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一顿饭,以及两个世界

作品:《我,博士,地下室出道

    林浩跟着陈默走出地下室,重见天日,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打赢了一扬硬仗的士兵,跟在将军身后,要去接受嘉奖。他甚至有些飘飘然,开始想象陈默会带他去哪个高级餐厅,席间会不会跟他畅谈人生理想,顺便再传授他几招绝世武功。


    然而,现实很快就把他的幻想拉回了地面。


    陈默带着他,穿过校园,径直走进了……学生二食堂。


    正值饭点,食堂里人声鼎沸,充满了青春荷尔蒙和饭菜混合的香气。陈默显然对这里轻车熟路,他领着林浩,在一个卖瓦罐汤的窗口前停下。


    “这里的排骨汤不错,补补脑子。”陈默指了指价目表,然后对打饭的阿姨说,“两份排骨汤,两份米饭,再加一个虎皮青椒,一个红烧茄子。”


    他熟练地拿出校园卡,在刷卡机上“滴”了一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烟火气。


    林浩端着餐盘,跟在陈默身后,找了个靠窗的角落位置坐下。他看着眼前这份朴实无华的“庆功宴”,心里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瞬间破灭,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接地气的、暖烘烘的感觉。他意识到,这位导师,似乎正在向他展示自己孤高之外的另一面。


    “吃吧,”陈默拿起筷子,言简意赅,“下午还得回去检查炉子的稳定性。”


    “好嘞。”林浩也拿起筷子,大口地扒拉起来。忙活了一下午,他是真的饿了。


    这顿饭,吃得很安静。陈默吃饭的样子,也和做实验一样,专注而又高效,几乎不发出任何声音。林浩几次想找点话题,比如聊聊今天修炉子的英勇事迹,或者展望一下未来的实验计划,但看着陈默那张“生人勿近”的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就在这沉默而又略带尴尬的气氛中,一个清脆的声音,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宁静。


    “陈老师?林浩?你们也在这儿吃饭啊?”


    林浩闻声抬头,心脏不受控制地漏跳了一拍。


    苏晓月端着餐盘,正站在他们的餐桌旁,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她身边,还跟着李瑞阳教授的得意门生,那个总是带着精英优越感的博士后,张远。


    “苏同学,张师兄。”林浩赶紧站起身,有些局促地打招呼。


    张远脸上立刻堆起了热情的笑容,对着陈默微微欠身,语气恭敬:“陈老师,您好您好。好久没在食堂碰到您了。”他的姿态放得很低,完全符合一个后辈见到前辈师长的礼数。


    陈默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对着他俩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算是回应,然后便继续低头喝汤,没有要多聊的意思。


    张远似乎毫不在意陈默的冷淡,他笑着转向林浩,那股熟悉的、居高临下的味道就 subtly 地流露出来了:“林师弟,可以啊,一来就跟着陈老师搞项目,还劳驾陈老师亲自请客。看来陈老师对你很器重嘛。”


    这话表面上是夸奖,但“劳驾”二字,听起来总有那么点别扭,好像林浩不配似的。


    “没有没有,就是……随便吃点。”林浩有些尴尬地解释。


    “别谦虚嘛。”张远自顾自地拉开一张椅子,在他们桌旁坐下,苏晓月见状,也只好跟着坐下。张远把自己的餐盘往桌上一放,那上面是四菜一汤,荤素搭配,比林浩他们的“两菜一汤”丰盛了不少。


    他用筷子指了指林浩桌上的菜,像是拉家常一样说道:“我们李老师常说,做科研,身体是本钱,伙食上绝对不能亏待自己。陈老师,您这……也太朴素了点。改天我们组里聚餐,您和林师弟可一定要赏光啊。”


    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对老师的尊敬,但字里行间,都在不动声色地展示着他们团队的优越条件和“财大气粗”。


    林浩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自己像个穷亲戚,在被一个富亲戚用一种“关怀”的姿态炫富。


    苏晓月似乎也察觉到了气氛的微妙,她赶紧岔开话题,对林浩说:“对了,林浩,听说你们实验室的电弧炉出了点问题?解决了吗?”


