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三十章

作品:《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徐老爹几人在山里勘察了两天,总算找到了几处适合修建蓄水池的地方,考虑到修蓄水池耗时长且工序繁多,他们商量后决定目前只修三个蓄水池,第一处就是村里的河对岸,第二和第三处则分别位于村子北方和西北方向的两处泉眼旁,离进山口大概半个时辰的路程。


    这三个地方不光方便蓄水,也方便后续大家取水。


    之前徐老爹安排去山里寻找白膏泥的人也带回了好消息,他们在大山的另一边挖到了一种青灰色的泥土,除了颜色不一致,其它方面和徐老爹描述的白膏泥十分相似,土质比普通泥土更细腻,且粘性很大,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挖了一筐带回村里。


    徐老爹两指揉搓着指上的泥土,土质细腻粘稠,心里有七分把握这就是白膏泥,开口向柏叔确认道:“柏叔,您老再瞧瞧这是不是白膏泥?”


    柏叔摸着胡子十分肯定地说道:“这就是所谓的白膏泥,刚挖出来还是湿的所以是青灰色,等它干了之后就会变成白色。”


    带着泥土回来的几个汉子听完十分高兴,看来他们没有挖错。


    徐老爹接着问道:“这样的泥土可多?”


    一个汉子答道:“村长放心,那地底下全是这种泥巴。”


    知道山里有足够的白膏泥后,在场的众人也放心了,之前柏叔就跟大家说过,修蓄水池不光要用到石灰石和桐油,这白膏泥更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因为这白膏泥能起到防渗的作用,幸好他们找到了。


    石灰石山里很常见,徐老爹到不担心,还有一样东西却需要向村里人讨要。


    不过不等徐老爹开口,家里有老人的人家早已将自家多余的桐油搬到了石坝上。


    有些还不知道桐油用处的年轻汉子和妇人瞧见了便上前询问,得知这桐油和上石灰便可以用来粘合石块和填补缝隙,用来修建蓄水池不光十分牢固还不易渗水,便纷纷回家搬桐油去了,除了留下一些必要的桐油做灯油,大家将家里存的桐油全都拿了出来。


    这时也没人顾得上心疼,都紧着修蓄水池,反正桐油没了他们还可以进山摘桐果来榨,现在修水池更迫切些。


    慧娘家看着有些干着急,她家除了大姨给的灯油,一点多的桐油也没有,看着大家齐心协力,一时有些惭愧,宋大年和赵氏默默想着只能在其它地方多使劲了。


    为了尽快将蓄水池修好,徐老爹安排大家分工行动,一些人挖土坑,一些人进山开采石头,打磨石块,一些人则负责采石灰石,烧制石灰,剩下的少部分人则负责将挖来的白膏泥运到修建水池的地方。


    整个村子忙得热火朝天。


    力气大的妇人也会跟着汉子们一块干一些体力活,其他的妇人则做一些轻省些的活计,而像慧娘这样半大的孩子则负责看着村里更小的孩子,好让大人们全力修建蓄水池。


    慧娘和其他孩子为了照看身后的一群小萝卜头,带着他们一块到小河的下游去寻宝。


    修完水塘,小河下游的水只剩下薄薄的一层,有的地段已经露出了光秃的河底,慧娘和其他的大孩子一块带着小萝卜头们在小河里捡小鱼,捉泥鳅,逮螃蟹,一帮孩子玩高兴了,太阳下山了都不想回家。


    不管村里人平日里有多少龃龉,在这种时候,大家都默契地放下成见,相互合作,独木难支的道理大家心里都明白。


    慧娘一家才是感触最深的,以前的村里氏族蛮横,外来户都是受排挤和欺负的首选对象,很难看到一个村子彼此不同姓的人家能如此团结在一块。


    而一直被村外嫌弃的山里人却做得到,让人她们触动的同时,也明白,小家之上是大家。


    采石和烧制石灰都是十分耗费人力和时间的两件事,花了一周多的功夫大家才打磨好了石块,烧出了石灰。


    这采石可是个力气活,此番进山采石的全是村里最强壮、力气最大的汉子,个个都是徐大山那样的体型,像宋大年这样的身板只能被安排去采石灰石。


    制作石板不光需要大力气同时也是个细致活,需得用錾子和二锤一点一点敲打,慢慢将石块从石山中分离下来,再一点一点敲掉多余的毛石,直到将石头变成块状。


    做得精细些,在敲打石头之前,还会用墨斗画出石块的形状,沿着墨线敲打出的石块才更规整,不过山里人也没有墨斗这么金贵的工具,大家都是用手掌大致丈量估摸着来打石块,一边打一边比量着其他人打出来的石块,尽量做得差不多就行。


