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作品:《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全本免费阅读 []


    金国皇位的继承自始至终都是相当混乱的。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汉名完颜旻)死后按照部落习俗传位于四弟完颜吴乞买(汉名完颜晟),也就是历史上的金太宗。


    正是此人先后灭辽、灭宋,把金国推向了巅峰。


    金国立国之前其实是一种部落联盟,继承人自然要选择一位德高望重有能力的人。


    所以,金太祖传位其弟本没错。(这一点和宋太宗的继位是不一样的。)


    错的是当摊子铺得大了,眼红的人自然多了。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这就为后面争夺皇位埋下了隐患。


    整个金国历时119年,传10帝。


    5位皇帝死于非命,光是被“自己人”杀死的皇帝就有3位之多。


    还有一位**殉国(金哀宗),一位被乱军**(金末帝)。


    金太宗死后本想传位于儿子,却遭到宗室的极力反对,只好把皇位传给了太祖嫡长孙金熙宗完颜亶,这是金国第三任皇帝。


    完颜亶此人生性残暴,被太祖另一位孙子海陵王完颜亮所杀。(第一个)


    完颜亮是金国第四任皇帝。


    一个抢来的皇位,在其大举南下受挫之时,金国内部又出乱子了,其弟弟金世宗完颜雍于东京辽阳府称帝,这是金国第五任皇帝。


    后院着火的完颜亮依旧强令大军三日之内渡江,却被发动兵变的部将缢杀。(第二个)


    金世宗死前,其太子完颜允恭已死,传位于完颜允恭之子完颜璟,是为金章宗,这是金国第六任皇帝。


    金章宗驾崩之时,其两个老婆还在怀孕期间。


    身为叔父的完颜永济表面答应章宗皇帝,若是男婴则当立为皇帝,实则趁虚而入,夺得皇位,这便是金国历史上第七位皇帝。


    此时的大金帝国早已经风雨飘摇,在蒙古的步步紧逼之下,完颜永济再次**。(第三个)


    皇位再次回到金世宗完颜雍一脉。


    此时距离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金帝国灭亡仅仅20年时间了。


    金宣宗完颜珣、金哀宗完颜守绪。


    最后一位就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尚不足一个时辰便战死的金末帝完颜承麟。


    至此,大金国灭亡。


    金朝曾建立六都。


    上京,会宁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这里是金国龙兴之地。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西南。这是金国正式的首都。


    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辽国时期为中京。)


    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南京,开封府。


    金哀宗在**之前从南京开封府逃亡归德府(河南商丘睢阳区)和最后**地蔡州(河南驻马店汝南县)不算哈。


    “武垒,你觉得咱们大宋现如今最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走在外面宽阔的街道上,看看景儿百无聊赖地问着旁边的武垒。


    “肯定是打**了。”武垒不假思索说道。


    赵昺鄙视的看了一眼,说道:“打打打,就知道打。朕给你说吧,咱们大宋最重要的事情是粮食。”


    “嘿嘿,陛下所言极是,没有粮食饿着肚子那是打不了仗的。”


    “嗯,孺子可教也。这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缓北伐,才是正道。”


    差点说漏嘴了,咱已经是皇帝了,还称什么王啊。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元朝末年老朱采用谋士朱升的建议,最终驱除鞑虏,建立大明王朝。


    “等以后有机会了,你也去前线历练历练,总不能一直跟在朕的身边吧。”


    “卑职愿意一直跟在陛下身边。”武垒赶紧回道。


    “哈哈,那你可别后悔哦。”


    武垒听了赵昺的话咧咧嘴没敢吭声,想起来原本跟自己一起打过仗的那群兄弟在刚刚结束的大战中表现抢眼,暗骂一句嘴贱脸皮薄,真是自找苦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百姓吃饭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历朝历代头等大事,所以重农抑商的国策也是有原因的。


    而宋朝是罕见的鼓励商业的一个朝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高度繁荣。


    “那朕再考考你,你说粮食因何而兴,又因何而废?”赵昺看着吃瘪的武垒忍不住发问道。


    “粮食因何而兴,因何而废?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哈哈,这粮食啊因水而兴,因水而废。”


    “卑职明白了,没有水哪能种出粮食来,这水多了粮食就坏掉了。”


    “嘿,不错,没想到你这脑袋瓜子还挺灵光呢。”


    “……”


    “朕打算在每一个村,每一个县,每一个州,每一个府,每一路都设置不同级别的粮仓,以便解决百姓在灾年吃饭的问题。”


    “啊,陛下,这些朝廷大事卑职可不敢插嘴。” 这可是陆相公的事情,朝廷大事岂是我一个小跟班能评论的。


    “你小子没看过报纸么?”


    “卑职看过报纸啊,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包罗万象,甚至还有议论朝廷大事的。不过卑职最喜欢看的还是那种连载的小说,有个叫苍莽山的作者,虽然啰啰嗦嗦写得不怎么样,唯独更新挺及时的。”


    “那不就得了,让你说说又有何妨。朕说过,凡我大宋子民,无论军民还是农夫小贩,凡是从事生产活动的都可以讨论国事。当然了那些学堂里的学生就算了,啥也不做有什么资格评论朝政。”


    这些学生们啊,读好书就行了。


    赵昺的这一条规定,有点类似老朱。


    朱太祖开国之后,就立下规矩,大明的朝政得失,农夫可以议论,军户可以议论,小商小贩亦可以议论,市井小民也可以议论。


    唯独不能议论朝政的就是学子们。


    2022年1月6日,杭州城西的余杭古镇的太炎小学(原余杭孔庙遗址)发现一块明洪武年间(1382)敕榜谕众碑,至今约640年。


    碑文很长,简短引用一段:


    “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果有一切军民利病,许当该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挡,唯生员不许。”


    (余杭晨报,2022年07月25日,第四版,曾报道过这件事情:“一块有“故事”的石碑——敕榜谕众碑”。感兴趣的书友们去搜索一下。)


    从宋代开始,华夏粮食供应主要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


    “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谚语自南宋时期开始流传。


    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大小河流密布,被称为“水乡泽国”。


    自高宗皇帝开始便兴修水利,加之宋朝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并且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深耕细作,使得这一带成为南宋的“粮仓”。


    亩产可达五六石(宋朝一石120斤)。


    特酿的,真是可惜了,这些地方都被败光了。


    赵昺心里怒骂一声。


    不过好一点的是在琼州暂时站稳了脚跟。琼州也是个好地方,一年也是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的。


    “那敢情好,倘若每一个村都有一座粮仓,囤积一年之需,若遇到灾年,定可高枕无忧啊。还是陛下您的这个办法好。”武垒不失时机拍马屁说道。


    “太难了,重新打造一个大宋恐怕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到时候武垒你小子都成小老头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拿得动刀枪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