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百姓惨状
作品:《大唐:太子被废流放,我爆兵称帝》 进入渭州城,城中景象更是让李承乾心头一紧。街边有不少百姓摆着简陋的摊点,售卖着家中仅有的几件破旧物品,眼神中满是无奈与绝望。李承乾心中忧虑,决定立刻深入调查。
他带着几个贴身侍卫,微服来到集市。只见一个面如菜色的妇人,身旁跪着两个瘦弱的孩子,面前的地上写着“卖儿卖女,换米求生”。李承乾心中一阵刺痛,走上前轻声询问:“大嫂,为何要卖孩子啊?”妇人抬起头,眼中噙满泪水,哭诉道:“大人,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这几年渭州天灾不断,地里收成几乎颗粒无收,家中又没了积蓄,为了能让孩子有条活路,只能出此下策。”
李承乾眉头紧锁,继续问道:“这天灾官府知晓吗?难道没有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妇人无奈地摇摇头:“大人有所不知,前几任刺史都不管我们死活,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就算有救灾的粮食,到了我们百姓手里也所剩无几。”
李承乾听闻,心中怒火中烧,暗下决心一定要彻查此事,拯救渭州百姓于水火之中。回到临时住所,他立刻召见渭州现任刺史赵德。
赵德身材矮胖,满脸油腻,得知皇帝召见,吓得浑身发抖,一路小跑着来到李承乾面前,“扑通”一声跪地:“陛下,微臣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罪该万死!”
李承乾冷冷地看着他,质问道:“赵德,渭州百姓生活如此艰难,卖儿卖女求生,你可知晓?”赵德吓得脸色苍白,连忙磕头:“陛下,微臣知晓,只是这几年渭州天灾频繁,实在是无力回天。”
李承乾怒喝道:“无力回天?还是你根本就不作为!百姓受灾,你不开仓放粮,却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你这刺史是怎么当的?”
赵德吓得瘫倒在地,结结巴巴地说:“陛下,微臣……微臣有罪。可之前几任刺史把粮仓都掏空了,微臣到任时,粮仓也没多少粮食了。”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说道:“你身为刺史,即便粮仓空虚,也该积极想办法,向朝廷求援,组织百姓抗灾自救。而不是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
赵德连连称是:“陛下教训得是,微臣这就去想办法。”
李承乾严肃地说:“你即刻去统计受灾百姓人数,以及所需粮食数量,上报于朕。朕自会安排调粮救济。”赵德领命后,匆匆退下。
李承乾随即召集随行大臣商议对策。程咬金气愤地说:“陛下,这些贪官污吏实在可恶,把渭州搞得民不聊生,应该严惩!”
尉迟恭也附和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再彻查历任刺史的罪行。”
李承乾点头道:“二位将军所言极是。传朕旨意,立刻从临近州府调集粮食,火速运往渭州。同时,安排太医在城中设立医馆,为患病的百姓免费诊治。”
几日后,大批粮食运抵渭州。李承乾亲自监督放粮,确保每一位受灾百姓都能领到足够的粮食。百姓们排着长队,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一位老者领到粮食后,激动地跪在地上,高呼:“陛下万岁!陛下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李承乾扶起老者,说道:“老人家,快快请起。朕是大唐的皇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朕的责任。”
在放粮过程中,李承乾发现有个别百姓身体虚弱,无法前来领取粮食。他便安排士兵将粮食送到这些百姓家中。其中有一户人家,家中只有一位卧病在床的老妇和她年幼的孙子。李承乾走进屋内,看到简陋的陈设和祖孙俩瘦弱的模样,心中十分不忍。他关切地询问老妇的病情,又叮嘱太医一定要悉心照料。老妇感动得泣不成声,拉着孙子的手说:“孙儿,长大后一定要记得陛下的大恩大德。”
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李承乾开始着手彻查渭州历任刺史的罪行。他任命房玄龄为主审官,带领一批精干的官员,对历任刺史的账目和所作所为进行详细调查。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终于查清了前几任刺史的恶行。原来,他们相互勾结,贪污救灾款项,私自挪用粮仓粮食,导致渭州在天灾面前毫无抵抗之力。房玄龄将调查结果呈给李承乾,李承乾看完后,怒不可遏:“这些贪官,为了一己私利,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实在罪大恶极!”
