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俩儿子出生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春末的四九城,胡同里的槐树抽出新绿,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沾着晨露泛着微光。
曾毅家的四合院格外热闹,北屋的窗户敞开着,里面传来婴儿清脆的哭声,混着邻居们的道贺声,在晨光里织成温暖的网。
赵春燕靠在炕头上,怀里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婴儿,眉眼间满是柔和。
小家伙闭着眼睛,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
曾毅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小心翼翼地捏着婴儿的小手,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瓷瓶。
“就叫建党,曾建党,跟建国凑一对,多好。”
赵春燕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背。
“你倒会省事,建国、建党,倒是整齐。”
正说着,游戏世界中矮人首领传来消息。
“林小姐那边刚传来消息,昨天凌晨生了个男孩,母子平安。林小姐让我和您说,孩子就按照你以前给起的名叫建军。”
曾毅点点头,“告诉晓梅,让她好好养身体,等晚上,我过去看他们。”
矮人首领应是。
“哎,曾师傅家添大胖小子咯。”
院门口突然传来一大妈爽朗的声音,她手里端着个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搪瓷盆,里面卧着十几个红鸡蛋,热气裹着淡淡的艾草香飘满院子。
紧随其后的是一大爷,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胳膊上搭着件新缝的小棉袄,针脚比平日里做木工还细致。
二大爷背着半袋红糖,腰杆挺得笔直,三大爷则拎着个蓝布包,里面是他特意去王府井百货买的婴儿小袜子,每只上面都绣着小老虎,精致得不像他平日里抠门的样子。
“曾师傅,这棉袄是我媳妇连夜赶的,用的是去年托人买的细棉布,软和不硌人。”
一大爷把棉袄递过来,手指了指领口的暗扣,“特意多缝了两排扣,孩子长个子也能穿。”
曾毅连忙双手接过,指尖触到棉袄上的余温,心里暖烘烘的:“一大妈这手艺,比百货公司卖的还好,太费心了。
快屋里坐,春燕刚能下床,正念叨着要谢谢您几位呢。”
二大爷把红糖往桌上一放,清了清嗓子。
“谢啥,都是一个院的邻居,你家建国小时候,我还抱过呢。
再说今年工厂效益确实好,我那二小子在机床厂,上个月还涨了五块工资,这点红糖不算啥。”
三大爷也跟着附和,却不忘精打细算:“这袜子是精梳棉的,耐穿,一双能穿大半年,比买便宜货划算。我特意挑了老虎图案,镇宅辟邪,孩子好养活。”
赵春燕在炕上笑着搭话:“三大爷还是这么会过日子,不过这袜子是真好看,等建党大点穿上。”
正说着,院门口又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刘影推着二六自行车走进来,车后座上坐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是九岁的刘慧芳。
慧芳穿着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衫,手里捧着个布偶,见到曾毅,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规规矩矩地鞠了个躬。
“干爹好!祝干爹和干妈添丁之喜!”
曾毅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从兜里掏出块水果糖塞给她:“慧芳都长这么高了,越来越懂礼貌。”
刘影站在旁边,手里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两罐麦乳精,语气带着几分局促。
“也没什么好送的,这麦乳精给孩子补身子,听说对产妇也好。”
“你能来就好,还带什么东西。”
赵春燕在炕上招呼道,“快屋里坐,刚煮的红糖水,喝点暖暖身子。”
刘影刚要应声,院门口又传来何雨柱的声音,他手里提着个食盒,脸上带着不自在的笑:“那个我熬了点小米粥,还卧了俩鸡蛋,给春燕补补。”
慧芳看到他,眼神亮了亮,却还是先转头问刘影:“妈,我能叫爹了吗?”
刘影点点头,她才跑到何雨柱跟前,小声喊了句:“爹。”
何雨柱的眼睛瞬间红了,连忙从兜里掏出个铁皮青蛙玩具,塞到她手里。
“拿着玩,爹给你买的新的,上了弦能蹦老高。”
慧芳接过玩具,蹦蹦跳跳地去找曾建国了。
曾建国已经五岁,穿着小军装,正蹲在院子里给妹妹梅花演示怎么玩弹弓,那弹弓还是一大爷用桃木给做的,打磨得光滑发亮。
看到慧芳来,他立刻站起来,拉着她的手往屋里拽:“慧芳姐,我带你看我弟弟,他的小手可小了,跟小馒头似的!”
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刘影和何雨柱面对面站着,谁都没说话。
一大爷看在眼里,故意把手里的木工刨子往石桌上一放,笑着打圆场。
“柱子,你这粥熬得真香,我在门口就闻见了。快进屋盛一碗给春燕,她刚生完孩子,就该吃点你这手艺。
刘影啊,你也别站着,慧芳跟建国玩得高兴,你陪春燕说说话,女人家聊孩子。”
何雨柱梗着脖子,却还是拎着食盒进了屋;刘影犹豫了一下,也跟着走了进去。
屋里,赵春燕接过何雨柱递来的粥碗,故意说道。
“柱子哥,你这手艺还是这么好,前阵子我孕吐厉害,就想喝你熬的小米粥,曾毅熬了好几次,都没你这味儿。”
刘影坐在炕沿上,手里逗着建党,闻言动作顿了顿。
何雨柱挠了挠头,语气有些不自然。
“嗨,就是多放了点姜丝,去去寒。前阵子看你腿肿,我还特意让一大爷给你捎了些冬瓜,熬汤喝消肿。”
二大爷在旁边搭腔:“可不是嘛!柱子这人心细,就是嘴不让人。”
屋里的气氛渐渐缓和,刘影看着慧芳和建国在院子里追着铁皮青蛙跑,又看了看何雨柱笨拙地给孩子掖被角的样子,嘴角悄悄勾起一抹笑。
何雨柱余光瞥见她的表情,心里也松了些,不再像刚才那样拘谨,甚至还主动说起慧芳在学校得小红花的事,眼睛里满是骄傲。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炕上的婴儿身上,暖融融的。曾建国和兰兰、慧芳三个孩子围在炕边,好奇地看着刚出生的建党,小脑袋凑在一起。
不大的功夫,邻居各自回家,曾毅定好了过几天摆酒。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东西都能买到了,没有历史上那种困境了。
尤其是那场十年,一点消息都没有。
邻居们渐渐散去,院子里恢复了宁静,只剩下婴儿偶尔的哭声和孩子们的笑声。
曾毅送刘影和慧芳到院门口,看着她们的自行车消失在胡同拐角,才转身回来。赵春燕靠在炕头,笑着问。
“怎么样,看他俩那样,有戏吧?”
曾毅坐在她旁边,拿起桌上的和田玉锁,放在建党手边:“急不来,俩都是犟脾气,得慢慢磨。
不过有我们帮着撮合,总有机会的。你看慧芳那孩子,刚才还跟我说想让爹陪她去公园,心里盼着呢。”
曾毅点点头,目光落在炕上熟睡的建党身上,眼神平静:“让他们折腾去,咱们先把家里的事顾好。
孩子们还小,春燕你得好好养身体才是要紧的。”
夕阳西下,胡同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混着饭菜的香味。
曾毅家的烟囱也冒出青烟,里面炖着给赵春燕补身体的鸡汤,香气飘出院子,引得三大爷家的小孙女在门口探头探脑。
屋里,赵春燕哼着摇篮曲。
生活挺好,三儿子俩闺女。
曾毅满意的点点头。
再过几天吧,不知道谁倒霉,找个国家给自己俩儿子的出生助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