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杨厂长挖人风波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排好队排好队,挤什么挤,今天书够蛤,别挤,再挤不开门了哈。”


    新华书店门口天没亮就一大堆的人,队伍里既有穿着工装的轧钢厂工人,也有背着帆布包的外地技术员,甚至还有戴着眼镜的研究所职员。


    所有人的目标都只有一个,抢购曾毅新出版的《手艺大练兵:四级钳工从入门到精通》。


    书店的玻璃窗上贴着 “今日加印5000册,售完即止” 的红纸,刚贴上去不到半小时,红纸下方就被工人用粉笔添了一行字。


    “明日请早,来晚无书。”


    轧钢厂的老钳工王师傅天不亮就揣着两个窝头来了,排到中午才攥着一本带着油墨香的书挤出人群。


    他小心翼翼地把书揣进怀里,贴着胸口的位置,像是护着什么宝贝。


    “可算买到了。我那俩徒弟昨天跟我哭,说要是再买不到,就没法跟车间的人交代,现在厂里谁不盼着曾先生的书。”


    现在曾毅已经不再被称为同志了,而是先生。


    这也是工人对于曾毅的尊重。


    此时的红星轧钢厂,几乎每个车间都能看到曾毅的书。


    有的工人把书放在工具箱上,干活间隙就翻两页,有的技术员把重点章节抄在笔记本上,贴在机床旁。


    甚至连食堂的师傅,都能跟人聊两句复杂工件的装夹技巧,曾毅的书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手册,成了厂里的 硬通货,连换班时的烟卷,都有人用借看一天书来换。


    书的热度像春风一样,很快吹到了工业部。


    老杨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四级钳工教材,嘴角抑制不住地往上翘。


    自从两年前从轧钢厂调到工业部,他就一直关注着曾毅的动态,如今看到这本书的销量和口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要是能把曾毅调到工业部来,专门负责编写技术教材,那对全国的工业发展都是大好事。


    “老周,你看这事可行不?”


    老杨把书推给对面的同事,语气带着兴奋。


    “曾毅的书接地气,工人看得懂,用得上,比咱们部里那些专家写的理论书实用多了。要是让他专门写书,再培养几个助手,以后咱们国家的钳工技术水平肯定能上一个大台阶。”


    老周翻了几页书,点点头又摇摇头。


    “想法是好,可你忘了曾毅现在是红星轧钢厂的人?李怀德把他当宝贝疙瘩,你想挖人,李怀德能同意?”


    “这有什么不同意的?”


    老杨摆摆手。


    “调到工业部是提拔,是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李怀德要是识大体,就该支持。我这就写报告,跟上面申请一下。”


    没等老杨的报告递上去,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先飞到了李怀德的耳朵里。


    那天李怀德正在车间检查生产,通讯员匆匆跑过来,附在他耳边说了几句。


    李怀德的脸瞬间沉了下来,手里的搪瓷缸啪地砸在机床旁。


    “老杨这小子,忘本了。刚调去工业部,就想挖我的人,这也太不地道了。”


    车间里的工人听到动静,都围了过来。


    王师傅放下手里的活,凑过来说。


    “厂长,不能让曾先生走啊。”


    “就是啊厂长。”


    年轻工人小李也急了。


    “曾先生的书都是结合咱们轧钢厂的实际情况写的,要是去了工业部,以后写的书说不定就不接地气了。”


    李怀德越听越上火,转身就往办公室走。


    “你们放心,有我在,谁也别想把曾毅从轧钢厂带走。”


    回到办公室,他第一时间拨通了老丈人的电话。


    “爸,老杨要挖曾毅,您可得帮我想想办法。”


    李怀德对着电话喊,语气带着委屈。


    “曾毅是咱们轧钢厂的门面啊,他要是走了,厂里的生产和技术革新都得受影响,这不是拆我的台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老丈人的声音。


