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二十九章

作品:《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第二天一早,大家伙又带上工具继续去采菱角和挖莲藕了,就这样又忙碌了两日,大家才将菱角和莲藕都采了回来。


    同时还捉了许多鳝鱼。


    大家伙铆足了劲将整个藕塘翻了个遍,尽量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每个人腰间的篓子都是满了就倒,就连慧娘家光凭着宋大年一个人也捉到了满满一盆的鳝鱼。


    绝大部分的鳝鱼个头都很大,晒干后的份量也很足,足足装了大半袋子。


    可算让宋大年的腰杆挺直了一些,这些可都算是他的猎物。


    比起处理鳝鱼的得心应手,慧娘她们在处理菱角上则完全是新手。


    这不第一步剥壳就把她们给难住了。


    这菱角壳比较坚硬,徒手掰开比较困难,要想剥出比较完整的菱角,她们只有去请教大姨了。


    赵阿秀拿起一个菱角示范,“先将菱角的底部和两侧各切一刀,不易太厚,微微露出白色的菱角肉即可,捏住两个角用力这么一掰,拇指再用力一顶,这不就出来了嘛。”


    只见大姨轻轻松松就将一个类似元宝一样的雪白的菱角肉给剥了出来,轮到慧娘上手时就没这么顺利了,她第一次剥出来的菱角肉就断成了三半,壳里还残留着不少,她失败了好几个才慢慢上手。


    去掉壳的菱角也足足占满了三个簸箕,瞧着簸箕里摊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菱角肉,很是喜人。


    大姨说晒干后的菱角可以用来熬汤、煮粥,也可以磨成粉,吃得时候再加入蜂蜜就是一碗甜甜的糊糊,饿的时候冲上一碗,十分方便。


    更令慧娘高兴的是菱角干至少可以保存两年,这于当下而言十分实用。


    现在村里的妇人可有的忙了,剥完菱角紧接着又要忙着制作藕粉,可谓是老人小孩齐上阵。


    现在家家户户的洞口和村里的石坝上不光晒满了雪白的菱角,还有白白的藕粉,一个个簸箕摆满了村子的各处。


    “小姨,这是阿爹阿娘让我们带过来的。”徐青松和徐青云将沉甸甸的背篓放到地上。


    “这太多了,小姨留几节尝尝鲜就是,其它的你们都背回去。”赵氏看着背篓里满满的莲藕拒绝道。


    “不能让小姨父白帮忙。”徐青松拿过厨房旁边立着簸箕,径直将莲藕拿出来放进去。


    “这有什么,你阿爹还教你姨父打猎呢。”赵氏赶紧上前拦着。


    “小姨,我家前两年做的藕粉还没吃完呢,我都吃腻了,你收下也算是救我于水火之中。”徐青云央求着,阿娘可是给他和大哥下了死命令,必须让小姨收下,要不然回家指不定怎么叨叨他们呢。


    赵氏作罢,她哪能不知道大姐的好意,老是担心她家粮食不够,一有机会就给她们各种东西,即使姐夫和徐叔没有意见,她也不能让大姐难做,便也会常常回些东西,虽然不多,也算是她们家的一份心意,这样也不会让村里人背后嚼舌根说大姐老是贴补娘家人。


    赵氏转身从厨房里拿出一个陶罐递给徐青松,“这是慧娘用野鸡蛋做的酱,带回家尝尝。”


    “谢谢小姨,小妹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徐青云接过罐子闻了闻,高兴地说道。


    “你喜欢吃,下次做了再给你送来。”赵氏笑着说道。


    “大姨,别理他,他和青河一样就是个贪嘴的。”许青松埋汰道。


    徐青云心里嘀咕,上次和他抢河虾难道不是大哥你。


    慧娘带着虎子捡完柴火回来时看到地上堆了好些莲藕,不由问道:“阿娘,这藕是哪来的?”


    “你大姨给的,留一节尝尝鲜,其它的做成藕粉可好?”赵氏和自家闺女商量道。


    现在闺女越来越懂事了,这些日子赵氏也已经习惯和闺女商量家里的大小事了。


    “好呀,阿娘,我和你一块弄。”慧娘放下柴火,将手洗干净后准备一块做藕粉。


    这藕粉可是个好东西,清香爽口,清热解毒,天气炎热时要是能吃上一碗藕粉,还能消暑去火,那是再好不过了。


    在村子的时候每年她们家也会做上一些藕粉,量不多,都是特意留着夏天消暑吃的。


    由于她家没有石臼,她们便带着清洗干净的鲜藕去村里公用的工具房操作。


    也是她们运气好,村里大部分人家的莲藕已经磨好开始晾晒了,这不没等多久就轮到她们家了。


    赵氏将除去藕节的莲藕放入石臼里,随后宋大年便抬起石杵将莲藕使劲捣碎。


    整个石臼比慧娘还高,要将莲藕全部捣烂,还是要破费一番力气,虽然她家莲藕不多,可阿爹阿娘也轮流捣了快两个时辰才弄完。


    随后将捣烂后的莲藕抬到旁边的石磨处,加入清水,用石磨慢慢磨成藕浆。


    这还不算完,磨完藕浆,接下来便是洗浆、漂浆和晾晒。


    赵氏翻出自家以前做藕粉时特意缝制的白布袋子,用水清洗干净后将袋子放入大木盆中,先将藕浆倒入布袋中,随后加入清水反复冲洗,赵氏一边洗一边挤压着布袋,将藕浆水从布袋中过滤出来,一直到滤出来的水变得清澈便算是完成了洗浆这道工序。


