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老大哥撤资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曾毅蹲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捏着半张《人民日报》,头版那篇《关于目前中苏关系的声明》墨迹还带着油墨香,字里行间却透着刺骨的寒意。


    "小曾,看啥呢?"


    一大爷易中海揣着袖子走过,眼角的皱纹比往日更深了些。


    "广播里说了,老大哥把专家都撤走了,连图纸都打包带走了。"


    曾毅抬头笑了笑,把报纸折成方块塞进兜里:"一大爷,咱轧钢厂的伊万诺夫专家,今天也走?"


    "走喽,"


    易中海叹了口气,"早上看见他媳妇在收拾洋娃娃,那蓝眼睛姑娘抱着哭呢。说起来也怪,本来七月份就该走的,硬是拖到这时候..."


    曾毅没接话。他想起自己几个月前,带着矮人从基辅粮仓带回的粮食,那些用西里尔字母记录的数字如今在脑海里发烫。


    金灿灿的小麦、玉米堆满了游戏世界的第三层,当时只当是未雨绸缪,现在才明白那批粮食,竟成了眼下最硬气的腰杆。


    红星轧钢厂的厂区里,卡车正一辆辆往外运箱子。


    苏联专家的家属们抱着包裹走过,往日里总爱逗孩子的瓦西里师傅,今天连头都没抬。曾毅远远看见李虎蹲在车床旁抹眼泪,那台精密镗床还是伊万诺夫手把手教他调试的,现在说明书上的俄文注释还没翻译完。


    "师兄,你说咱能顶住不?"


    李虎红着眼眶问,手里的扳手 "哐当" 掉在地上。


    "听说西郊拖拉机厂,专家走的时候连墙上的公式都铲了。"


    曾毅捡起扳手递给他,指了指车间墙上新贴的标语。


    "你看那上面写的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他顿了顿,从工具箱里摸出本牛皮笔记本,"我把伊万诺夫讲的要点都记下来了,晚上咱哥俩琢磨琢磨。"


    这本笔记里夹着张外汇券,是用基辅粮食换来的硬通货。


    昨天工业部的人来找他,说这些钱要拿去还老大哥的欠款。


    那位在会上拍了桌子:"就是勒紧裤腰带,五年也要把钱还清!"


    傍晚的全厂大会上,杨厂长的声音带着沙哑:"同志们,老大哥的专家撤走了,但我们的厂房还在,机器还在!"


    他指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昨天我去部里开会,那位说了,要让全世界看看,没有外援,咱国人照样能造出自己的机床、自己的汽车!"


    散会时,人手一份报纸,上面清楚的记录着清单:有 343 个专家合同被撕了,257 个科技项目停了。


    老大哥想釜底抽薪,让国人彻底就范,成为他们的轻工业基地。


    可是以国人的想法,什么时候都不可能仰人鼻息。更何况这么多年有了曾毅暗中的支持,多少隐藏在西北的科技,比明面上的发达不知道多少倍。


    曾毅看着清单上的数字,无所谓的摇摇头,老大哥带走的资料,曾毅早就给了国内更加先进的。


    如果不是现在国内某些人对于老大哥还有幻想,很多都不敢公开,怕某些人脑袋一热拿给老大哥。


    深夜的办公室,台灯亮到天明。


    海子。


    在那间灯光彻夜不熄的会议室里,那位老人指着报表上的数字说:"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我们 年底以前就能还清欠款,让老大哥看看,我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我们翻身当家做主,现在一个外国人想继续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根本不可能。”


    文刀先生还想开口,被那位眼神直接制止。


    “他们不是想撕毁协议吗?那我们就断的干干净净。某些同志要认清,你是哪国人,不要屁股坐歪了。”


    排在第二位的点头认可。


    他说知道这几年曾毅给国家资料的重要性和超前性的。


    有这些资料,不要说赶英超美,就是遥遥领先也只需要消化现有的知识就可以。


    至于说资料的来源,这三位位知情人士都不问,不说。他们三位是可以不需要签订保密协议的。


    他们如果都不能保密,那这个国家就没有任何秘密来源。


    而且这几年曾毅提供的很多信息也表明了老大哥的野心,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


    所以那位表面做出愤慨的表情,实际内心根本没有任何反应,完全没有波澜。


    武先生也早就准备好了外汇和各种资源,既然对方趁着自然灾害不给国人活路,那么就断个彻底。


    等老大哥的最后一名专家离开国境那一刻起,大笔早就准备好的外汇直接汇入老大哥的账户,各种苹果之类的全部装车离开国境运往老大哥那边。


    曾毅也抓紧时间,又整理了一批资料传送了过去,老大哥带来的那些资料早就送给国家了,这批都是后续资料。


    所以老大哥离开的危害被降到了最低,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国家在曾毅三本书的基础上直接出版了四到六级的钳工书籍,其余各个基础工种的书籍也由国家审定并出版。


    所以说老大哥的阴谋破产了。


    为了防止某些人的破坏,国内彻底肃清了一批亲苏的人士。


    曾毅为了防止国人吃不饱,再次开仓,把从老大哥那借来的粮食完全交了上去。


    可是说1960年的国内,是最富足的国内。


    车间里,李虎正照着曾毅补写的书稿调试机床。液压系统的压力阀缓缓升起,仪表盘上的指针稳稳地指在标准线。


    没有苏联专家,机器照样转了起来。赵师傅蹲在一旁,用铅笔在图纸上画着改进方案,嘴里念叨着:"咱中国人不笨,他们能造的,咱也能造!"


    傍晚的霞光染红了天际,曾毅站在宣传栏前,看着新贴出的通知:《关于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


    阳光穿过树叶洒在纸上,把 "自力更生" 四个字照得透亮。


    远处的火车又鸣响了汽笛,这次不是送别,而是满载着钢材驶向远方。曾毅知道,这个冬天会很冷,但仓库里的粮食、车间里的机器、还有书里的知识,会让这个国家熬过去。


    就像那位老人说的:"困难总会过去,日子总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