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称帝闹剧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天府之国,大巴山的积雪还没化透,巴中县的山坳里飘着淡淡的炊烟。


    60 岁的张安清揣着个红布包,脚步匆匆地走进废弃的粮站大楼,选择在这里登基。


    “老大,玉玺刻好了!”


    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的老汉捧着块青石板跑过来,石板上用錾子凿出 “皇国之印” 五个字,边缘还沾着新鲜的石粉。


    张清安小心翼翼地接过 “玉玺”,在早已准备好的黄纸上按了个模糊的印记,纸上写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张安清为皇国皇帝,年号‘正坤’”。


    墨迹还没干透,边角被风吹得卷了起来。


    粮站大厅里,十几个老汉老婆子正围着一张破木桌,桌上摆着用红布裹着的 “龙椅” 其实是供销社淘汰的旧藤椅。


    张清安穿上老伴连夜缝的 “龙袍”,那是用被面改的,明黄色的绸缎上绣着歪歪扭扭的龙纹,领口还歪着个盘扣。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底下的人拱手:“众卿平身,今日朕登基,定要重整乾坤。”


    底下立刻有人高呼 “万岁”,一个瘸腿的老汉被推到前面,他手里捧着本线装书,是张清安用半年时间写的 “律法”。


    里面规定 偷鸡摸狗者断指,不孝父母者杖责三十等等,最后几页还画着简陋的疆域图,把巴中县周边的几个公社都圈成了 “皇清国” 的领土。


    “陛下,该封官了!”


    有人提醒道。


    张清安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黄纸,开始念名单:“封廖桂堂为丞相,掌管文武百官,封刘先珍为贵妃,打理后宫。


    封李正国为大将军,负责御驾亲征。”


    被点到名的人纷纷跪下谢恩,膝盖磕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最荒唐的是最后一道圣旨。


    张清安铺开黄纸,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册封光头为亲王,共事成之后分疆而治。”


    写完他才想起光头早就去世了,新闻有过报道,挠了挠头对丞相廖桂堂说。


    “没事,先封着。”


    廖桂堂连连点头,把这道圣旨折好,塞进竹筒里。


    就在张清安计划 “御驾亲征”,带着大将军李正国和十几个御林军去攻打县城时,公安局的干警已经摸到了粮站外。


    队长王建国蹲在墙根下,听着里面传来的万岁声,忍不住跟身边的队员打趣。


    “这老张头真是能耐,在家门口就当起至尊了。”


    队员小李憋着笑。


    “别笑了,准备行动。”


    王建国收起笑容,挥了挥手。


    干警们迅速围拢过去,踹开粮站的破门时,张清安正坐在藤椅上批阅奏章,贵妃刘先珍端着碗稀粥在旁边伺候,听到动静吓得碗都掉了,稀粥洒在龙袍上,留下片黄渍。


    “都不许动!”


    王建国掏出枪,看着满屋子穿得花里胡哨的官宦,强忍着笑意喝令。


    “张安清,你涉嫌聚众闹事,跟我们回局里一趟。”


    张安清还没反应过来,依旧端着皇帝的架子:“大胆刁民,竟敢冲撞朕的驾。”


    话没说完就被干警按住肩膀,冰凉的手铐铐住了手腕,他那用被面改的龙袍被扯得变了形。


    这场闹剧当天就传遍了巴中县,县公安局的院子里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指着被押出来的张清安和他的文武百官笑个不停。


    “你看他那龙袍,还是隔壁李婶的被面呢!”


    干警们在一旁登记缴获的玉玺,圣旨和律法,这些荒诞的物件后来都成了局里的笑谈。


    消息像长了翅膀,先传到成都,再传到四九城,最后漂洋过海,出现在欧美各国的报纸上。


    最后得出结论,四九城根本没办法招惹欧美。


    四九城的四合院里,炭火盆烧得正旺,铜壶在火上咕嘟作响,壶嘴冒出的白气氤氲了窗棂。


    矮人头领单膝跪在炭盆旁,头盔上的绿光映着地上的青砖,手里捧着份刚传来的情报。


    “欧美情报网全动了。”


    矮人头领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的质感,指尖划过情报上的红圈。


    “CIA 去查西德新纳粹;克格勃停止了对辽西半岛的卫星监控,转头盯防南斯拉夫。


    北约联席会议上,约翰牛代表直接说四九城连农民称帝都管不住,不可能是幕后黑手。”


    曾毅把报纸扔在桌上,拿起铜壶给自己倒了杯热茶,茶叶在水中舒展。


    “这老张头倒成了功臣。”


    他吹了吹茶沫。


    “他们越觉得我们没能力,我们越能安心做事。”


    矮人头领又递上份文件:“政工干部的补充名单批下来了。按照您的要求,每个待接管地区预备了三套班子,都经过了三个月的特训,现在在河北的秘密基地待命。


    他们的忠诚度检测都是 100% 以上,没问题。”


    曾毅翻开文件,上面贴着政工干部的照片和简历,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履历上写着 “贫农出身,初中文化,参军三年”。


    他在几个人名旁画了圈:“把这几个调到锦绣之州,潜艇基地建好后,他们要负责周边村镇的管理,提前熟悉环境。”


    窗外的胡同里,收废品的铃铛声由远及近,伴随着孩子们的嬉笑声。曾毅走到窗边,看着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和追逐打闹的孩子,眼神平静。


    矮人头领站在他身后,头盔上的绿光在窗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欧美那边还在吵。”


    矮人头领低声说,“北约要增兵西德,华约就往波兰运导弹;美丽国在雪茄国搞演习,老大哥就派核潜艇去大西洋。他们互相咬得越来越狠。”


    曾毅点点头,转身走向里屋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太平洋的航线,从锦绣之州到四国岛,再到夏威夷海域,画着一条长长的虚线。


    他拿起红笔,在四国岛的位置重重画了个圈:“让阿铁用迫击炮轰对面本岛,动静越大越好,就说是清剿残余反抗势力。


    再给 CIA 递点假情报,说老大哥在帮华约改造潜艇,把水搅得再浑点。”


    矮人头领单膝行礼,头盔碰撞地面发出轻响:“明白。”


    他转身走向墙角的传送装置,淡蓝色的光圈在青砖上亮起,将她的身影吞没。


    四合院里只剩下炭火盆的噼啪声和铜壶的咕嘟声。


    曾毅看着地图上的红圈,指尖在锦绣之州的位置停留良久。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潜艇基地四个字,也照亮了那些隐藏在平静之下的暗流。


    此时的太平洋上,美丽军第七舰队的巡逻艇还在四国岛附近游弋,但声呐兵的注意力全在老大哥核潜艇的踪迹上。


    锦绣之州海边的山洞里,黄总正带领技术员调试新造的零件,金属碰撞声在溶洞里回荡。


    训练舱里,赵卫国抹了把汗,又开始了新一轮模拟考核,仪表盘的绿光映着他专注的脸庞。


    这场由巴中县老农称帝引发的闹剧,最终成了暗流涌动中的一块浮木,让四九城在全球的猜忌目光中悄然隐身。


    而那些藏在深山、隐于海底的力量,正借着这短暂的平静,积蓄着足以改变格局的能量。


    下一个目标是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