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十五章
作品:《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待茅屋和土墙完工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暑。
天气变得更热了。
三面土墙将厨房、茅厕、菜地和山洞都围了起来,自成一方小天地,她们晚上也不用老是担心会有野兽破门而入,一家子睡得更踏实了。
而且自有了茅厕,山洞里的怪味也彻底消失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得舒坦了许多。
待她们将新屋子都归置妥当后,便开始准备答谢的事宜了。
阿叔们之前已经感谢过了,现在就剩大姨和姨父他们了。
尽管家里粮食有限,但她们一家仍然决定拿出一些粮食来准备一桌饭菜,刚好也趁着这个机会感谢大姨一家这么久以来对她们家的照顾和帮助。
哦,对了,还有冬生哥。
之前她家在建房子时,冬生哥虽然没有来帮忙,却给了她们家两只野鸡,还是活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还能随意给他人食物的,都是彼此最亲近之人,冬生哥此举简直让阿爹阿娘大为感动。
毕竟大家现在对粮食都很紧张,就像那些来帮忙的阿叔们一样,除了午饭在她们的劝说下会喝一碗稀粥补充一下体力之外,她们做得饼子几乎都没人碰,更别说留下来吃夕食了,他们都是回自家吃。
用阿叔们的话来说,他们是来帮忙的,可不是来吃空她们家粮仓的。
可见那两只野鸡多贵重了,这也怪不得阿爹阿娘这几日但凡瞧见了冬生哥都要上前关心几句。
当然她们也没舍得吃,两只野鸡一直关在笼子里,这次正好能用上。
慧娘她们为了准备这顿饭,还特意拿出今年刚收的新小麦用来做麦麸粑。
不过她们家的所有小麦还都是麦粒,要想用来日常做饼子、吃食什么的,还需要先将麦粒碾碎磨成粉才行。
提前向大姨打听了村里石磨的位置,慧娘跟着阿爹阿娘扛着四袋小麦一早就过去了,其中的三袋小麦是阿爹从镇上买回来的陈小麦,刚好一块碾磨了供她们日常使用。
山里的石磨比慧娘以前在村里见到的要小上一些,或许是因为山里没法用驴子来拉磨,只能靠人力,所以做的小一些也方便使用。
阿爹负责拉磨,慧娘负责将小麦放进磨盘中间的洞口里,阿娘则用棕树皮做的巴掌大的小笤帚沿着磨槽将小麦粉慢慢扫进麻袋里。
新小麦比陈小麦磨出来的麦麸面色泽要更好一些,麦香味也更浓,所以阿娘单独拿出一个布袋用来装新小麦的粉,陈麦则混在一起碾磨。
第一遍磨出来的小麦粉还很粗,还需要再碾上两三次才行,不然蒸出来的麦粑会特别拉嗓子。
这样直接磨出来的小麦粉也就是麦麸面,色泽暗淡,面粉呈黄褐色,尽管多磨上几次,做出来的饼子和麦粑仍然会有颗粒感。
不过有条件的人家会将里面的麦麸用筛子过滤掉,剩下的就是白白净净的白面,用白面做出来的馒头和饼子软和细腻,还带着一股回甜味。
但像慧娘她们这样的人家,是没有人会浪费麦麸的,只有碰上丰收年,才会磨上一些白面用来逢年过节吃。
待四袋小麦分别碾磨完后,阿爹和阿娘一块抬起上面的磨盘,慧娘用小笤帚将磨盘中间残留的小麦粉扫进磨槽里,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直到石磨上没有一点小麦粉,她们才开始返回山洞。
阿娘舀出尖尖的三大碗小麦面,加入之前从大姨家拿来的老面,再往盆里加上清水。
只见阿娘双手不停搅拌揉搓,不一会儿一个光滑的大面团就出来了。
慧娘手劲还不够,一时半会儿还赶不上阿娘的手速,不过再过几年,她相信她也可以。
在和好的面团上面再盖上一层纱布,差不多放上两个时辰就发酵好了,现在气温高,时间也许会更短。
趁着面团发酵的时间她又跟着阿娘一块去旁边的树林里摘桐树叶。
用桐树叶包的粑粑带着一股树叶天然的清香味,这样包出来的麦麸粑也能更好吃。
以前在村子里的时候,她们每年端午都会去摘桐树叶来包糍粑,还会专门将炒熟的黄豆碾成粉用来配糍粑。
软糯的糍粑带着桐叶的清香,再沾上一点香喷喷的黄豆面,别提多香了。