    “小杨这事确实欠考虑,你先别急,我跟工业部的领导通个气。不过你也别太激动,最好能想个办法,让工业部知道曾毅在轧钢厂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不会再提调人的事。”


    挂了电话,李怀德立刻召集车间主任开会。不到一个小时,一个 “万人请愿” 的计划就定了下来。


    每个车间的工人自愿签名,写下恳请曾毅留在轧钢厂的请愿书,再由李怀德亲自送到工业部,让老杨看看轧钢厂工人的态度。


    第二天一早,李怀德抱着一摞厚厚的请愿书,走进了工业部的大楼。


    请愿书的封面上用红笔写着红星轧钢厂全体工人请愿书,里面每一页都签满了名字,有的名字歪歪扭扭,有的还按了红手印,甚至还有老工人用毛笔写了曾毅留厂,厂兴我荣的横批。


    老杨看到请愿书时,脸瞬间红到了耳根。


    他没想到李怀德会来这一手,更没想到曾毅在轧钢厂的威望这么高。


    “李厂长,这是误会,我就是随口一提,没真想挖人。”


    老杨搓着手,语气带着尴尬。


    “你看这事闹的,我这就跟上面说,不再提调人的事了。”


    李怀德抱着胳膊,脸色依旧不好看。


    “老杨,不是我说你,咱们都是从轧钢厂出来的,得念着厂里的好。曾毅在厂里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你把他调去部里,反而屈才了。以后这种不地道的事,可别再干了。”


    “是是是,你说得对,是我考虑不周。”


    老杨连连点头,心里暗暗庆幸,幸好没把报告递上去,不然现在更下不来台。


    这场挖人风波就这么不了了之,可工业部里还有一群人坐不住了,正是两年前顶着曾毅的名头,编写《工业技术基础》的那几个工程师。


    当初那本书因为内容空泛,脱离实际,被工人骂作 “纸上谈兵”,如今曾毅的四级钳工教材火了,两本书一对比,更显得他们当初不用心。


    工业部的领导本来就对那几个工程师有意见,现在借着由头,直接下了命令。


    “你们几个去基层锻炼锻炼,到轧钢厂的车间里跟着工人学技术,什么时候能写出真正实用的技术手册,再回来上班。”


    这几个工程师接到命令时,脸都白了。


    他们哪里吃过车间的苦,可领导的话又不能不听,只能硬着头皮收拾行李,去了红星轧钢厂。


    刚到车间那天,王师傅看着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工装,笑着说。


    “几位工程师,欢迎来咱们车间。以后跟着我们好好学,保准比在部里写那些空理论强。”


    几个工程师红着脸,不敢说话,只能跟着工人去熟悉机床。


    他们心里清楚,这次下放,算是把人丢到姥姥家了,要是再学不到真本事,以后在工业部就更抬不起头了。


    而此时的曾毅,还在四合院里安安静静地编写五级钳工教材。


    他对外面的风波一无所知,只是偶尔听到李怀德跟他提了一句 “工业部想调你去,我给回绝了”,他也只是笑着点点头。


    “我在厂里挺好的,能接触到实际的机床和工人,写出来的书才有用。”


    夕阳西下,曾毅放下钢笔,走到院里。石榴树的芽尖又长了些,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晃动。他想起白天去轧钢厂时,看到工人拿着四级钳工教材讨论技术的场景,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对他本体来说,能让工人学到实用的技术,比什么都重要。至于调去工业部还是留在厂里,根本不重要。


    车间里,那几个下放的工程师正跟着王师傅学习磨钻头。王师傅手把手地教他们调整角度,嘴里念叨着。


    “磨钻头讲究‘两刃三尖’,角度不对,钻出来的孔就不圆。”


    工程师们拿着砂轮,小心翼翼地打磨着,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们终于明白,曾毅的书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名气,而是因为每一个字都来自实际操作,每一个技巧都经过了机床的检验。


    夜色渐深,轧钢厂的机床还在运转,四合院里的煤油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