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生活的意义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曾顾问,又去看您的信啊?”


    守在瓦房门口的保卫科老周,正靠在门框上抽烟,看到曾毅过来,连忙打招呼。


    他和另外三个保卫科同事,被李怀德安排在这里二十四小时轮班,任务就是看守这些信件,连一只苍蝇都别想随便飞进去。


    曾毅提着一个装满手稿的帆布包,从工会办公室往四合院走,路过一排四合院时,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这五套连在一起的房子,如今全成了他的“书信仓库”,从第一本钳工书出版至今,全国各地工友寄来的信,已经塞满了整整四间四合院,剩下一间刚收拾出来,没几天又堆起了半人高的信封。


    听到老周打招呼,曾毅点点头,走到瓦房门口,看着门上那把厚重的铜锁。


    “今天的信送过来了吗?”


    “刚送过来,在最里面那间屋,我给您码整齐了。”


    老周掏出钥匙,打开铜锁,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混杂着油墨和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木架从地面搭到屋顶,上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信封,每个木架上都贴着标签。


    “1966年上半年,东北三省”。


    “1967年下半年,江南地区”。


    “技术咨询类,机床维修”。


    曾毅走到最里面的木架旁,随手拿起一个信封,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落款是“山西大同煤矿 王建国”。


    他拆开信,里面的信纸皱巴巴的,字里行间却满是激动。


    “曾同志,您写的四级钳工书我看完了,照着书里的方法修好了矿上的掘进机,矿长还表扬了我。我没什么文化,不会说好听的话,就想跟您说声谢谢。”


    这样的信,曾毅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有请教技术难题的,有分享学习心得的。


    涉及技术问题的,曾毅每封信都会看,遇到技术咨询,还会亲笔回信,详细解答问题。


    “这些信可真是宝贝啊。”


    老周站在一旁,看着满屋子的信封,语气带着感慨。


    “上次派出所的李所长过来检查,说这要是出了点事,咱们轧钢厂,街道办,派出所,谁都跑不了。


    现在工人地位这么高,这些信都是工友们的心意,要是丢了或者坏了,咱们可没法交代。”


    曾毅合上信,把它放回原位,心里有些无奈。


    他当初也没想到,自己写几本书,会收到这么多信。刚开始信不多,还能放在四合院的堂屋里,后来信越来越多,李怀德就找街道办协调,把胡同里的四合院都帮曾毅买了过来,专门用来存放信件,还派了保卫科的人看守。


    街道办和派出所也格外重视,每周都会派人来检查消防安全,生怕出一点差错。


    “辛苦你们了。”


    曾毅拍了拍老周的肩膀。


    “以后要是信太多,记得跟我说,咱们再想办法腾地方。”


    从四合院出来,曾毅回到自己的四合院。刚进门,就看到赵春燕正蹲在院里做饭。


    “回来了?快洗手吃饭,我给你做了红烧肉。”


    赵春燕站起身,擦了擦手上的灰。


    曾毅洗手坐下,看着桌上的红烧肉,却没什么胃口。


    他拿起一本校样,翻了几页,脑子里却不由自主地想起非洲的情况。


    自从1967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很少关注非洲的局势了,矮人头领偶尔传来的情报,他也只是匆匆扫一眼,没心思细究。


    以前他还会盘算着如何利用非洲的乱局,为四九城争取更多时间,现在却满脑子都是五级钳工教材的细节,还有那些没来得及回复的信件。


    曾毅知道,非洲的乱局短时间内不会结束,只要自己隔三差五扔点治疗药剂什么的,各国势力会为了虚无缥缈的“神物”互相厮杀,这对四九城来说是好事,能让国家有更多时间发展工业和海防。


    可他现在实在没精力关注这些,光是回复信件和修改教材,就已经占满了他所有的时间。


    第二天一上班,曾毅就把自己关在小办公室里,开始修改五级钳工教材的校样。


    刚改了几页,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了,老王拿着一摞信件走进来。


    “曾顾问,这些是昨天收到的技术咨询信,你看看要不要优先回复。”


    曾毅接过信件,大概翻了翻,有来自鞍钢的工人,有来自上海机床厂的技术员,还有来自军工企业的工程师,他们遇到的问题都很具体,需要详细解答。


    曾毅拿出信纸和钢笔,开始一封封回复,从刀具的选择到切削速度的调整,每一个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生怕对方看不明白。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曾毅才回复了不到十封信,手指却已经有些发酸,怀念计算机。


    他揉了揉手腕,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心里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这样的满足感是弄死多少外人都不能描述的。


    “曾顾问,厂里的老师傅们想请你下午去车间,给他们讲讲‘高精度量具的校准方法’,你看有空吗?”


    生产科长老张推门进来,语气带着期待,“他们说上次听你讲了一次,还没听够,好多细节想再问问。”


    曾毅点点头。


    “没问题,下午两点我过去。”


    下午两点,曾毅准时来到车间。老师傅们早就围在一台机床旁等着了,有的手里拿着笔记本,有的拿着量具,眼里满是期待。


    曾毅拿起一把百分表,放在机床的工作台上,开始详细讲解校准方法。


    “首先要检查百分表的指针是否灵活,有没有卡滞的情况,然后调整底座的水平,确保测量时不会出现误差。”


    老师傅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打断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曾毅耐心地一一解答,还亲自示范操作,直到所有人都明白为止。


    等他讲完,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夕阳透过车间的天窗,洒在机床和工人们的脸上,暖洋洋的。


    “谢谢曾顾问,这下我终于弄明白了。”


    老钳工王师傅握着曾毅的手,特别激动。


    “以后再遇到高精度测量的问题,就不用再瞎琢磨了。”


    曾毅笑着点点头。


    回到办公室,曾毅继续回复信件。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老王过来催了他好几次,让他早点下班,他都摆摆手说再等会儿。


    直到办公室里的光线暗得看不清字迹,曾毅才收拾好东西,锁上门往家走。


    路上,他路过那排书信仓库,看到老周和同事正在门口交接班,手里拿着手电筒,仔细检查着仓库的门窗。


    回到四合院,赵春燕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夜色渐浓,曾毅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继续修改五级钳工教材的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