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女单困境

作品:《芍药月季[花滑]

    在无数个兴趣班的推倒重来后,叶绍瑶在六岁那年有了一技之长。


    一年级的孩子们还没经受学业压力的洗礼,个个玩心收不住,周末总会约着逛逛公园看看山水。


    家长们也都是乐意社交的青年人,因为孩子的关系,同样打得热络。


    “可我不想去公园,上周才去了。”叶绍瑶闹起脾气。


    才过十月,岸北已经连下两场大雪,好不容易等来一个晴天。


    街上积雪被盐化开,家长们用短信商定周末去公园的人数,规模空前壮大。


    “冬天还长着呢,有的是时间滑冰,”邵女士柔下声,试图讲道理,“你现在要多和同学相处,学会交流。”


    期中家长会那天,班主任曾私下找她说明,叶绍瑶不常融入班集体,似乎还和孜美函有矛盾。


    “我不想去。”


    邵女士态度冷却,质问说:“为什么?”


    “他们根本不喜欢我,因为我和刘姳静是朋友。”


    邵女士对这个名字略有耳闻。


    刘姳静是残障儿,出生时羊水栓塞危及智力,六岁还不会说长句子。


    班里都认为她是小怪物,没人合得来。


    班主任也把她安排在特殊位置。


    叶绍瑶可怜她单独一桌,平时帮忙打水领作业,没想到孜美函不喜欢刘姳静,连带自己也不受待见。


    小孩子没什么是非观。


    孜美函外向,开学就收获一堆朋友,更不提她本身优异,到哪里都像万众瞩目的小孔雀。


    小团体就这么形成了。


    邵女士大致听懂原委,打算回头和班主任沟通班里恃强凌弱的现象。


    但首要得照顾叶绍瑶的情绪,回绝短信邀请后,她们还是去了冰场散心。


    ……


    滑冰之于叶绍瑶,是不一样的。


    似乎只要听到风声,烦恼就会被吹走,脑袋里只有快乐的事。


    巧在,今天踏入冰场的时间刚好,她见到了别人嘴里的穆教练。


    穆百川曾是国家队男单运动员,有国际赛经验,于90年退役。


    虽然早已过花期,但因为身材没走形,看着还不到四十岁。


    教学水平也了得。


    只要在圈里提起他的名字,对方大概会感叹:“我学生就是他启蒙的。”


    穆百川此前一直常驻北京。


    顾念人情,他辗转岸北市,带着俱乐部和冰场签合作,成为分公司的王牌。


    这是叶绍瑶第一次见权威教练。


    学着大人的样子,小姑娘郑重其事握了手,电视剧里都是这么做的。


    穆百川被逗得直乐:“小姑娘几岁了?”


    叶绍瑶扳着指头:“再过……五个月就七岁了。”


    穆百川若有所思。


    这里是人才大省,国家冰雪梦之队的绝大部分运动员来自东北,其中一半祖籍在h省。


    有心的家长从孩子未出生就找门路咨询,两三岁进冰场,五六岁已经可以出两周跳,参加小幼组联赛。


    少年成名如容翡,今年刚九岁,已多次蝉联少锦赛女单冠军。


    六岁算不上开蒙的最佳年龄。


    “家长打算把孩子往哪个方向培养呢?”


    这反倒把邵女士问住。


    刚迈过世纪大坎的华夏人民对文凭有极强的崇尚心,清北那纸通知书不知是多少家庭的希冀。


    作为一名教师,她当然也希望孩子考学。


    与之相反的,体育运动就是冷门选项。


    不论全国,只放眼东北,和花滑沾边的人不稀奇,但有名有姓的没几个。


    小小年纪落下一身伤病,严重的会让正常生活都成问题。


    “我们随便练练,扎实基础就好。”


    “那我会倾向于抓步法。”


    花滑技术大致可分为步法、旋转、跳跃三部分,其中,掌握步法是学习后两者的必要条件。


    跳跃是最难啃的骨头,从半周开始,上不封顶。


    不过业余选手基本在攻两周跳时就摸到难度阈值。


    见妈妈出尔反尔,小姑娘当即拦在他们之间:“我要走专业,我要滑女单!”


    教练说,他们俱乐部滑出个全国冠军,平时也常会在这里训练,是个极有美貌和天分的漂亮姐姐。


    她的名字也好听,叫容翡。


    就是那天在冰场中心转圈圈的小公主。


    她一起势,别人滑什么都不重要了。


    见没人接话,叶绍瑶自顾自拜师:“教练,您以后就是我亲教练。”


    穆百川低头打量堪堪及腰高的小孩,思考她为什么总憋着一股劲儿。


    难道是热爱?


    他收徒一向有原则,必须从上冰情况看到发展的潜力。


    但这小姑娘只咋咋呼呼几句话,说动他倒了原则,当即签下协议。


    “小叶啊,”穆百川用笔帽刮过鼻梁,“你以后就是俱乐部的一员。”


    “那我有机会去奥运会吗?”


