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李世民发难,李承乾个人秀
作品:《太上皇李世民竟谋反?幽禁五十载》 此时,李世民和朝臣已经在商量事情了。
李承乾的出现,让整个朝堂为之一静。
李世民平静地看着李承乾走到御阶中段,皱了皱眉。
他发现,他竟然从李承乾脸上看不到丝毫情绪波动,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城府又深了很多。
他深深地看了眼李承乾,然后开口道:“太子,朕闻你一直待在东宫内苦读,学问或大有长进。如今,朝廷遇到一事,朕想考察你一番。”
李承乾神色平静,气度沉稳,“陛下,请说。”
李世民听到李承乾的这声陛下,心中有些波澜。
高明这是想表达对我的不满吗?
岂有此理?简直反了天了!
“太子不应该喊朕为父皇吗?”李世民发难责问。
李承乾神色温和,拱手道:“陛下,敢问这是哪里?这是太极殿,是陛下和朝臣谈论政事的地方,岂可乱了礼数?”
李世民脸一黑,心中恼怒,“高明——”
“请陛下称太子。”李承乾平静地开口。
然而,这一幕,落在朝堂诸臣眼中,纷纷诧异。
太子这是疯了吗?敢跟陛下这么干?
而卫王李泰看到李承乾这番表现,他都惊呆了。
皇兄这么强硬的吗?
这还是他认识的那个皇兄吗?
他心想:皇兄难道不怕父皇吗?没看到父皇已经在暴怒的状态下了吗?
至于李承乾想的是,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礼数。
毕竟,之前,李世民说他不知礼数而惩罚过他。
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礼数,按照李世民的要求来做,即便是李世民也无法挑刺。
李世民被李承乾的话气笑了,“好,太子,朕问你......自古及今,以农为本,夫汉时,述文景之治,太仓之粟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不可食也。及都鄙廪尽满,而府库余财,皆言明此盛世也,必谷之赢也,既盛不登谷,则地赋尤重。而今大唐,何为也?”
李承乾听到李世民的这个问题,眉头微皱。
李世民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盛世的发展也总是离不开粮食的产量。例如说在汉朝时期,描述文景之治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以及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都说明了这是盛世,而盛世一定是粮食的生产有盈余。既然盛世离不开粮食生产,那么在根源上土地的分配和税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大唐,该如何做呢?
简而言之,关于土地分配和税收该如何做。
李承乾疑惑了,难道李世民他们没有解决办法?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李承乾反问:“敢问陛下,朝中可有人就此事上奏疏?”
李世民冷冷地看向李承乾,说:“并未有人上过奏疏。”
李承乾心中微微松了口气,暗道:这题他熟。
根据如今的大唐国情,他可以抄答案来着。
历史上的大唐怎么做的,那么,他要做的就是抄这个答案就好。
“太子不知?”李世民语气中压制着怒气。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又要针对他闹幺蛾子,或许,是刚刚的顶撞,惹恼了他。
但是,李承乾岂能如他的意?
于是,李承乾开口道:“均田制,租庸调制,这是孤的办法。”
此言一出,众人面露愕然。
他们没有想到年仅九岁的太子竟然真的有办法,这实在是太过出乎他们的意料。
“何解?”李世民意外地看了一眼李承乾。
太极殿的众多大臣也将目光看向李承乾。
“大唐新立之前,历经十多年的战乱,而战乱带来的影响很恶劣。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员流失,土地破败。时至今日,仍有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之惨象。故当务之急,当以农为本,而今大唐百废俱兴,荒废土地甚多,若用均田制,必能解决大唐当前之忧。”
“所谓均田,即为人均耕地分配制度,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其中又可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其中分配下来的耕地之中,十分之二属于永业田。永业田之意,为人死之后可以传给后代,世代传递下去。而口分田则与之相反,在拥有人死后,则归还朝廷,朝廷对此重新分配。”
“同时,不同的阶层所得到的耕地应不同,例如尼姑、和尚等,只能得到口分田,没有永业田,由于尼姑和尚等人不事生产,应限制其所得之口分田;从商务工之人只能得到人均分配耕地的一半;若为大唐强盛而立下大功者,无论其以何事为生,可以得到优厚的分配待遇。至于达官贵族,孤以为,无功者不授。”
李承乾的话,让在扬诸位大臣纷纷目光一亮。
“陛下,太子之法,臣以为可行。”
李世民听到这话下意识地挑了挑眉,他看向说话之人,正是尚书左丞魏徵(征)。
对于此人的话,李世民捏着鼻子认了。
李世民扫了一眼群臣,从他们的神色中,他可以看出来李承乾的办法说到了他们心坎里。
但是,李世民听后却有自己的想法,便开口道:“太子所言均田之法,尚可,但朕以为有不妥之处。尼姑和尚等人虽不事生产,但朕不应限制其所得之口分田,同为大唐子民,朕岂能区别待之?不然,天下人以为朕无容人之能。”
“且太子所言为大唐强盛而立下大功者,无论其以何事为生,可以得到优厚的分配待遇,关于此事,需慎重察之。至于达官贵族,皆为大唐立下功劳,岂能苛责待之?此法,不妥,会寒天下人之心。朕以为当厚待之。太子年纪尚浅,宜当诫之。”
李承乾听到李世民的话,心中有些无奈,拱拱手道:“陛下之教诲,孤谨记在心。”
他没有想到,历史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
没错,他提出的均田制,稍稍改动了一番,结果,还是被李世民给掰回去了。
“太子,租庸调制作何解?”尚书左丞魏徵锐利地目光看向李承乾。
看到说话之人,李世民也没有阻止。
今天,李承乾确实给了他一个惊喜。
李承乾回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首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户籍记录,未记录的则为黑户,然后规定每人每年要缴纳粟二石,这便是租。”
“另外,还需缴纳不同数量的绢、绵、布、麻等,这就是调。同时需要每一年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果国家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绢、布等替代,缴足数量则可以免去徭役,这也就是庸。”
“故,租庸调制实际上是此三部分组成的,并非只是单纯的粮食付出,其中包含了钱、粮食、物资和劳力。”
李承乾才说完,魏徵就开口道:“陛下,太子殿下明德慎罚,如《尚书》所云''克明俊德''。今太子以九岁之龄提出均田制、租庸调制,若用太子之法,大唐农事必兴,此乃效文景之治而胜之,实为社稷之福!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魏徵之后,其他朝臣纷纷反应了过来,都接连开口道:
“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
李泰看到朝臣这般表现,直接傻眼了。
他只好苦着脸,跟着道:“恭贺陛下,恭贺大唐!”
然而,他的心中气愤到了极点,暗道:气煞我也,皇兄太子之位,今后难夺之!
李世民见到朝臣的表现,沉默须臾,这才开口道:“昔汉武帝有卫太子监国理政之美谈,今太子更胜古人。朕思之,贞观以后,恐未有若此明睿之储君。”
“陛下圣明!”群臣呼啦啦一片拱手道。
李承乾嘴角微扬。
只是,他想到李世民拿他和卫太子比,是在点他吗?
毕竟,卫太子因巫蛊之祸而被迫谋反,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好话。
不过,他知道,从今以后,他的太子之位稳了。
李世民看到李承乾的表情,心中有些略微难受。
太子的表现,超过他的预期。
甚至,他还从中推波助澜了,心里就更加难受了。
之后,李世民拂袖离去,不带一丝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