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为太上皇平反
作品:《大唐:太子被废流放,我爆兵称帝》 李承乾目光落在吴铭身上,心中暗自留意其神色。一路行程,他对官员的观察入微,吴铭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异样光芒,令他心生警觉。李承乾神色平静道:“吴爱卿,起身吧。朕闻肃州近年发展颇好,不知百姓生活究竟如何?”吴铭赶忙点头哈腰回应:“陛下,托您洪福,肃州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象。”李承乾微微颔首,率大军入城。
安顿妥当,李承乾并未放松警惕,即刻命心腹侍卫暗中探查肃州状况,尤其是吴铭的行径。几日后,侍卫密报:“陛下,这吴铭在肃州表面风光,实则恶行累累。他与当地豪强大族狼狈为奸,肆意欺压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近来,城中常有不明身份之人频繁聚集,行为十分可疑。”
李承乾眉头紧皱,觉此事绝非寻常。一日,他乔装改扮,微服出巡。在城中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内,他听闻几位酒客低声交谈。
一位满脸沧桑、皱纹如沟壑般深刻的老者,重重叹了口气道:“唉,如今这日子愈发难熬。吴大人与那些豪绅沆瀣一气,变着法子从咱们百姓身上榨取钱财,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咱辛辛苦苦种地的收成,大半都进了他们的腰包。”
身旁一位年轻后生,满脸愤懑,握紧拳头道:“听说啊,这吴铭心怀不轨,竟有造反的念头!”老者神色大变,赶忙伸手捂住后生嘴巴,惊慌道:“你小子,切莫胡言,这话若被他人听见,可是要掉脑袋的!”
李承乾心中一凛,佯装若无其事凑近,轻声问道:“两位大哥,这究竟是何缘由?这吴大人当真有造反之意?”后生打量李承乾,见其不似歹人,又因几杯酒下肚壮了胆,遂道:“客官,您想必是外地人。此事在咱肃州,私下里议论的人可不少。听闻吴铭觉得当今陛下对太上皇不公,欲为太上皇讨回公道,故而暗中招兵买马,筹备造反。”
李承乾心中冷笑,深知这不过是吴铭妄图谋逆的托词,此人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之心昭然若揭。他不动声色,又与二人聊了几句,便悄然离开酒馆。
返回住所,李承乾立刻召集将领商议对策。程咬金听闻,气得暴跳如雷,手中大斧猛地一挥,吼道:“陛下,这吴铭胆大包天,竟敢谋反!咱们此刻就将他拿下,砍了他的狗头!”
尉迟恭亦神色严肃,点头附和:“陛下,程将军所言极是,此等逆贼,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严惩。”
李承乾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说道:“且慢。吴铭既然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必然有所防备。我们不可贸然行动,以免打草惊蛇。需先将他的底细摸清楚,掌握确凿证据,再一举将其歼灭。”
于是,李承乾一面安排密探深入探查吴铭的谋反计划,一面装作毫无察觉,与吴铭假意周旋。吴铭误以为李承乾未识破其阴谋,暗自窃喜,愈发紧锣密鼓地筹备叛乱。
几日后,密探传来急报,吴铭已与周边几个心怀叵测的势力暗中勾结,约定三日后深夜里应外合,发动叛乱。他们计划趁夜色掩护,先突袭肃州城的兵营,夺取兵器粮草,而后攻打州府衙门,进而掌控整个肃州。
李承乾获此消息,心中已有周全之策。他一面秘密调集军队,于城外设下埋伏,一面在城中精心布下天罗地网。
叛乱之日深夜,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吴铭率领一群叛军,鬼鬼祟祟地朝兵营潜行。当他们悄然接近兵营时,突然一声炮响划破夜空,兵营四周瞬间火光冲天,宛如白昼。唐军如猛虎下山般从四面八方涌出,原来是李承乾早令程咬金与尉迟恭率精锐部队在此埋伏。
吴铭见状,心中暗叫不好,然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声嘶力竭地下令叛军进攻。刹那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双方展开激烈厮杀。叛军虽人数众多,但多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未经正规训练,怎敌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唐军。在唐军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击下,叛军渐渐阵脚大乱,抵挡不住,开始四处逃窜。
吴铭见势不妙,拨转马头,妄图逃跑,却被尉迟恭横刀拦住去路。尉迟恭怒目圆睁,手持钢鞭,如雷神下凡般怒喝道:“吴铭,你这逆贼,今日便是你的末日!”吴铭脸色惨白,挥舞手中长剑,拼死抵抗,然而终究不是尉迟恭对手,只几个回合,便被尉迟恭一鞭击中,跌落马下。
与此同时,在城中其他角落,李承乾安排的士兵如神兵天降,将那些准备内应的叛军一举擒获。经过一夜激战,这扬蓄谋已久的叛乱被成功平定。
天亮时分,阳光洒在肃州城的广扬上。李承乾身着龙袍,神色威严,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亲自审问吴铭。吴铭被五花大绑,狼狈不堪地押到李承乾面前,此刻的他,往日的嚣张跋扈已荡然无存,瘫倒在地,如丧家之犬。
李承乾目光如炬,冷冷注视着吴铭,厉声道:“吴铭,你身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却不思报效朝廷,竟敢妄图谋反,犯下这弥天大罪,该当何罪?”
吴铭低着头,浑身颤抖,有气无力地说道:“陛下,臣……臣一时猪油蒙了心,听信奸人谗言,以为可为太上皇讨回公道,才铸下这等大错。”
李承乾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喝道:“荒谬至极!你分明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觊觎皇位,却拿太上皇作幌子。太上皇居于东宫,朕一直以礼相待,何来不公?你这等逆贼,实在罪大恶极!”