    叶绍瑶的想法很简单,不上奥运会的运动生涯没有意义。


    “很难,”穆百川将她抱到腿上,语重心长,“但你既然选择走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即使满身是伤,也要昂首挺胸地退场。”


    叶绍瑶点头,她一直记得这句话。


    即便后来才深知其中含义。


    ……


    那几年,华夏女单正经历极速变革。


    长野冬奥会后,国内享有“冰上玉人”美誉的女单运动员阚玉因伤退役,成为华夏女单昙花一现的中兴。


    此后一个周期,女单后继无人,一时陷入断代的尴尬中。


    同时,日韩两国异军突起,很涌现了一批世界级女单运动员。


    华夏女单后备力量不算少,适龄的顶尖人才却极为不足。


    90年代姑且叫阚玉一人独舞,之后再难出现能打进国际赛前列的运动员。


    哪怕是她的同门师妹陈鹏丽,也无法较量一二。


    华夏队失阚玉,如缺了领头羊,女单发展陷入停滞。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华夏没争取到女单资格。


    冰迷难掩失望。


    电视机里他国国旗冉冉升起,女单未来犹如雾里探花。


    ……


    收假回校,班里的气氛还算融洽。


    但提起刚结束的冬奥会时,大家难免扯几句花滑。


    “我妈妈说,华夏和其他国家差距太大了。”


    “我爸爸说,女单开始走下坡路了。”


    “我姨姨说,女单已经穷途末路了!”孜美函刚从长辈那儿学到新成语,她认为这个表述很高级。


    不知道哪句惹了不高兴,叶绍瑶捏着书包带冲上去:“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她还没学出名堂来,华夏女单怎么可以穷途末路?


    孜美函原本还兴致勃勃讨论着,见叶绍瑶来了,呛声说:“听说你正在专业学这个,说不定我们国家真得指望你呢。”


    听起来是好话,怎么感觉有点不顺耳。


    叶绍瑶蹙眉。


    上课铃响,班主任踩着粗跟鞋走进教室。


    “同学们,欢迎你们重返学校,”班主任惯例用眼神粗略扫过,“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年级下期的小朋友了。”


    班会刚开了个头,叶绍瑶就开始走神。


    她昨天才结束暑期课程,穆教练批评她不够放松,做什么动作都小心翼翼。


    想到这儿,她开始难过。


    一起学滑冰的同学大多开始练习前外转三,她连单足滑行都还不达标。


    “如果平衡练不好,后面的教学根本寸步难行。”


    念在她是班里最小的孩子,穆百川一直宽慰,说别人都稍大,以前又是滑过野冰的,领悟得自然更快。


    叶绍瑶问,那自己的悟性怎么样?


    穆教练思考半晌,最后诚实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理解力尚不完全的年纪,小孩子们只能拼天分。


    叶绍瑶算不上是天赋多异禀的人。


    只是才踏进门槛,一张白纸同样难能可贵,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


    盐湖城冬奥会设有比赛七十八项,世界范围的冰雪运动正在大刀阔斧向前进。


    华夏花滑虽然陷入窘境,但其他项目稳中有进,创下了我国在冬奥会奖牌数上的新记录,也实现了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这让人何其振奋。


    为不落下任何一项人才储备,国家体育总局随后发布指示,要促进冰雪场馆建设,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岸北市实验小学作为市里首屈一指的学校,自然要起带头作用。


    校方开会讨论,每班每周增设一节冰上必修课,让滑冰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这是家长喜闻乐见的消息。


    孩子日日坐在板凳上听课,体育课和早操根本不足以保障每日的运动时间。


    开设滑冰课不仅响应国家号召,还能增强身体素质,何乐而不为。


    但叶绍瑶小朋友却不这么想。


    她又在发愁。


    本来滑冰就是一项挺普及的运动,现在学校搞这么一出,她的特长更普通了。


    叶绍瑶长长叹了口气。


    她才六岁,未来怎会如此迷茫。


    ……


    周三下午,在万众期待和某人的被迫期待中,一年级迎来第一次滑冰课。


    不过体育老师开门见山,上冰实践在下个月,他们得先学几周理论知识。


    大家捞到一场空欢喜。


    理论课就是老师的独角戏,主要讲花滑的由来和发展,以及鉴赏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节目。


    “这是阚玉阿姨,我妈妈的偶像!”


    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看见阚玉就激动,像见到自己偶像。


    老师点头称是,即兴做起解说。


    说到阚玉以完成度著称的3lz+3t时,他有些哽咽。


    华夏现役女单选手里,目前没人能跳出三三联跳,很容易被名为难度的洪流淹没。


    影像在阚玉的ending动作后定格,录像带自动跳转,一个女孩从旁入画。


    有家喻户晓的明星运动员在前,这个女孩的比赛现场不太叫座。


    “这是谁?”有人问。


    同学们摇着脑袋说不知道。


    “我知道,”此刻,叶绍瑶的优越感爆棚,牛气哄哄地站起来,“这是容翡,少锦赛三连冠,大家都说她是华夏女单的未来。”


    同学们将信将疑。


    难道是传说中的紫微星?


    叶绍瑶滔滔不绝:“她就在我们冰场训练,我还见过她,不过她快去北京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北京是个遥远的城市。


    他们只在大人的口中听过这个名字,知道那里什么都好,一定也会有最好的教练和未来。


    那是当时大家都向往的地方。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不过容翡去北京是受首都体校的邀请,她似乎在考虑放弃女单,转战双人滑。”


    这些是叶绍瑶所不知晓的。


    那时候的文化教育没有渗透社会各阶层,纵使崇尚高考和名校,但大学还不是普通工薪家庭的最优选,职业学校遍地是。


    首都体校是全国最好的体育院校。


    许多运动员从这扇校门走出,退役后又回校执教,带来别国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性极强。


    不少明日新星宁愿搁浅学业转投体校,术业专攻,效果自然显著。


    故而民间又称其为“冠军的孵化器”。


    叶绍瑶未曾设想过背井离乡的训练之路,她没觉得自己会有朝一日离开岸北,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


    她只是紧锁眉心,忧郁地想着,容翡放弃单人滑,女单又痛失一把重回巅峰的机会。


    这下,华夏花滑彻底变成瘸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