    接下来就是漂浆。


    将藕浆先放在一旁沉淀一会儿,再隔上两三个时辰搅动一下,搅动三四次后,静置放在一旁。等到第二天,藕粉已经沉到盆地了,将上面的浑水倒掉,再倒入清水,将盆地凝结在一块的藕粉捏散搅拌,再重复之前的动作:静置,搅动,静置,换水。


    直到上层的水变得干净清透才算是漂洗好了。


    要想做出来的藕粉更白净,就得多进行几次漂浆,这样才能彻底将藕浆里的残渣漂洗出来,藕粉也就越白。


    最后将白净的藕粉从盆地抠出来,放到簸箕里进行晾晒,这样藕粉就算完成了,之后只需将晒干的藕粉捏碎成粉末状密封保存即可。


    别看制作藕粉就这么简单的几道工序,但耗时却很长,断断续续她家也花了四五天的功夫才将它弄好。


    剩下的藕渣她也没浪费,加入一些小麦面和成糊状,捏成一个个藕丸子,再用手压扁,烙成一张张焦黄的藕饼,香的虎子连连吞口水。


    ……


    自从徐老爹看到大河的水量减少时,心里就一直在捉摸着一件事,和村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几番商量后,还是决定在山里修建几处蓄水池,这也是为了以防万一,谁也不知道这干旱还会持续多久,一年还好,要是两年甚至三年呢?


    到那时食物是存够了,但要是没有水,人一样也活不下去。


    这不是件小事,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和村里人商量后才能行动。


    这不,所有人又一次聚集到石坝上。


    “大河还有这么多水,怎么可能就干涸了。”有个汉子提出质疑。


    “我在山里生活了三十几年,我还从未见过大河干枯过。”


    “就是,修蓄水池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现在多打一些猎物才是最重要的。”有人立马附和道。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没必要,有人同意修,两拨人互不相让。


    一位杵着拐杖的白胡子老人突然叱道:“一群毛头小子,你们懂个屁!谁说大河没枯过,回去问问你家老爹,早在五十年前大河就干涸过一次。”


    刚才出声的几个年轻汉子纷纷扭头看向自家老爹。


    几个上了年纪的汉子立马瞪了瞪自家憨儿子,谁让他们乱发言的。柏叔也是,他们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哪能记得这么清楚。


    徐老爹继续说道:“大家也听到柏叔说的话了,修蓄水池也是为了以防万一,谁也不知道老天什么时候下雨,不愿意参与修建的,村里也不勉强。”


    “只是到时候大河要真是断流了,没有参与修建的人家是不能去蓄水池里打水的,大家好好想想。”


    大家马上又开始交头接耳了起来,不过这次再没人出声反对了。


    刚才还反对的汉子立马怂了,这谁敢保证干旱还要持续多久,到时候别家有水喝,就他家没有,他媳妇和老娘肯定第一个挠他。


    立马大声喊道:“我愿意加入!”


    吼完后,自家媳妇和老娘看他的眼神也和蔼了许多。


    慧娘家当然是跟着徐老爹的决策走,再说修蓄水池也是为了大家好,关键时刻没准还能救大家一命。


    在村里人的一致同意下,全村的汉子纷纷开始忙碌了起来。


    大家上午趁着太阳没那么晒的时候抓紧干活,下午就进到树林里打猎,这样修蓄水池和打猎两不误,也能避免中暑生病。


    徐老爹先安排村里的汉子们将小河的水储存起来。


    他们用泥巴筑起临时的河堤将小河沿着中游位置截断,接着村里的妇人和汉子们一块用锄头、铲子开始挖泥巴,再用箩筐将挖出来的泥巴堆到小河的另一端作为堤坝,一切能使上的工具纷纷用上,连村里的小孩也四处跑动着给自家的亲人送水。


    花了四天的功夫大家伙才将小河挖得足够深足够宽,堤坝也用泥巴和砂石筑得高高的,留出一道排水口,水塘就算完成了。


    才注入里面的水混着泥沙显的十分浑浊,还需沉淀一段时日才能使用,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大家取水仍是在小河的上游处,只是洗衣服略麻烦些,不能再在河边洗了,需要单独打水出来浆洗。


    妇人们这样浆洗了几天也都适应了。


    修完水塘,徐老爹带着村里的老人进山寻找适合修建蓄水池的地方了,除了要方便蓄水,还不能离村子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