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 11 章

作品:《正义

    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高悬的国徽庄严肃穆,深棕色的木质审判台厚重沉稳,法槌静静躺在法官面前,象征着法律的威严。空气凝重得如同实质,混合着旧木料、纸张和一种名为“终局”的沉重气息。旁听席上座无虚席,除了神情严肃的司法人员、身着制服的警察,更多的是扛着长枪短炮、眼神锐利的记者,以及少数获准旁听的市民代表。每一双眼睛都聚焦在被告席上那个形销骨立、仿佛随时会散架的身影——陈建军。


    他穿着不合身的、略显宽大的看守所号服,手戴戒具,被两名法警搀扶着。头发花白凌乱,深陷的眼窝如同两个黑洞,里面没有任何神采,只有一片死寂的茫然和彻底的枯槁。他微微佝偻着背,头颅低垂,对法庭的庄严、旁听席的注视、甚至法官的询问,都毫无反应,像一具被抽走了灵魂的空壳。矿山营地那本黑色笔记本的内容和李知寒冷酷精准的推理,如同最彻底的格式化程序,抹去了他心中仅存的那点扭曲的“信念”,只留下无边无际的空洞和被利用的巨大耻辱。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肃静的法庭里回荡。指控陈建军犯故意杀人罪,手段残忍;犯盗窃罪(潜入刘三家放置鞋子);犯帮助毁灭证据罪(销毁信号发射器)。证据链环环相扣:超市小票、矿山发现的蓝锥矿及工具、陈建军部分破碎的供词、现场勘查报告、法医鉴定、刘三的不在场证明及嫁祸证据、王海涛笔记本中关于操控陈建军的详细记录…铁证如山。


    当法官最后询问:“被告人陈建军,你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及罪名,是否有异议?是否认罪?”时,整个法庭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他身上。


    陈建军缓缓地、极其缓慢地抬起头,动作僵硬如同生锈的木偶。他浑浊的目光空洞地扫过法官、公诉人、辩护律师,最后落在旁听席前排李星星、李知寒等人身上。他的嘴唇剧烈地哆嗦着,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从喉咙深处挤出几个嘶哑破碎、却清晰得如同惊雷的字:


    “我…认罪…法官…大人…” 声音干涩,没有任何起伏,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他顿了顿,眼神深处似乎有极其微弱的光芒挣扎了一下,随即彻底熄灭,只剩下更深的死寂,他如同梦呓般喃喃道:“…法律…无能…唯有…审判…” 声音轻若蚊蚋,却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瞬间在法庭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哗——”旁听席瞬间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记者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相机快门声疯狂响起,闪光灯连成一片!有人震惊,有人愤怒,有人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辩护律师脸色难看,试图解释这只是被告人精神崩溃下的呓语,但陈建军说完这几个字后,便再次深深地低下头,彻底陷入了沉默,仿佛刚才那句话耗尽了他残存的所有生命力。他拒绝再回答任何问题,拒绝进行任何自我辩护。他的沉默和那句梦呓般的“法律无能,唯有审判”,在此刻,成为了对王海涛理念最扭曲、最震撼的“殉道”宣言!


    法官重重敲下法槌,厉声维持秩序。最终,在铁证和被告人的认罪态度下,法庭当庭宣判:陈建军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犯帮助毁灭证据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槌落下,声音沉闷而悠长,仿佛为这场血腥的“课堂”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陈建军被法警带走,自始至终,没有再抬头看一眼。他的背影佝偻、绝望,像一个被命运彻底抛弃的符号,消失在法庭侧门幽暗的通道里。


    然而,法庭的宣判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风暴的起点。


    宣判结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社会舆论。网络热搜榜瞬间被相关词条霸占:


    *  **#高利贷逼死人反被杀 凶手判死缓#**


    *  **#陈建军当庭喊出‘法律无能’#**


    *  **#‘判官’王海涛是谁?#**


    *  **#私刑正义是否可行?#**


    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撕裂着舆论场:


    *  **支持陈建军,质疑司法公正:** “周扒皮这种人渣早就该死了!陈建军是英雄!”“法律管不了恶人,还不许人自己讨公道?判死缓太重了!”“他女儿老婆都被逼死了,法律给过他公道吗?现在倒来审判他了?讽刺!”“‘法律无能’喊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  **谴责陈建军,维护法律尊严:** “杀人就是犯罪!再悲惨的遭遇也不是杀人的理由!”“支持法院判决!法律再有不完善,也绝不能用私刑代替!”“那个躲在背后的‘判官’才是真正的恶魔!陈建军是被利用的可怜虫!”“‘法律无能’?没有法律,这社会早乱套了!键盘侠们醒醒吧!”


