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二十八章
作品:《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知——知——”
烈日炎炎,整个山谷充满了这恼人的蝉叫声。
它们仿佛在跟太阳叫板,阳光越烈,叫得越响。
大人们听着心烦,而小孩子们却十分欢喜,这树上随处可见的知了,成了他们的玩具和零嘴。
这不虎子和青河也跟着小伙伴们一块去捉知了了。
一群孩子举着竹竿奔跑在各个树下,一点也不怕太阳晒,精力十足。
用蜘蛛网捕知了,是乡下最简单常用的一种方法。
先用竹篾或者树枝绕成一个圆形,插入竹竿顶部的空隙中或者用麻绳绑紧,再将蜘蛛网缠在上面,蜘蛛网缠得越多粘性越强,网子也就越结实,这样一旦粘住知了,它就不容易跑掉了。
捉来的知了可以丢进火堆里烤熟了吃,条件好愿意宠孩子的人家也会用油炸。
闻着便是香喷喷的烤肉味,也算是吃到了肉。
“阿姐,给你。”青河将自己分到的知了递给慧娘。
“青河,你自己吃吧,我不喜欢吃这个。”慧娘看着烧的黑漆漆的知了,表情有些复杂。
“青河哥,阿姐她从来都不吃知了的,她害怕。”虎子一副很了解的表情。
青河不解,这知了有撒可怕的,这肉嚼起来比烤肉还香,可惜阿姐不吃。
青河将烤熟的知了放进嘴里嚼得喀嚓喀嚓响,嘴巴和脸上到处都是黑黑的,虎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慧娘也不是怕,纯粹是她像虎子一般大的时候,捉知了的时候被它尿了一脸,从那以后,她就再也不去捉知了,更别提吃了。
当然要是快饿死了她还是要捉来吃的,这不还没到那地步嘛,且容她先矫情一下。
虽然不捉活的知了,但是她每年夏天都会带着虎子一块捡知了壳,慢慢攒起来卖到镇上的医馆,也能挣上四五十文。
虽然现在没有机会再去镇上卖钱了,倒是可以捡一些存起来给阿爹,好歹知了壳也是一味药材,没准以后也用得上。
夏天到了,不光知了多了,连蚊子也多了起来。
尤其是住进山里后,慧娘发现山里的都是花蚊子,咬人特疼,一咬一个包,痒起来就忍不住使劲挠。
她和虎子尤其招蚊子咬,难道蚊子也分得清谁的肉更嫩不成?
害得她和虎子露出的皮肤上都是些红疙瘩,特别是虎子还常常挠破皮,看着就让人十分心疼。
为此阿爹特意去山里挖来菖蒲、艾草熬成药汤给她和虎子擦洗,这样晚上也能好受些,不会再痒的睡不着了。
直到冬季来临前,都会有蚊子,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光是洗药澡也是治标不治本。
加上洞口旁边就是菜地和茅厕,蚊子更爱聚集,还得想办法驱蚊才行。
于是阿爹和阿娘带着镰刀去山里割了许多艾草和蓬蒿回家,这个时节的艾草已经长得老高了,没砍多少就把背篓装满了,他们砍了许多,足足跑了两趟才将砍下的艾草和蓬蒿背回家。
慧娘则跟着进山挖了一些矮点的艾草或蓬蒿,她将它们栽到茅厕和厨房的墙边,这样多多少少也能驱赶一些蚊子。
像编麻花辫一样将艾草和蓬蒿编在一起晒干,现在气温高,不到两日艾草绳就干了。
将点燃的艾草和蓬蒿装进不要的废坛子里放到院子各处,特别是茅厕更是加大了份量。
整个院子里环绕着阵阵白烟和艾草蓬蒿呛人的味道。
不光慧娘家烟雾缭绕,整个村子都是如此,家家户户都在熏艾草。
不光熏得蚊子受不了,连人也被呛得不行,一到熏艾草绳时,慧娘和虎子都得用湿帕子捂住口鼻,因为加了蓬蒿一起熏,味道更冲,当然效果也更好。
这不每天熏上两三次,蚊子当真少了许多。
再加上洞口安上了芦苇帘子,白天卷上去,晚上再放下来,既能遮住蚊子也不会阻碍通风。
她们一家可算能安安稳稳地睡个整觉了。
不光如此,阿爹还去山上采了薄荷,艾叶,藿香等草药制成药包,挂在身上或摆放在炕头,也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自从挂上药包后,慧娘和虎子在外面走动时再也没被蚊子追着咬了。
村里人知道后,心疼小孩的人家纷纷带上自家种蔬菜或晒的菜干肉干找到宋大年,拜托他多做一些药包出来。
瞧着自家孩子身上到处都是蚊子包,哪个当父母的不心疼,以前是没办法,现在知道药包能驱蚊,当然也要想办法给自家孩子也挂上。
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药包的缘故,赵氏倒是和村里的妇人们走的更近了一些,上山寻野菜打招呼的人也多了许多。
就连虎子也交到了几个新朋友,不过慧娘还是独来独往。
倒是有几个小姑娘向慧娘示好,可惜她天天忙着上山下山找食物,没有功夫经营小姐妹之间的感情,慢慢地又停留在打招呼的阶段了。
时间一晃,已经立秋了。
今日的村口尤为热闹,背背篓的,提篮子的,拿镰刀的,男女老少聚在一块有说有笑的。
慧娘也是才知晓在芦苇荡的另一头还长有野生的菱角,今日大家不光要去采菱角,还要去挖莲藕,村里老老少少都来了,可谓是声势浩大,如同过节一样热闹。