    “啊,解决了,下午刚弄好。”林浩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解决了?”张远像是听到了什么有趣的新闻,立刻接话道,“我听说那可是十几年的老古董了,售后都找不到了。怎么解决的?设备处那帮老师傅肯出手了?”


    “不是,”林浩犹豫了一下,还是说,“是我……自己瞎琢磨,捣鼓好的。”


    张远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热情的赞叹:“哎哟!那林师弟你可真是真人不露相啊!深藏不露的修理大师!太厉害了!”


    他嘴上说着“厉害”,但那眼神和语气,却像是在夸一个会修水管的邻居,而不是在夸一个博士生。他接着说道:“你这动手能力,真是我们这些天天只知道看文献、做模拟的人比不了的。不过话说回来,做科研嘛,术业有专攻。我们这些人,脑子快,idea多,就负责指方向;像林师弟你这样手巧的,就负责把想法实现出来。大家分工合作,挺好,挺好。”


    这番话,直接把林浩定义成了一个负责“动手”的“工匠”,而他们,则是负责“动脑”的“设计师”。这其中的鄙视链,不言而喻。


    林浩的脸涨得通红,拳头在桌子底下悄悄握紧了。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着喝汤的陈默,慢慢地放下了勺子。他用餐巾纸擦了擦嘴,然后抬起头,平静地看着张远。


    “你博士后的独立课题,申请下来了吗?”


    一句看似不相干的问话,让张远脸上的笑容再次僵住。博士后,虽然名义上是“合作研究者”,但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否展现出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这是未来申请教职、评定人才帽子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张远博后快两年了,一直都只是在李瑞阳的大项目里“打杂”,挂名几篇成果,却始终没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哪怕一个最小的青年基金项目。这是他内心最深处的焦虑。


    “快……快了,正在准备本子,李老师也在帮我指导。” 张远有些狼狈地回答,底气明显不足。


    “哦。” 陈默点点头,不再说话,但那一个“哦”字里蕴含的杀伤力,比一百句争辩都强。它无声地宣告着: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还是建立在别人的羽翼之下,你本人,还未被学术圈真正独立地认可。


    陈默站起身,看着林浩:“吃完了吗?”


    “啊……吃完了。”林浩赶紧扒完最后一口饭。


    “那就走吧。”陈默说完,端起自己的餐盘,转身就走向了餐具回收处,整个过程,没有再给张远一个多余的眼神。


    林浩也赶忙端起餐盘,跟了上去。路过苏晓月身边时,他看到女孩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抱歉和无奈的表情。


    走出食堂,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林浩的心情,却像是被乌云笼罩。张远那番“笑里藏刀”的话,比直接的嘲讽更让他难受。


    原来,在他们眼里,自己费尽心力做成的事情,不过是一个“修理工”的活计。原来,他们所在的世界,是谈idea,发顶刊。而自己的世界,是修炉子,喝排骨汤。


    巨大的落差,像冰水一样,将他从那点飘飘然的喜悦中,彻底浇醒。


    “想法,是空中楼阁。”走在前面的陈默,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啊?”林浩没反应过来。


    “只有能被实现的,才叫想法。实现不了的,叫空想。”陈默的脚步没有停,声音平静地传来,“能把空想变成现实的手,比只会说空话的嘴,要值钱得多。别被别人的评价体系,定义了你自己的价值。”


    林浩愣住了,他看着陈默那清瘦而又笔直的背影,心里那片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仿佛被一道利剑划开,透出了一丝光亮。


    他突然明白了。陈默的孤高,不是看不起别人,而是不屑于与那些活在虚假价值体系里的人,进行任何无意义的争辩。


    他握紧了拳头。是的,他现在只是个“修理工”,但他这双手,能让一台沉默的机器重新咆哮。


    他也要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这双手,做出能让所有“设计师”都闭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