    *  **对“判官”王海涛的病态推崇:** “判官牛逼!替天行道!”“这布局,这操控,简直是犯罪艺术家!”“希望判官继续出手,清理那些法律管不了的垃圾!”“他才是真正的正义执行者!”


    *  **理性分析,担忧社会撕裂:** “悲剧的根源是周强的恶行和监管的缺失,不能简单归咎于法律或美化私刑。”“王海涛是在利用人们的愤怒和绝望,煽动社会对立,其心可诛!”“必须尽快抓住王海涛,否则会有更多模仿犯罪!”


    一些自媒体和网络大V为了流量,更是推波助澜:


    *  将陈建军塑造成“反抗强权的悲情英雄”,渲染其家庭悲剧,质疑司法系统的不作为。


    *  将王海涛描绘成“黑暗中的正义之光”,分析其“完美犯罪”的手法,隐晦地表达崇拜。


    *  发布极具煽动性的标题:“法律已死?私刑时代的到来?”“当正义需要‘判官’来伸张,是我们的悲哀还是觉醒?”


    *  甚至有人发起了“寻找判官”、“支持私刑正义”的荒谬话题。


    市局刑侦支队办公室,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低气压。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大多是媒体要求采访或上级部门的询问。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对王海涛的隐晦推崇,像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参战干警的神经。结案的短暂轻松早已被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内部困惑取代。


    “看看!看看网上都说的什么屁话!”赵虎烦躁地把手机摔在桌上,屏幕上正显示着一个将王海涛称为“犯罪艺术家”的帖子,他气得脸色通红,“陈建军是杀人犯!王海涛是操控杀人的疯子!怎么到他们嘴里都成英雄了?还‘正义执行者’?狗屁!这些人是非不分了吗?!”


    张龙默默啜饮着他那标志性保温杯里的浓菊花茶,袅袅热气氤氲着他忧虑的脸庞。他看了一眼桌上证物袋里那个从矿洞带回来的、同样泡着浓茶的旧搪瓷缸子,眉头锁得更紧。那相似的泡茶习惯,如同一个冰冷的谜团,缠绕在他心头。他叹了口气,声音带着沉痛和洞悉世事的无奈:“人心浮动啊。不公是存在的,老百姓有怨气,这能理解。但王海涛的做法,是打开了一个比不公更可怕的潘多拉魔盒。他释放的,是人心底那头名为‘私刑’的恶兽。一旦开了这个口子,谁都能以‘正义’之名挥刀,今天他判周强,明天你看我不顺眼就能判我,那这世道,就真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了!到时候,谁都可能是受害者!” 他下意识地又看了一眼那个搪瓷缸,一股寒意挥之不去。


    李星星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的不是卷宗,而是一份舆情监测简报和几份措辞严厉的上级督办文件,要求尽快将“判官”王海涛捉拿归案,平息舆论风波。陈建军在法庭上那句梦呓般的“法律无能…唯有审判…”像魔音一样在她脑中盘旋不去。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愤怒,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精神上那种面对汹涌暗流却难以力挽狂澜的无力感,以及对那个躲在暗处、肆意玩弄人心和规则、并成功煽动了社会对立的幽灵的滔天愤怒。警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年轻干警私下议论时,也流露出对陈建军的同情和对现有执法困境的无奈,甚至有人隐晦地觉得王海涛“虽然极端,但做的事大快人心”。这种苗头让李星星心惊。


    “砰!”李星星猛地站起身,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她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灵动的眼睛里燃烧着两簇炽热的火焰,那火焰驱散了疲惫,只剩下不容置疑的坚定。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穿透一切嘈杂的力度,清晰地回荡在压抑的办公室里,瞬间压下了赵虎的愤懑和张龙的叹息:


    “程序正义或许缓慢!或许有瑕疵!甚至有时候看起来软弱无力!”她目光如炬,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赵虎年轻而愤懑的脸上,“但它代表的是什么?是秩序!是底线!是防止我们所有人滑向弱肉强食、冤冤相报的野蛮丛林的最后屏障!是保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不被强权、不被私怨、不被任何打着‘正义’旗号的个人意志随意审判和剥夺生命的唯一保障!”


    她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声音因激动而更加高昂,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王海涛的‘正义’是什么?是他个人的好恶!是他扭曲的审判标准!是他自以为是的道德洁癖!今天他可以因为周强的‘恶’审判他,明天他就可以因为任何他看不顺眼的人、任何不符合他偏执理念的行为——比如你赵虎说话太冲,比如张师傅查案太慢,比如某个商人赚了钱,甚至比如某个路人看了他一眼——去‘审判’任何人!他有什么资格决定他人的生死?!他凭什么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凌驾于我们所有人之上?!”