对村里人来说,采菱角挖莲藕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场大型活动,大家在劳动的同时也能放松一下。
大家还会比赛谁家的莲藕长得更好,谁捉得鳝鱼更长,老人和小孩也会在岸上欢呼加油,是山里难得的热闹景象。
光是听大姨描述的样子,就知道到时候肯定很热闹,让慧娘和虎子一阵期待。
不过莲藕不是野生的,都是村里人自己种的,今年她家是没机会种了,但不妨碍她们去帮大姨家收莲藕,而且听二哥说,藕塘里的鳝鱼又大又长,每年他都能捉到好多。
赶着太阳还未升起,天色微亮,一群人浩浩荡荡朝芦苇荡出发了。
走了大半炷香的时间,她们才穿过芦苇荡来到了另一片相邻的水域。
慧娘以为芦苇荡已经很大了,没想到这里更大更宽广。
一眼望去,水面上全是层层叠叠的菱角叶,翠绿的叶子将整个水面都盖住了,像来到了一片陌生的草地。
旁边相邻种的就是莲藕,比起菱角这边生机勃勃的景象,莲藕倒是显得有些凄凉。
碧绿的荷叶高低起伏,笔直的枝干托着沉甸甸的莲蓬,美中不足的是连续的酷日将荷叶边都晒得发卷发焦了,一眼瞧过去都是奄哒哒的,塘里的水也不是很多,浅的地方甚至都露出了淤泥。
大姨解释说,原本这里没有这么大的,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地方适合种莲藕后,一年一年朝着旁边挖,藕塘也变得越来越大。
莲藕不似菱角,可以在水深的湖泊中生长,而莲藕不行,种莲藕水深一般在二十到三十公分左右。
所以一旦发生干旱,藕塘很快就会干,今年他们已经多次引水到藕塘里了,要不然情况还会更差。
这也是为什么菱角长得绿绿葱葱而荷叶奄哒哒的,不光是因为菱角耐活,生命力更强,也是因为湖泊的水更足。
正是因为考虑到天气的原因,徐老爹才会组织村民提前挖莲藕,一旦河水减少,首先保障的就是大家的饮水,至于其它都得靠后。
一路走来,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们欢喜雀跃,而村里的老人大都神色凝重,他们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最是清楚山里的变化,虽然河里的水看着并未减少,但两岸的砂石泥土露出得越来越多了。
就连慧娘之前常常到芦苇荡捉野鸭也没注意到,因为她以为河面就是这么宽,却不知她看到的河面早已是变化过的样子了。
徐老爹掩藏住心里的担忧,招呼着大家抓紧时间干活。
村里的汉子们拿起柴刀很快从竹林里砍了几捆竹竿回来,十分娴熟地用麻绳将竹竿一一捆好,很快就将一张简易的竹筏做好了。
每张竹筏上坐上几个妇人,再由一个汉子负责撑竹筏,慢慢向水面划去。
采菱角简单不费力,只需手脚轻一些就行,所以基本都是家里的妇人和半大的孩子乘着竹筏去采菱角,而大部分的汉子则去挖莲藕了。
慧娘有幸也坐上了采菱角的竹筏,虎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年纪太小只能和青河一块待在岸上看着。
缓缓而行的竹筏冲开了层层交错的菱角叶,也冲谈了大家心中的苦恼。
妇人们采菱角的同时,也不忘交流感情,这家的新媳妇怎么样,那家刚出生的婴儿胖不胖,还有悄悄吐槽自家的婆婆有多难搞的。
撑竹筏的汉子早已见怪不怪了,见这处的菱角采完了,又慢慢将竹筏划到别处。
慧娘这些日子也发现了,哪怕大家每天都忙着存食物,也会抱怨老天爷不给活路,但每天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好像只是在她们每日的生活中多了存食物这项任务而已。
慢慢地好像她也没有这么焦虑了,现在也不由地沉浸在摘菱角的新奇之中。
这还是慧娘第一次摘菱角,按照大姨叮嘱的方法,先轻轻提起菱盘,就会看到上面长着的菱角了,两头尖尖,形状似牛角,全身紫黑色。
她打量完菱角的样子后,又轻轻摘下上面已经长得饱满的菱角,再轻轻平放回水中,让根须都落入水中。
采菱角的整个过程就是要轻,这样才不会损伤菱角的根叶,菱角才能继续生长。
太阳越来越大,晒得人都快睁不开眼了,大家也准备收工了,明早再来继续摘菱角。
想来阿爹和姨父他们挖莲藕也快进入尾声了。
她还想去捉藕塘里的大鳝鱼呢,待竹筏一靠近,就赶忙朝着藕塘走去。
只见岸上已经堆满了莲藕,有长有短,最长的快和她一样高了。
藕塘里更是热闹,阿叔们已经开始捉鳝鱼了,时不时地引得岸上的孩子们欢呼大叫。
“阿爹,快来!这里还有。”
慧娘听见虎子的声音,立马寻了过去。
刚好看到阿爹手里捏着一条很长的鳝鱼,斑斓的身体上裹满了淤泥。
宋大年将鳝鱼扔进腰间的篓子里,继续在泥里摸索着,很快就又逮住了一条。
慧娘看见这两条鳝鱼个头都不小,看来二哥说得果然没错。
眼瞅着太阳当头,大家也不再继续忙活。
将菱角和沾满淤泥的莲藕抬到岸边清洗干净后,大家收拾工具开始回家了,明早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