这是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美食。
可惜她家这段日子一直忙着建房子,今年的端午也就错过了,加上山里从来不种糯米,以后怕是再也吃不到了。
慧娘感到一点点遗憾,不过这次做的麦麸粑,也算是补上了。
村尾树林里有两棵特别高大的桐树,根深叶茂,不知已经在这深山里扎根了几十年。
听大姨说这样高大的桐树,山里还有许多,村里人的灯油全靠这些桐树结的桐果,这也为村里人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她家现在用的灯油也是大姨家用桐果榨出来的油。
她望着枝头上挂满了绿油油的小桐果,忍不住期待起来,等秋天到了,她们也可以进山打桐果榨桐油了。
桐树十分高大,她们只能挑着低矮处的枝桠摘桐叶,桐树叶不能挑太嫩的,太嫩容易破,叶片上也不能有破口,这样选出来的桐树叶才适合用来包麦粑。
摘完桐叶,慧娘还看见了几棵枇杷树,可惜枝头上已经不见任何果子的踪影了,她先记下位置,等明年再来。
回到家时,盆里的面团已经膨胀变大,外面和里面都出现了一些密密麻麻的小孔,这样的面团就算发酵好了。
阿娘负责准备其它的吃食,包桐叶麦粑的事情就由慧娘负责了。
她赶忙将桐叶一片一片擦洗干净,随后放入簸箕里沥干水备用。
为了让麦麸粑更好吃,这次更是奢侈的加入了馅料。
慧娘将洗干净的腊肉切成小小的颗粒,再加入荠菜碎搅拌均匀。
光是拌馅料,就馋得虎子一直守着旁边不走。
“阿姐,好香呀!要是天天能吃肉就好了。”
“等你长大了,学会了打猎就能天天吃肉。”
“像大黑一样吗?”
呃……虎子说得倒也没错,大黑它确实天天能吃到肉。
“不,像冬生哥一样。”除了姨父外,他是慧娘见过打猎最厉害的人,比大哥二哥还要厉害些,每次见到他,从未空手过,永远都是扛着猎物。
“那我要跟冬生哥学打猎,这样我就能天天吃肉了。”虎子高兴地喊道。
慧娘也不打击虎子的积极性,任由他在那憧憬着,她继续手上的活计。
揪出一小坨面团,手掌压成饼状,再放入拌好的馅料,团成一个丸子,最后再用桐叶包好。
她揉面团不行,包这个倒十分迅速,不一会儿,笼屉里就摆满了排列整齐的桐叶麦粑。
热水上锅蒸半个时辰即可。
忙活了半下午,夕食也做好了。
清香扑鼻的桐叶麦粑,辣子炒泥鳅,香煎小鱼干,凉拌苋菜,还有一锅香喷喷的鸡汤。
瞧着桌上这些丰盛的饭菜,也算是重新过了一个端午节。
阿爹去请大姨一家,慧娘则带着虎子去请冬生哥。
“你们一家人吃饭,我就不去打扰了。”冬生拒绝道。
虽未怎么交流,但也不像之前那样陌生了,慧娘劝道:“冬生哥,我阿娘已经做好了,就等你了。”
虎子则直接上前拉着冬生的手往家里拽,“冬生哥,走嘛走嘛,我还有事想问你呢。”
冬生身子一时有些微僵,突然的接触让他有些微微不适应。
慧娘见虎子拉动了冬生哥,松了口气,就怕他坚持不去,还好她带上了虎子。
大黑可没有他主人的烦恼。
早就脚跟脚的跟着慧娘往前走了,一点也不担心他的主人。
冬生拒绝不了热情的虎子,只好一块跟着去了。
“冬生来了,快进去坐。”赵氏热情地招呼着。
“打扰了,婶子。”冬生有些拘谨,走到洞口时突然还有些后悔,怎么就跟着来了呢。
“不打扰,你这孩子这么客气干嘛,今天炖的鸡汤还是用的你给那只鸡呢,一会儿一定要多吃点。”赵氏嗔怪道。
面对热情的赵氏,冬生一时不知怎么接话。
“冬生来了,快进来。”宋大年听见声音走了出来。
冬生松了口气,朝着赵氏微微点头后便抬脚往里走。
瞧见冬生哥要进去了,虎子赶忙小跑上前又牵住他的手,好似怕他不见了一样。
看来虎子的自来熟是遗传了阿娘,她可能像阿爹吧。
“傻站在这干嘛,快端进去。”赵氏朝着发愣的慧娘说道。
慧娘回过神来接过碗筷往里走。
“大年,往后不要这么破费了,现在粮食金贵,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徐老爹瞧着这一桌丰盛的饭菜心疼道。
“徐叔,我们一家能在山里住下来,现在还有了这么好的住所,全靠大家帮忙,今日这顿饭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这点粮食算不上什么。”宋大年说完,内心也十分感慨,这短短一个月来发生了太多的变故。
