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打包几个小目标?
作品:《我都成首富了,你才来认亲?》 “我明白了。”
顾泽的语气依旧平静,仿佛杨文刚才描述的,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方向。那么,杨教授,你们研究所现在,都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这个问题,就像是打开了泄洪的闸门。
杨文那边立刻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诉苦大会。
“顾总,您问到点子上了!我们缺!什么都缺!”
“首先是设备,我们那台基因测序仪还是五年前从浙大实验室淘汰下来的,跑一次数据要一天一夜,人家最新的型号只要两三个小时!”
“还有超净工作台,离心机,PCR仪……都该换了!”
“然后是场地!我们现在租的这个地方,不到三百平,二十个人挤在一起,连个独立的细胞培养室都紧巴巴的。要想扩大研究规模,场地至少要翻五倍!”
“还有经费!各种生物试剂,细胞培养基,哪一样不是拿钱在烧?我那几个博士生,跟着我连轴转,我给他们发的补贴,说出去都丢人!”
“对了,还有高品质的细胞材料,那个更是……”
顾泽听得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
好家伙。
听这意思,这研究所就剩个空壳子和一帮人了。
他好笑地打断了杨文的哭穷。
“停。杨教授,你先别说缺什么了。”顾泽换了个问法,“你直接告诉我,你们现在,什么不缺?”
“……”
这个问题,显然把杨文给问住了。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像是在认真盘点自己那点可怜的家当。
半晌,他才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可能……暂时不缺人吧。我带的这几个学生,都挺能吃苦的,对项目也忠心。”
“不过……不过要是以后研究铺开了,人手肯定也不够,尤其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的顶尖人才,缺!肯定缺!”
得。
绕了一圈,等于什么都缺。
顾泽靠在椅背上,手指又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敲着桌面。
他沉吟了片刻,轻飘飘地说道:
“这样啊……那听起来,要投的钱可不少。要不,我还是不投资了吧。”
“别!!!”
一声凄厉的呐喊,差点把顾泽的手机听筒给震破。
杨文是真的急了,声音里都带上了哭腔:“顾总!顾总您再考虑考虑!”
“我们不是说什么都要!真的!您哪怕……哪怕就帮我们换一台测序仪,我们研究的效率都能提升好几倍啊!一点点!只要一点点支持就行!”
那股卑微,隔着电话线都扑面而来。
一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顶级学者,被逼到这个份上,也是够可以的。
顾泽心里暗笑一声,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先让你看到天堂,再把你打入地狱,最后,再由他亲自把你从地狱里捞出来。
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对他感恩戴德,才会明白谁才是唯一的救世主。
“杨教授,别激动。”
顾泽的语气陡然一转,之前那点玩笑的意味消失得无影无踪。
“投资的事情,我不想考虑了。”
杨文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
完了。
自己太心急,把人给吓跑了。
然而,顾泽的下一句话,却让他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大脑一片空白。
“我打算,直接把你们研究所买下来。”
“你开个价吧。”
“什么?”
杨文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买……买下来?
开什么玩笑!
投资,可能几百万,几千万就能看到效果。
可收购一个研究所,连带所有无形资产、技术专利和人员,那……那可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了!
起步都得以亿为单位计算!
这个启航科技的顾总,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顾……顾总……”杨文的声音都结巴了,“您……您没开玩笑吧?我们这……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
顾泽淡淡地打断了他,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气。
“你就给我估个价。”
“告诉我,你们文远生物科技研究所,从里到外,从设备到人,打包带走,大概值几个小目标?”
电话那头,杨文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发出咕咚一声清晰的吞咽。
几个小目标?
这个量词,用得就他妈的离谱!
这一瞬间,杨文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建立的世界观,被这轻飘飘的一句话给砸得稀碎。
他不是在跟一个投资人谈话,他像是在跟一个从神话里走出来的财神爷打电话。
这位老板,好像是来真的。
他大脑飞速运转,研究所里那些破铜烂铁一样的仪器,就算再老旧,打包卖废铁也能凑个几千万。
再加上这些年积累的实验数据、几项还在申请中的专利技术,还有……还有他们这二十多号人。
一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聘教授,带着一群浙大出来的高材生,这个无形资产,怎么算?
给高了,怕把这财神爷吓跑。
给低了,又对不起自己这几年的心血和兄弟们的青春。
他咬了咬牙,像是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声音依旧带着点发抖,报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已经很保守的数字。
“如果……如果您是说全部,包括所有权和我们整个团队未来的合同……我估摸着,大概……大概要五个亿。”
说完这个数字,杨文自己都屏住了呼吸,手心全是汗。
五亿。
电话这头的顾泽,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多吗?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财富。
但对于一个立志要攻克癌症的顶尖生物研究所……
顾泽脑子里闪过前世那些医药巨头动辄上千亿的年研发投入。
这么一比,五个亿,简直跟白送一样。
这价格,便宜得有点不正常。
“这研究所,现在是谁说了算?”顾泽直接问到了核心。
“研究所是我牵头成立的,但……当年启动资金,还有几个看好我的老板一起出的。”
杨文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主要负责技术,占一部分技术股,他们出钱,占大头。”
原来是这样。
一帮只想短期套利的商人,和一个只想搞科研的科学家。
怪不得。
在那些商人眼里,这个连年亏损、看不到任何回报希望的研究所,恐怕早就成了个烫手山芋。
现在有人愿意出五个亿来接盘,他们估计做梦都要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