    她指向窗外,仿佛指向那喧嚣混乱的舆论场:


    “看看现在的网络!看看那些被煽动的言论!这就是王海涛想要的!他不仅杀了人,嫁了祸,他还成功地在我们心里种下了怀疑的种子,对法律的怀疑,对秩序的怀疑!他想撕裂这个社会,他想证明他那套‘私刑即正义’的歪理邪说!如果我们动摇了,如果我们默认了,甚至有一丝一毫觉得他‘情有可原’,那我们就输了!我们就成了他这场扭曲‘课堂’的被动学生,成了他证明其理念‘正确’的帮凶!”


    她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信念:


    “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是守护这条底线!是捍卫这套或许不完美,但却是我们共同选择、共同构建的规则!是在黑暗中点燃灯火,而不是被黑暗吞噬!是在混乱中坚守秩序,而不是被混乱裹挟!陈建军的悲剧,根源在于周强的恶和王海涛的蛊惑!我们要做的,是完善法律,是加强监管,是让周强这样的恶人无处遁形、及时受到惩处!是揪出王海涛这样的恶魔,将他绳之以法!而不是用另一种更可怕的罪恶,去替代前一种罪恶!那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深渊!”


    李星星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在沉闷的办公室里炸响。赵虎脸上的愤懑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醒的羞愧和重新燃起的坚定。张龙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深深的赞许和欣慰,用力地点了点头,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些许。其他干警也纷纷抬起头,眼神中的迷茫和动摇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取代。李星星身上散发出的光芒,仿佛驱散了弥漫在办公室里的阴霾和来自外界的喧嚣压力。


    “说得好!”张龙放下保温杯,声音洪亮,带着老刑警的沉稳和力量,“星星说得对!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稳住心神,越要相信我们守护的东西!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人心里的那杆秤,是这社会不至于彻底崩坏的基石!王海涛想看我们乱,想看到法律威信扫地?做梦!”


    “对!李队说得对!”赵虎挺直了腰板,脸上重新焕发出斗志,“不能让那个疯子得逞!我们一定要抓住他!”


    为了缓解连日来的高压和凝聚士气,也为了给这场艰难的“课堂”一个暂时的喘息,李星星拍板决定晚上请辛苦许久的队员们吃顿便饭。地点选在离市局不远、烟火气十足、口碑极好的一家老字号川菜馆“蜀香阁”。


    夜幕降临,“蜀香阁”大堂里人声鼎沸,红油翻滚的火锅、香气扑鼻的炒菜、食客们满足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刑侦支队的成员们围坐一桌,暂时卸下了肩头的重担和心头的阴霾。


    赵虎恢复了年轻人的活力,抢着点了一桌子招牌菜:红彤彤沸腾着的毛血旺、油亮诱人的辣子鸡、香气四溢的水煮鱼…嚷嚷着要用最辣的菜来“驱驱晦气,振奋精神”。张龙慢悠悠地品着小酒,脸上的皱纹在温暖的灯光下舒展开,跟大家讲着以前办案遇到的各种啼笑皆非的乌龙事——比如追嫌疑人追进死胡同结果发现是同行在蹲守,比如费尽心思找到的关键证物结果被警犬当零食叼跑了…引得众人一阵哄笑,气氛轻松了不少。李知寒话依旧不多,只是安静地坐着,偶尔给旁边的人递一下纸巾或添点茶水,目光却总是不经意地落在身旁李星星的脸上,看着她被辣得鼻尖冒汗、脸颊微红、眼睛发亮的样子,冷峻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柔和了一瞬。


    李星星努力让自己融入这短暂的轻松氛围,和队员们碰杯,听张龙讲古,被赵虎夸张的吃相逗笑。但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凝重,如同烙印。王海涛的阴影并未散去,网络上喧嚣的舆论,陈建军枯槁的背影,还有那个在矿洞里模仿张龙泡茶习惯的搪瓷缸…都像冰冷的针,不时刺破这短暂的温暖。她知道,这顿饭的平静,只是风暴眼中短暂的喘息。那个幽灵,绝不会就此沉寂。他一定在暗处,冷冷地观察着他们的反应,评估着他这第一堂“课”的效果,并准备着下一场更危险的“教学”。


    她端起茶杯,看着杯中琥珀色的茶水,热气氤氲。程序正义的捍卫之路,道阻且长。但正如她在办公室里所言,这是不容退却的底线。追捕“判官”的战斗,远未结束。她将杯中温热的茶水一饮而尽,辛辣之后,是一丝回甘。这丝回甘,如同她心中那盏不灭的灯火,支撑着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