李承乾当即下令,将涉案的历任刺史及其同党全部缉拿归案,押往长安受审。同时,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对渭州的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李承乾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渭州。其中,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官员,为人正直,颇有才华。李承乾将他提拔为渭州的主簿,协助刺史赵德处理政务,并对赵德说道:“赵德,你要多向李正学习,痛改前非,好好为百姓做事。若再让朕发现你有任何不轨行为,定不轻饶!”赵德连忙点头称是。
在新一批官员的治理下,渭州开始逐渐恢复生机。李承乾又下令在渭州兴修水利,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他还鼓励商人来渭州经商,减免商税,以促进渭州的经济发展。
为了帮助百姓增加收入,李承乾根据渭州的地理特点,引导百姓发展特色产业。渭州山地较多,适合种植果树,李承乾便派人从外地引进优质果苗,免费发放给百姓,并邀请果农专家前来指导种植。一位名叫王二的农民,起初对种植果树心存疑虑,但在看到邻村有人种植后收益颇丰,也跟着种了起来。他笑着说:“以前只知道种粮食,没想到种果树也能赚钱,多亏了陛下的好主意。”
在商业方面,李承乾命人修缮了渭州的道路,改善交通条件,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前来。一时间,渭州的集市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一位来自长安的商人感慨地说:“以前听说渭州很穷,路也不好走,都不愿意来。现在好了,在陛下的治理下,这里商机无限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州的民生逐渐改善。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李承乾的感激之情也愈发深厚。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城中修建了一座生祠,供奉着李承乾的画像,每日焚香祈福,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李承乾在渭州推行一系列治理举措后,大军继续踏上西征之路。然而,渭州百姓的生活状况始终牵挂着他的心。在行军途中的间隙,李承乾决定再次微服返回渭州,亲自看看村落是否真如汇报中那般好起来了。
他仅带着几个贴身侍卫,身着朴素的布衣,扮成寻常商旅模样,悄然回到了渭州。他们首先来到了距离渭州城不远的一个小村落——青山村。
刚踏入村子,李承乾就感受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氛围。村道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偶尔能听到孩童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的声音。路边的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李承乾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院子里一位老者正坐在石凳上编着竹筐。看到陌生人进来,老者并未惊慌,而是热情地起身相迎:“几位客官,是路过口渴了吧?进来喝口水歇歇脚。”
李承乾笑着谢过,与老者攀谈起来:“老人家,看您这精神头不错啊,现在日子过得可好?”
老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好啊,好得很呐!多亏了陛下的好政策,前几年这村子穷得叮当响,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现在可不一样咯,不仅有了足够的粮食,还能靠做点小买卖赚点钱。”
李承乾心中一喜,接着问:“您说的做小买卖,是指什么呀?”
老者指了指旁边摆放整齐的竹筐,说道:“就像我编的这些竹筐,以前只能自己家用,现在啊,有商人专门来收,说是运到城里能卖个好价钱呢。村里还有些人跟着师傅学了手艺,做起了木工活,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咯。”
李承乾又问:“那孩子上学的事儿,现在解决得怎么样啦?”
老者一拍大腿,说道:“这也是陛下的功劳啊!村里新建了学堂,孩子们都能去念书识字。我那小孙子可喜欢上学了,每天回来还跟我讲学到的新知识呢。”
告别老者后,李承乾继续在村子里转悠。他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位师傅身边学习木工手艺,每个人都学得认真专注。其中一个叫小虎的年轻人看到李承乾,热情地打招呼:“大叔,您来看看我们做的木工活怎么样?”
李承乾走上前,仔细端详着他们制作的桌椅,质量上乘,工艺精细,不禁赞道:“做得真不错啊!你们这手艺学成了,以后可都是养家糊口的本事。”
小虎笑着说:“是啊,以前我们都不知道干啥能挣钱,多亏了官府请师傅来教我们手艺,还帮我们联系买家。现在大家都有了一技之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离开木工学习点,李承乾来到了村子的果园。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位果农王大哥看到李承乾,热情地递过来一个果子:“客官,尝尝我们村种的果子,可甜了!”
李承乾接过果子,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散开,他称赞道:“真甜呐!这果树种得好啊。”
王大哥开心地说:“这都是按照陛下派人教的法子种的。以前我们不会种,种出来的果子又小又酸,卖不上价钱。现在按照新法子种,果子又大又甜,好多商人都抢着来收,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呢。”
李承乾与王大哥聊了许久,了解到果园的规模不断扩大,村里还打算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水果,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收入。
从果园出来,李承乾看到一群妇女正围坐在一起,手中熟练地编织着草席。旁边一位年轻的姑娘看到李承乾,笑着说:“大叔,您看我们编的草席好看不?这也是官府教我们的,编好了有人来收,能补贴家用呢。”
李承乾看着精美的草席,点头称赞:“好看,你们手可真巧。”
一位年长的妇女接过话茬:“以前农闲的时候,我们都闲着没事干,现在好了,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点钱,多亏了陛下为我们着想啊。”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李承乾看到村子里炊烟袅袅,一片祥和的景象。他深知,渭州的村落确实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只是大唐众多地区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他去关注和治理。
李承乾在青山村看到的繁荣景象,让他心中稍感欣慰,但他深知,不能仅凭一个村子就断定渭州已全然焕然一新。于是,他决定再前往距离青山村较远的绿水村看看。
绿水村地处渭州边缘,与青山村相比,地势更为崎岖,交通也相对不便。当李承乾一行人抵达绿水村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村子里显得格外安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他们走进村子,发现这里虽也有一些新建的房屋,但整体氛围却不如青山村那般充满活力。李承乾看到一位年轻的村民正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便上前搭话:“兄弟,看你刚从地里回来,今年收成咋样?”
年轻村民抬头打量了一下李承乾,叹了口气说:“唉,收成倒是比以前好了些,可还是有些难啊。”
李承乾心中一紧,忙问:“怎么个难法?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年轻村民无奈地说:“我们这儿离城远,路又不好走,种出来的东西运不出去,只能便宜卖给那些来村里收的贩子,挣不了几个钱。而且,我们想跟着学手艺,可师傅也不愿意跑这么远来教我们。”
李承乾皱了皱眉头,继续问道:“那官府没管这些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