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手搓”
作品:《我,博士,地下室出道》 他小心翼翼地拧下每一颗螺丝,并按照拆解的顺序,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一张白纸上。他用手机拍下每一个步骤,生怕自己待会儿装不回去。他的动作虽然不快,但每一步都异常稳健,那双手,似乎天生就对这些机械零件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力。
陈默就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地看着。他原本只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但看着林浩那专注而又条理清晰的拆解过程,他那颗已经沉到谷底的心,又不由自主地升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他发现,这个学生在摆弄这些机械时,眼神里有一种特别的光,那是他在看论文时从未有过的光芒。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那个被环氧树脂封得严严实实的高压包,终于被完整地拆了下来。
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高压包的底部,有一小块区域,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和高压,环氧树脂已经出现了碳化和细微的裂纹。透过裂纹,可以隐约看到里面一根细如发丝的次级线圈铜线,已经烧断了。
“果然是它。”陈默看了一眼,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老师,这个能修吗?”林浩问道。
陈默摇了摇头:“整个模块都是树脂浇筑的,除非能把树脂全部溶解掉,然后重新绕制线圈,再用真空灌胶。这个工艺,比我们造个新的还复杂,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
希望,刚刚燃起,又被一盆冷水浇灭。
林浩却不甘心。他拿着那个黑色的方块,翻来覆去地看,像一个不肯接受现实的顽固孩子。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那道细微的裂纹上。
一个极其大胆的、堪称“异想天开”的念头,在他脑海里冒了出来。
“老师,”林浩指着那道裂纹,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和兴奋,“您说,我们能不能……不把它完全拆开?”
“什么意思?”
“我们能不能,就从这道裂缝入手?”林浩越说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行,“我们用小刻刀,把这块区域的树脂小心地挖掉,暴露出那个断点。然后,我想办法把那根烧断的铜线,重新接上。最后,再用AB胶之类的东西,把挖开的洞给封上!”
这个想法,已经不能用“维修”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医疗事故”级别的“野路;子”操作。它完全违背了所有精密电子的维修原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
陈默听完,第一反应就是“胡闹”。但当他看到林浩那双闪烁着兴奋光芒的眼睛时,他却鬼使神差地没有立刻否定。
他知道,理论上,这个方案有万分之一的可行性。但凡事最怕的,就是这个“万一”。
“你有把握吗?”陈默问道。
“没把握。”林浩回答得异常干脆,“但我觉得,可以试试。反正现在它也是块废铁了,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万一……万一就成了呢?”
又是这个“万一”。
陈默看着林浩,又看了看那台沉默的电弧炉,沉默了良久。他内心里那个严谨、刻板、信奉SOP的德国式科学家,正在和一个渴望奇迹、不拘一格的冒险家,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最终,冒险家占了上风。
“干吧。”陈默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得到了“授权”,林浩的干劲彻底被点燃了。他找来手术刀片、镊子、放大镜,像一个做微雕的艺术家,开始小心翼翼地“开凿”那块坚硬的环氧树脂。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工作。他必须在不损伤周围完好线圈的前提下,精确地挖掉碳化的部分。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呼吸也变得异常平稳。
一个小时后,在放大镜的辅助下,他终于成功地将那个比头发丝还细的断点,完全暴露了出来。
接下来,是更具挑战性的“接线”工作。那根铜线太细了,普通的烙铁根本无法操作。
“老师,有没有那种……修手机用的热风枪和细一点的焊锡丝?”林浩问道。
陈默一愣,随即在实验室一个废弃的抽屉里,翻出了一个布满灰尘的工具盒。那是他很多年前自己做实验设备时用过的东西,没想到今天居然派上了用扬。
林浩如获至宝。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两个断点对在一起,然后用热风枪加热,将一小滴焊锡精准地点了上去。
“滋”的一声轻响,焊点形成。虽然不甚美观,但看起来,似乎是连接上了。
最后一步,是“封口”。林浩找来了超强的AB胶,均匀地涂抹在挖开的洞口,然后用一个小风扇对着吹,加速固化。
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当一切完成后,林浩看着自己手中那个“打着补丁”的高压包,感觉像看一件自己亲手创造的艺术品。
“老师,我……我弄好了。”他把高压包递给陈默,语气里带着一丝邀功的雀跃。
陈默接过来,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他不得不承认,虽然方法很“山寨”,但林浩的处理,在细节上却出乎意料的精细。
“装回去,试试。”陈默的语气里,有了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紧张。
林浩点点头,开始了他同样小心翼翼的“回装”工作。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拧紧,所有的线路都接好后,两个人都下意识地退后了几步,仿佛在等待一扬未知的审判。
“通电。”陈默的声音有些干涩。
林浩走到总闸前,深吸一口气,猛地合上了开关。
实验室的灯光亮起,一切正常。
“开机。”
林浩走到控制面板前,按下了电弧炉的启动按钮。面板上的指示灯依次亮起,风扇开始旋转,真空泵发出了熟悉的“嗡嗡”声。
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样。
林浩和陈默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了控制面板上的高压指示灯。
“启动电弧。”陈默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林浩的手心全是汗,他颤抖着伸出手指,按下了那个红色的启动按钮。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慢了。
一秒,两秒……
就在他们以为奇迹不会发生时,只听“滋啦——”一声,一道无比熟悉、也无比悦耳的电弧声,从炉膛内响起!
透过观察窗,一道耀眼的、如同新生太阳般的白色电光,瞬间照亮了整个真空腔!
成功了!
林浩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猛地一挥拳,大喊一声:“牛逼!”
而一向沉稳如山的陈默,此刻也无法再保持平静。他快步走到观察窗前,看着那道稳定而又强劲的电弧,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露出了一个极其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转过头,看着因为激动而满脸通红的林浩,眼神里充满了复杂而又炽热的情感。那里面有惊讶,有欣赏,有如释重负,但更多的,是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欣喜。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对这个学生的判断,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他理论基础的薄弱,却忽略了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超越书本知识的“工程师”天赋——那种敢于动手、善于思考、不拘一格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能力。
在科研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深邃的理论固然重要,但这种能让机器“起死回生”的实践能力,同样是千金难求的财富。
“今天,你不用做实验了。”陈默走过去,拍了拍林浩的肩膀,这是他第一次,做出如此亲昵的动作,“收拾一下,我请你吃饭。”
林浩愣住了,他看着陈默脸上那虽然一闪即逝、但无比真诚的笑容,感觉比那道耀眼的电弧,还要温暖。
这一天,是“野路子”的胜利,也是一个“菜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赢得了他导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