“大年,你们能够在山里真正立足下来,全靠你们自己。”从建房子时他就知道,能融入村里靠的是大年自身的本事,并不是因为他是村长的缘故。
“爹说得对,大年,这也是靠你自身的本事和人品,村里人才会真心接纳你们的。”徐大山也说道。
“徐叔,姐夫,要是没有你们,大年也没机会让村里人接纳我们一家,所以还是要感谢你们的。”赵氏也加入进来。
紧接着又对冬生说道:“冬生,上次要不是你推了你宋叔一把,没准他就真的回不来了,今日婶子也要好好感谢你。”
“婶子,不用麻烦,上次已经谢过了。”冬生开口道。
瞧着这感谢来感谢去的,赵阿秀打破气氛说道:“冬生他爹以前和你姐夫就是好兄弟,大家都是一家人,那需要这么客气,再感谢下去,这么好的饭菜可就要凉了。”
宋大年赶忙说道:“大姐说的是,大家快动筷。”
赵氏也招呼着:“对对对,大家快尝尝。”
青河和虎子早就等不急了,第一时间朝着麦麸粑伸手。
“阿姐,你做的麦麸粑太好吃了!”荠菜中和了腊肉的咸味,再混着蓬松的麦麸粑,再添上桐树叶的清香,味道刚刚好,虎子一口接着一口,根本停不住。
“这是慧娘做的麦麸粑?手艺可比你阿娘小时候好多了。”赵阿秀尝了一口夸道。
“大姨,面团是阿娘揉好的,其它也都是阿娘教的。”慧娘谦虚道。
“那也很厉害。”
其他人也纷纷开始夸赞起来。
冬生也尝了一个,味道确实很好,看了一眼慧娘,没想到她厨艺这么好,难怪大黑现在这么喜欢粘着她。
可不嘛,大黑现在就卧在慧娘脚边,嘴巴还不停地动着,也不知又吃到了什么好东西。
他和大黑也好久没吃过这么热闹的一顿饭了。
宋家这顿饭可是把每个人都吃开心了,一点剩菜也没留下。
连姨父特意带过来一坛刺梨酒也被大家喝过光了,就连阿娘和大姨也喝上了一小碗,可惜慧娘还小,再好奇刺梨酒的味道也不给喝。
吃完夕食大家也并未散去,仍坐在桌边继续交谈着。
虎子粘着冬生问道:“冬生哥,阿姐说你打猎特别厉害,你能教我打猎吗?”
冬生诧异地看了一眼慧娘,开口道:“可以,等你长大了就教你。”
“冬生哥,我也要学!”一旁的青河也嚷嚷道。
“大哥和我打猎的技术不好吗?你怎么不跟我们学?”徐青云反问道。
“冬生哥比你们有耐心。”青河立马反驳。
“臭小子!”说罢便按住青河的头狠狠地揉了一把。
“阿娘!快救我!”
“阿娘喝醉了,管不了你二哥。”赵阿秀笑着说道。
大家都笑了起来,看着他们兄弟俩玩闹。
慧娘的脸微微发热,还好青河岔开了话题,大家没有注意到她。
虎子这个臭小子,怎么什么话都往外蹦。
慧娘也趁着这个机会问道:“姨父,你知道怎样才能捉到河里的野鸭吗?”
“慧娘想去捉野鸭?那玩意可不好捉呀。”徐大山诧异道。
“姐夫别理她,自打从芦苇荡回来,野鸭蛋没捡到,现在心心念念就想去捉野鸭。”赵氏失笑道。
“箭术好的猎人一箭就能射中一只野鸭,但往往这一箭射出去,周围的野鸭都会被惊飞,又要重新等野鸭靠近岸边时才能再次射箭,颇耗费功夫,你不会射箭是捉不到的。”徐大山劝道。
慧娘听完好不失落,难怪芦苇荡这么多野鸭,但去捉的人却很少,“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吗?”
冬生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说道:“倒是还有一个办法。”
慧娘满脸期待地看向冬生哥。
“可以在岸上放一个竹篓,里面放上一些粮食或者鱼虾当做诱饵,再将绑上麻绳的树枝将竹篓支撑起来,留下空隙,人得藏在不远处的盯着,一旦有野鸭钻进去就立马拉动树枝,这样野鸭就被扣在里面了。”
“不过这个方法也不一定能抓到,野鸭警惕性很强,需要很大的耐心一直在那守着才行。”他以前箭术不好打不着猎物的时候,就靠着这个方法逮野鸭来养活自己和大黑,有时待一天也才捉到一只野鸭,还好那时他和大黑都小,倒也能填饱肚子。
“太好了,谢谢冬生哥!”慧娘听完也不气馁,总得试一试才知道,而且她一向很有耐心,尤其是在找食物这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