,而是翻过对岸的大山,来到当初进山时渡过的那条大河。
沿着河流一直往下走,河面渐宽,水流变缓,眼前出现一片很大的芦苇荡。
“好多野鸭!”慧娘惊呼。
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河里游荡着,有的埋头在水里啄食,有的相互嬉戏,有的尾巴后还跟着一串小野鸭,休闲自得。
瞧见突然闯入的慧娘三人也不惊慌,仍慢悠悠地游着,一点也不害怕被捉住。
河床宽阔,不知深浅,谁又敢轻易下河捕鸭。
看来野鸭也是知道的,所以才不担心。
赵阿秀笑道:“到了春秋两季,这里才热闹,村里老老小小都会来这芦苇荡捡野鸭蛋。”
慧娘迫不及待的问道:“大姨,那我们忙完能去找野鸭蛋吗?”
“现在怕是不好找。”
赵阿秀仔细解释给慧娘听:“野鸭下蛋一般集中在春季的三月到五月,现在都要到端午了,基本上早就孵化成小鸭了。”
慧娘听完大感失望,她还是第一次知道捡野鸭蛋也是分时间的。
看着这么大一片芦苇荡,她还以为能找到许多野鸭蛋,没想到已经晚了。
瞧着慧娘失落的小表情,赵阿秀赶忙说道:“等会去找找看,说不定我们慧娘运气还真捡的到。没捡到我们也可以十月份再来,一年能捡两次,上半年错过了,还有下半年,肯定能捡到的。”
听着大姨的安慰,慧娘那还能继续保持失落,可着劲盼着秋天赶快到来。
虽然上半年错过了,不过她还是想去碰碰运气,不试试看,她怕晚上觉都睡不着了。
不过,眼下还是赶紧先将芦苇割完再说。
慧娘人小,一走进芦苇荡,瞬间就被遮住了,一不小心可能还会迷路,一个人要是被困在里面了,怕是要晃荡好一会儿才能钻得出来。
所以慧娘那怕现在再想去里面找野鸭蛋,也只能乖乖跟着大姨先把芦苇割完了再去。
这芦苇可全身都是宝,芦花可以装进被子里保暖,芦苇秆可以用来编成苇席,鱼篓,建房,芦苇根可以制成草药,有清热止呕的作用。
而慧娘她们割芦苇正是为了建房。
忙活了大半天,背篓装的像一座小山一样,尖尖的两大背篓,地上还堆着四捆,慧娘她们才停下手,还好这芦苇本身轻,要不然一趟还搬不完。
揉了揉有些酸疼的手腕,慧娘期待地望着大姨。
“我们去芦苇深处看看还有没有。”赵阿秀心里想着只能碰碰运气了。
赵氏还从没捡过野鸭蛋,当然也兴致勃勃地跟着。
越走越深,慧娘一路上瞧见了好几处野鸭窝,可惜早就是蛋去窝空,只剩一些鸭毛在里面。
心里一阵失望,不过转念一想,等到秋天,这些窝里都是野鸭蛋,她那点失落也随热气蒸发掉了。
搜了好一会儿,果然一颗蛋也没找到,倒是惊起几只野鸭,可惜捉不到。
野鸭蛋没有,要是能捉到几只野鸭也好呀。
可惜她不会,不过姨父肯定知道,回头一定去请教一下姨父。
她要学打猎,那就先从野鸭开始吧。
天色也不早了,既然找不到野鸭蛋,她们也不能再在这耽搁了,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
村里溜达的大娘瞧见慧娘三人,纳闷道:“青河他娘,你们割这么多芦苇来干撒?”
“这不,我小妹她们这几日准备盖个厨房和茅厕嘛,割些芦苇来用。”
“一道再建面土墙,这样她们住村尾也能安全些。”赵阿秀解释着。
“是这个理儿,修好了,住着也方便些。”
“可需要大家帮忙?”大娘看向赵氏。
“不用不用,就两个小屋子,有我大姐一家就够了,哪能还麻烦村里人,先谢谢婶子了。”赵氏婉拒道。
“行,有事知应一声。”大娘说完又继续溜达去了。
慧娘她们也没过多放在心上,毕竟大家都忙,不过幸好她们还有大姨一家来帮忙,也能忙活得过来。
等他们回到山洞时,附近的空地上已经堆满了木头、黄泥和石头,还好只是建两间小屋子,不然光是材料都要准备几天。
……
次日一早,太阳还升起,趁着清晨的凉爽,宋家开始动工了。
宋大年刚开始挖地基,突然来了好些个汉子。
铁石也在里面。
“大年,建房子怎么不叫兄弟我来帮忙?”也不多说废话,铁石扛着锄头就开始挖土。
“大年你帮了我们大家这么多,修房子这样的大事怎么还瞒着大家。”
“就是。”
其他汉子说完也立马行动起来。
挖地基的,和泥的,大家不等宋大年拒绝就热火朝天干了起来。
徐大山拍拍宋大年的肩膀。
他这才回过神,连忙说道:“实在是太劳烦大家了,想着大家都忙,哪能好意思耽误大家的时间。”
“大年哥,路上多亏了你的草药,我的伤才能好得这么快,这点忙算不得什么。”
“就是,大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可不兴这么客气。”
宋大年十分感动,铁石也就算了,其他人他只是顺手给了一些草药,没想到他们会来帮忙。
也不知道从哪里知晓的。
看着眼前的景象,慧娘又感激又感慨,她们一家现在也算是彻底融入到村里了,她第一次有了自已是山里人的感觉。
前面种下的因,结出了今日的果。
慧娘的任务就是跟着阿娘和大姨一块准备午饭,中间再给阿叔们送送草药汤。
天气炎热,干活的人要是喝一碗清热解暑的草药汤最是适宜。
她可不能让阿叔们渴着、饿着肚子来帮忙。
忙活了整整一日才将厨房、茅厕和土墙的地基铺好了。
四四方方的土坑被夯实地规规整整的,里面整齐铺上了大小不一的石块。
帮忙的阿叔们吃了午饭,但说什么也不在慧娘家再吃夕食了,纷纷告辞回家说明日再来。
第二日一大早,众人便开始垒墙了。
将混合了黄泥的泥土倒入两个木板中间,再用分别在木板两边立上柱子进行固定,阿爹和姨父两人抬着夯杵不停地用力砸土,一直重复,直到把土打牢实了,才移动木板到下一处,循环重复刚才的动作。
直到四周立起了第一层夯土,又加入芦苇秆,再倒入泥土进行夯实,一层夯土一层芦苇秆,层层夯实,土墙慢慢就初具雏形了,最后再在土墙两面覆上一层黄泥浆做最后的加固。
墙体部分全部垒好后,便进行最后的封顶。
用木头搭建起屋顶的框架,缝隙间再钉上竹块,最后将茅草一层一层铺上去。
为了增强采光和通风,厨房和茅厕还各开了一扇小窗户,后面再安上门窗,这样两间小屋子就算建好了。
同时为了方便洗澡,茅厕的地面上还特意耗费功夫铺上了石板,这样洗澡的时候也就不会溅起满地的泥浆了。
土墙并没有建得很高,约莫只有五尺多,这样也是为了不挡住山洞内的光线。
在这么多人的合力下,花了十来天的功夫,总算全都完工了。
为了感谢来帮忙的人,慧娘将之前晒的泥鳅干和小鱼干每人装了一小袋。
阿叔们不要钱也不收粮,但这泥鳅干和小鱼干他们却很乐意收下,用来下酒别提多合适了。
慧娘一家则兴致勃勃地参观着她们的新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