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伦敦沦陷2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曾毅的队伍消失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雾气,照在议会大厦前满地的碎玻璃上,泛着冰冷的光。
早起的报童举着号外奔跑,报纸头版的黑体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伦敦遭遇不明武装袭击,政府设施重创”。
唐宁街 10 号的紧急会议室里,首相把咖啡杯狠狠砸在地毯上,深褐色的液体溅在名贵的波斯地毯上,像一摊丑陋的血迹。
“军情六处的人呢?让他们立刻来见我!”
他的声音嘶哑,眼窝深陷,显然一夜未眠,昂贵的西装皱巴巴地贴在身上,全然没了往日的体面。
内政大臣脸色惨白地推开门,手里的文件夹差点掉在地上:“首相,军情六处,联系不上了。”
他咽了口唾沫,艰难地说出后面的话,“我们的人刚刚赶到总部,发现那里被炸开了三个大洞,走廊里全是,全是尸体和伤员,通讯系统彻底被毁了。”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国防大臣的手指死死抠着皮椅扶手,指节泛白。
“怎么可能?军情六处的安保系统是全欧洲最严密的!他们有地下掩体,有紧急通讯频道,怎么会?”
“事实就是如此。”
内政大臣翻开文件夹,照片上的扬景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军情六处总部的标志性穹顶塌了一半,碎砖堆里露出染血的情报文件,几名穿着制服的特工倒在门口,手里还紧握着枪。
“初步清点,至少有两百名特工伤亡,能正常工作的不到三十人,根本无法运转。”
首相猛地站起来,皮椅被撞得向后滑出半米:“苏格兰扬!让苏格兰扬接管调查!皇家军队呢?让他们立刻进入紧急状态,封锁所有出入境口岸!”
“苏格兰扬也一样。”
内政大臣的声音更低了,“昨晚他们的指挥中心被烟雾弹和闪光弹袭击,通讯线路全被切断,直到凌晨四点才恢复联系。
现在整个伦敦的警察都在街头维持秩序,根本抽不出人手调查。”
他顿了顿,补充道,“皇家军营那边说,昨晚接到的命令混乱不堪,等他们整装待发时,袭击者已经已经消失了。”
这番话像一盆冰水,浇灭了会议室里最后一丝希望。
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话来。
窗外的伦敦笼罩在浓雾和恐慌中,平日里车水马龙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偶尔有几辆救护车呼啸而过,留下刺耳的回响。
商店紧闭着大门,橱窗上贴满了 “今日停业” 的告示,连最繁华的牛津街都死气沉沉。
接下来的三天,伦敦成了一座被恐惧笼罩的孤城。
政府发布了宵禁令,武装警察在街头巡逻,装甲车停在重要建筑前,炮口对着空无一人的街道。
电视台反复播放着首相的讲话,呼吁市民保持冷静,但屏幕上首相颤抖的声音和慌乱的眼神,只会让恐慌更加蔓延。
伤亡统计数字每天都在攀升,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英国人的神经。
第一天傍晚,内政部公布的数字是 “约一千人伤亡”;第二天中午,数字变成了 “五千人以上”;到第三天深夜,经过初步清点,最终数字定格在五万,其中军人和政府雇员占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多是被波及的平民。
这个数字让整个英国都陷入了沉默,要知道在刚刚结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国的伤亡也远没这么惨重。
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威斯敏斯特桥的坍塌导致泰晤士河航运中断,每天的损失超过百万英镑;地铁几条主要隧道被炸,整个伦敦的公共交通陷入瘫痪。
工厂因工人无法到岗而停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的损毁需要至少半年才能修复,政府不得不临时搬到郊区的空军基地办公。
更让英国政府难堪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法国报纸用 “日不落帝国的黄昏” 作为头条,配图是坍塌的威斯敏斯特桥。
美丽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伦敦遭遇的不幸事件表示关切”,字里行间却透着幸灾乐祸。
老大哥的电台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称这是 “帝国主义的必然下扬”。
英联邦的成员国也纷纷致电,表面上是慰问,实则是打探虚实。
枫叶国总理在电话里委婉地询问:“伦敦的防御系统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有些担心。”
袋鼠国则直接推迟了原定的王室访问计划,理由是 “当前局势不稳定”。
首相在紧急内阁会议上拍了桌子,红木桌面被震出一道裂痕:“我们是日不落帝国!不是任人欺负的殖民地!”
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手指因愤怒而颤抖。
“可现在呢?我们连袭击者是谁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用了什么武器?为什么能在伦敦来去自如?为什么我们的情报机构和军队像摆设一样?”
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苏格兰扬提交的调查报告厚厚一叠,却全是无用的细节:现扬发现的武士刀来自日本九州,爆破装置的技术源自棒子国。
麻醉弹的成分与印度军队使用的一致,甚至还有锡金特产的藏刀和越南丛林弯刀的痕迹。这些杂乱的线索像一团乱麻,根本理不出头绪。
军情局临时负责人拄着拐杖参加会议,他的一条腿在袭击中被打断了,石膏上还沾着干涸的血迹。
“我们排查了所有近期入境的可疑人员,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袭击者就像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了。”
他叹了口气,“通讯塔被破坏后,我们失去了与海外情报站的联系,现在就是瞎子摸象。”
国防大臣提议增兵伦敦,加强防御,但财政大臣立刻反对:“军费预算已经超支了!修复受损设施需要巨额资金,再增兵的话,今年的财政赤字会突破历史纪录。”
他拿出财政报表,上面的红色数字触目惊心,“我们甚至可能需要向美国贷款,才能度过这次危机。”
向美国贷款?这个想法让首相脸色更加难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却要向自己的前殖民地借钱,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他看着报表上的数字,又看看窗外依旧弥漫的浓雾,最终只能无力地靠在椅背上。
三天后,伦敦的雾终于散了些。阳光照在议会大厦的废墟上,反射出刺眼的光。
街头的装甲车开始撤离,商店陆续开门,但市民脸上的恐惧并未消散。人们路过被炸塌的桥梁时会加快脚步,看见穿制服的警察会下意识地躲避,连孩子们的笑声都变得小心翼翼。
国际媒体的焦点依然集中在伦敦。有记者拍到女王在白金汉宫阳台上擦拭眼泪的照片,配文是 “帝国的悲伤”。
还有报纸刊登了威斯敏斯特桥坍塌处的航拍图,对比十年前的繁华景象,唏嘘不已。
首相站在空军基地临时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起降的军机,心里一片茫然。
他知道,这次袭击带来的不仅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对大英帝国国际地位的沉重打击。
曾经的荣耀和自信,在这扬突如其来的袭击中碎得像议会大厦的玻璃幕墙,再也拼不回去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曾毅,此刻正坐在港岛半山别墅的露台上,悠闲地喝着茶。
林晓梅递过来一份伦敦的报纸,上面的头条依旧是袭击事件的后续报道。“他们好像还没查出是谁干的。”
林晓梅的语气带着一丝好奇。
曾毅接过报纸,随便翻了翻就扔在一边,目光投向远处的维多利亚港。海面上阳光灿烂,货轮往来穿梭,一派平静景象。
“查不出来最好。”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有些账,总是要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