    这样打磨出来的石块虽然大小厚薄不完全一致,但用来修建蓄水池却不影响。


    宋大年这边相对就简单些,只需将石灰石捶打成碎块再背回村子就行,接下来的烧制则由村里的妇人接手了,妇人们也是干活的能手,这点点力气活完全不在话下。


    妇人们将石灰石的碎块全都放进村里用来烧炭的圡窑里,一层石灰石一层木柴,足足烧了三天才熄火,等窑里的温度彻底冷却后,妇人们才将里面的石灰铲出来。


    这样还不算完,因为烧制过的石灰还残留着没被烧化的硬块,妇人们还会用竹筛再筛一遍,只留下石灰粉,耗时一周妇人们才将石灰弄完。


    等这些都做完时,三个矩形状的大土坑也已经挖好了。


    慧娘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好奇,乌泱泱的一起围在河对岸的土坑边。


    她只见过水井,这还是第一次瞧见蓄水池的模样,下窄上宽,呈阶梯状,一层接着一层十分深长。


    阿爹说这是三个蓄水池当中最深最大的一个,更幸运的是这底下正好有一处活水,这样也不用从河里引水储存了,因此徐爷爷临时改变了策略,将池口缩小,池地再往深处挖,倒像是挖水井一样,只是这口水井更大更宽而已。


    徐老爹和村里的老人分别守在这三个大土坑处,安排大家动工。


    汉子们将挖来的白膏泥沿着水池底部一直到四周池壁都敷上厚厚的一层,同时也要避开池底的活水口,要是把它也一块敷上了白膏泥,可是要被柏叔狠狠骂一声“蠢小子”的。


    汉子们用麻绳把石块一一吊到池地,再沿着水池四周比划着石块的大小和位置,石块大了就现场敲打,叮叮咚咚捶打石块的声音从池底传来,回荡在整个土坑里。


    土坑上面的汉子们紧接着又将桐油倒进石灰里翻拌均匀,一桶接着一桶用麻绳下放到池底,这个时候很是考验汉子们的臂力了。


    要是再加入糯米浆混合,粘性和防水性会更好,不过糯米珍贵,即便大家有也舍不得用来修水池。


    不过有桐油就已经十分难得了,它也是很好的粘合剂,桐油不光可以用来当灯油,而且用桐油刷门窗还能防水防虫,在山外面桐油可是不易得的。


    也就是在山里才能拿出这么多桐油,要是在外面顶多只有黄泥和石灰。


    汉子用砌刀撬上一坨石灰糊,均匀摸在每块石块四周,每贴上一处石块,便有汉子拿起木杵敲敲打打,让石块与白膏泥之间、石块与石块之间贴合得更紧实。


    一块接着一块,一层接着一层,大大小小的石块拼凑起整个池底和池壁。


    贴完石块,徐老爹沿着水池一处一处慢慢看过去,瞧见还有石缝的地方,立马用石灰糊填补上,将所见的石缝都填完后,水池差不多就完工了。


    等太阳将石灰糊晒干后,池底的水慢慢渗出来也有浅浅的一层了。


    最后由六个强壮的汉子抬起四块长长的石板将水池盖住,石板上再搭上一层妇人们合力编织的巨大芦苇席,这样虫子和落叶也不会掉进水里,等到河流干涸时,掀开一块石板便可以打水了。


    就这样一直忙活到月底,村里的三个蓄水池才修建完毕,徐老爹的心也不慌了,饭都多吃了一碗。


    村里的小孩也都被一一叮嘱过,不许到水池边玩耍,更不许捣乱,要是有人敢往里面撒尿,小心竹条炒肉,屁股开花。


    被自家阿爹阿娘捏着耳朵再三叮嘱后,村里的小孩哪怕再贪玩,见到蓄水池都要绕得远远的,就怕被误以为捣乱进而吃上一顿板子。


    大人就更不用说了,哪个心里不明白这蓄水池的重要性,尤其是看到红薯地那条小河沟断流后,现在大家每天路过蓄水池都要掀开芦苇席朝里面望望,看见池里的水又比昨天多了一些后,大家才放心离去。


    不光这样,大家现在进山不管是挖野菜还是打猎,只要是发现了有地下水的地方,大家都要用手上的工具,刨出一个土坑来,再捡些石块填起来围成一个个小水洼。


    慧娘家也新添了两个大大的石缸用来存水,这是阿爹和姨父带着表哥们一块进山一点一点凿打出来的,只要一次挑满三缸水,她们一家半个月的煮饭和饮水就够了。


    阿爹还特意给冬生哥也凿了一个石缸,阿爹说冬生哥小小年纪就没了父亲,这石匠活没人教,他肯定不会,得给他也备上一个,要是他家里只有一口缸,一人一狗铁定不够使。


    阿爹此举获得了阿娘的一顿猛夸,难为阿爹也有这么细心的时候。


    忙完这些,还没来得及停下来休息,大家伙又开始忙活着秋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