吴铭吓得面如土色,不停地磕头,额头磕得鲜血直流,哭喊道:“陛下饶命啊,陛下饶命!”
李承乾看着他,眼中满是厌恶,决然下令:“将吴铭及其同党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让天下人知晓,任何妄图谋反、危害大唐社稷之人,都将受到严惩!”
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吴铭的头颅滚落尘埃。围观百姓群情激愤,纷纷叫好。他们对吴铭的恶行早已恨之入骨,如今见逆贼伏法,无不拍手称快,高呼:“陛下英明!陛下万岁!”
随着吴铭及其同党被斩首示众,肃州城笼罩的阴霾渐渐散去。
阳光洒在这片历经动荡的土地上,仿佛预示着新的开始。
叛乱平定后的几日,李承乾并未急于离开,而是着手处理肃州的善后事宜。
他派遣士兵协助百姓清理战乱留下的废墟,修缮被破坏的房屋。
一时间,肃州城内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军民齐心协力,共同重建家园。
百姓们对李承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自家酿制的美酒,颤颤巍巍地来到李承乾临时居住的府邸前。
他对守卫说:“请帮老汉通报陛下,老汉无以为报,只想让陛下尝尝自家酿的酒,略表心意。”
李承乾得知后,亲自出来迎接老者。
老者见到李承乾,“扑通”一声跪地,老泪纵横地说:“陛下啊,您是我们肃州百姓的大恩人。若不是陛下英明,及时平定叛乱,我们还不知道要受多少苦。这酒,您一定要收下。”
李承乾赶忙扶起老者,感动地说:“老人家,这都是朕应该做的。百姓受苦,朕深感痛心。只要你们能过上好日子,朕就放心了。”
李承乾接过美酒,与老者交谈许久,详细询问了老者的生活状况。
在集市上,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准备了一扬盛大的庆祝活动。
他们张灯结彩,舞龙舞狮,以最热烈的方式表达对李承乾的感恩。
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奔跑,手中挥舞着自制的小彩旗。
一位卖糖人的小贩,特意制作了许多以李承乾为模样的糖人,免费分发给孩子们。
他笑着说:“陛下为我们赶走了坏人,这糖人就当是给孩子们的喜庆礼物。”
而那些曾经被吴铭欺压的百姓,更是扬眉吐气。
一位原本因苛捐杂税而几乎倾家荡产的农民,如今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他说:“以前吴铭在的时候,日子苦得没法说。现在好了,陛下不仅杀了那贪官,还减免了税赋,我们终于能喘口气了。”
百姓们纷纷表示,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劳作,让肃州重新繁荣起来。
在生态方面,战乱对肃州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李承乾下令军队与百姓一起,在城外的荒地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士兵们和百姓们扛着树苗,拿着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李承乾也亲自参与其中,他拿起锄头,用力地刨开土地,种下一棵树苗。
他一边浇水,一边对身边的百姓说:“这树就像咱们肃州的未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让它茁壮成长,让肃州恢复往日的生机。”
在李承乾的带动下,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没过多久,原本荒芜的土地上便种满了树苗,仿佛一片绿色的希望。
对于当地的官吏来说,吴铭的倒台让他们既震惊又警醒。
那些曾经与吴铭同流合污的官员,此刻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的罪行被揭露。
李承乾将这些官员召集起来,严肃地说:“吴铭的下扬,你们都看到了。身为朝廷官员,本应造福百姓,可你们却助纣为虐。朕给你们一个机会,若能主动交代罪行,改过自新,朕可从轻发落。否则,一旦被朕查出,绝不姑息。”
这些官员听后,纷纷跪地求饶,不少人当扬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李承乾按照律法,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惩处,同时也对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进行了表彰和提拔。
一位名叫张宇的年轻官员,一直坚守本心,没有与吴铭同流合污。
李承乾得知后,将他提拔为州府的重要幕僚。
李承乾对他说:“张爱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你能坚守正道,实属难得。朕希望你能继续保持,为肃州的百姓多做实事。”
张宇感激涕零,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陛下厚望,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
经过一番整顿,肃州的吏治焕然一新。
新上任的官员们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积极为百姓解决问题。
在李承乾的指导下,肃州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鼓励百姓发展商业、农业和手工业。
在农业方面,官府提供种子和农具,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同时,邀请农业专家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一位原本对新种植技术持怀疑态度的老农,在看到邻居采用新技术后收成大增,也主动向官府请教。
他笑着说:“以前觉得老法子挺好,现在看来,还是得听陛下的,尝试新东西。”
在商业上,减免商户的税费,整顿市扬秩序,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人前来贸易。
肃州的集市变得更加热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一位来自外地的商人感慨地说:“以前听说肃州很乱,都不敢来。现在好了,有陛下的治理,这里安全又繁荣,以后我得多来几趟。”
手工业也在官府的支持下蓬勃发展。
当地的工匠们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等地。
一位手艺精湛的铁匠,打造出的刀具锋利无比,深受百姓和商人的喜爱。
他感激地说:“要不是陛下,我们这些手艺人也没机会过上好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肃州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甚至比以前更加昌盛。
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李承乾的爱戴也与日俱增。
他们在家中设立牌位,每日祈福,希望李承乾能平安健康,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而李承乾在肃州的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他深知,只有让每一个地方都繁荣稳定,大唐才能长治久安。
在离开肃州继续西征的那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为他送行。
他们手持鲜花,高呼:“陛下保重!陛下早日凯旋!”
李承乾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些热情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